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赵 晔
近几年,不管是在中考还是高考中,作文的分值占比都越来越大,且作为一种借助语言表达和记录生活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提升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初中阶段,教师应科学开展教学课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可以恰当表达自身想法,实现综合教育。
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很多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写作教学中,它对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观念的呼唤是十分强烈的,同时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成了当下写作教学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新课程标准提出,作为学生进行交流与表达的最基本的能力,写作是学生认识自我和世界的最基础的途径,它也是学生开展创造性的表达、追求独特人生体验、传达真挚情感的最主要的途径。所以在当下的素质教育改革模式下,对于学生这一教育主体回归的呼唤也日益强烈,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于书面表达的兴趣,坚定学生创作的自信,使学生逐渐学会与他人交流,与自我和解。我国著名教育学家于漪也曾经说过,要利用学生的兴趣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赏析能力,借助趣味性、探索性的习作练习实现教育的联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人与人的融合。这与以往的教育观念是十分不同的。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标准中,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愈加璀璨,知识与文化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初中阶段,就学生的创作心理来讲,它更多的是基于应试教育下命题作文的基本要求,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对生活的认知、对学习的兴趣有效连接起来,它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写作动机。所以,在课堂教学上将写作当成兴趣、爱好和生活内容的学生往往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将写作作为一种情感抒发与交流的形式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忽冷忽热的状态,并不持久也不稳定;但是数量最多的就是一些写作动机相对比较模糊的学生,他们仅是将作文看成任务,认为写作文仅是辞藻堆砌、费时费脑,所以胡编乱造,对于作文学习会表现出厌烦的心理。而教师往往忽视了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导致其敷衍了事。在初中时期,从初一到初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是不太一样的,在初一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比较有限,生活范围也比较小,所以在作文创作的过程中不管是手法还是内容都比较像小学生,未完全脱离稚气,所以它们对于社会事物进行描述时也往往是考虑其外在形象,并不重视事物本质。但是在初一时期,学生会更愿意与教师沟通,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交流,所以这时期如果教师不能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而是机械性地开展教育教学的话,那么就很容易打击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而在初二时期学生在心理认知上变化会比较大,这时学生更希望独立自主地开展文章创作,但是因为在初二时期,缺乏对学生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创作时可能会比较盲目,甚至存在一部分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写作基础和写作习惯,逐渐丧失了写作兴趣。而在初三时期,学生心理和生理都趋近成熟,在创作过程中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更愿意写一些发人深省、立意深刻的内容,且初三时期学生也开始接触一些议论文的训练,那么很容易就会因为教学内容过难而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学困生和学优生在心理上也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对写作都比较感兴趣,动机也很清晰,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开展创新,能够反馈自己的写作并且主动修改。而一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往往就会表现出兴趣淡漠、创作不知如何下笔、缺乏自信、意志薄弱、从不反思等教育特点。
教师的心理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教师的功利性过强,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写作教学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这主要是因为它在中考和高考中占有比较大的分值,是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而非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教师对于学生所有的作文批改都会落到一个点上,也就是学生的分数和成绩,所有的教学模式、手段、方法等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服务的,甚至可能会有一些教师为学生总结范文模板,只要学生学会套模板就行了,这样功利性的教学课堂会使学生在封闭化、定型化、凝固化的教学中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它压抑了学生的天性,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并且使学生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封闭,它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都是一种比较大的伤害。其次就是写作教学的随意性,由于在目前阶段教师任务过重,将更多的教学精力都放在了对于考试内容的研究上,很少花费时间开展教学研讨,制定本学年、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尤其是作文计划,甚至没有制定作文教案的习惯,往往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练什么,过于随意。第三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初中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开展的主体而非学生的作文,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写作成果却忽视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体验,甚至可能学生还未正式进入创作的状态就受到教师教学技法的束缚,无法展开写作思维。在教师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也比较关注能力相对强的学生,而对于一些成绩较差或者是写作水平相对一般的学生教师却并不重视,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课堂教学丧失了交互性,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每周至少准备一次教学研讨,借助集体的智慧制定完善的作文训练计划,教师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作文训练,整个教研组之间相互配合,形成阶梯训练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标准细化训练计划,借助教育实践优化教学课堂,使初中的作文教育教学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展。在制定具体的作文训练计划时,也可以开展教师合作,借助备课组和教研组等的相互研讨、互相听课调整教学课堂,这同样也是一种合作。除此之外也可以开展跨学科的合作,例如在八年级上册法布尔的文章《绿色蝙蝠》这一教学课堂中,教师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可以结合文章所说的小动物开展实践性教学课堂,使学生学会如何借助说明文介绍动物的习性,从而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信息,而且为了鼓励学生积累素材、了解知识,教师可以与生物老师共同探讨,从而给予学生一定的写作帮助。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合作,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反思等都列入训练计划中,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其次,在开展作文训练时也应遵守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就是有针对性,应针对当前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目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制定训练计划,保证训练落到实处,根据文体特点开展作文训练。其次就是实效性,教师开展作文训练主要的目的是指导教学课堂的开展,所以制定训练计划也应考虑到可操作性,是否能对写作教学课堂起到功能性效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否则设定了训练计划就如形同虚设。再次就是发展性,教师更应该关注整个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制定或短期或长期的作文训练计划,争取使学生可以“跳一跳、够一够,摘果子”。最后就是灵活性原则,在初中,每个学段的学生开展作文训练的目标也是不相同的,即使在同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写作情况等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开展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因素、掌握程度等灵活性地制定教育计划,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整,不仅年级的训练计划不同,班级的训练计划也应存在差异,甚至个人之间也应因材施教。
在开展写作教学的过程中,作文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指学生在命题作文的创作过程中、在教师的指点之下就构思立意、审题选材等进行探讨,以获得教师的帮助,一般是在命题之后而开展的综合性的教育指导,简单来说就是作文升格。在这样的教育指导中,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然而这往往是静态的、孤立的、机械性的,很多学生并不能完全明白文章的写法,所以教师可以融合多个类型的作文指导,带给学生更加丰富、多元的体验。首先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观察学生,激发学生的幻想和想象,鼓励学生表达幻想中的事物,减少对于学生自主创作的束缚,而鼓励学生有创意、自由地表达。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命题作文的教学任务,而提倡自主拟题,使学生可以关注更加广阔的生活,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不应将其局限在某一节的教育指导课程之上。其次,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借助生活事件表达情感体验,在初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写作练习,比如七年级,《这就是我》《我爱我家》《感受自然》《我爱追星》等都是比较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它关注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指导时也同样应该注重这一原因。而且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创作就是为了表达生活的需要,将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所以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指导时应引导学生立诚。除此之外,开展作文专题指导应了解学生的文体特点、基本要素、文章主题,使学生可以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等展开创作,帮助学生搭好作文创作的支架,使学生对于写作有相对理性的认知,这样学生创作起来自然就会事半功倍。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起点要低,不是让学生可以一下子达到最规范的要求,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情感,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教学评语往往能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直接影响,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评改信息,减小学生修改的难度,让学生少走弯路。随着初中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学生更渴望平等自由的对话。在初一时期,可能学生还可以接受命令式的教育,但到了初二或者初三年级,学生对此就会越来越反感,所以教师在点评学生的作文时也应注意用词,借助委婉而不失幽默的形式与学生展开纸上对话,这样既可以点拨学生,还可以刺激学生自主思考,从而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使整个教学课堂变得更有亲和力。其次,教师作为旁观者,往往对于学生在写作中所产生的问题看得更深,所以教师的评语也应发挥出指导性功能,帮助学生明确改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创作技巧,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作文升格。一般旁批的形式会比较直接,而尾批则可以对文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教育评价,这两种评语形式都比较重要,且各有优点,教师在教学任务中应酌情调整,二者兼顾。而且教师也应明白,优秀的作文是热情浇灌的成果,若想使学生获得创作的成功就应鼓励学生,而不是打击学生,所以激励式评语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赞美学生,肯定学生的优点,以平等的、尊重的情感沟通提升学生创作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