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坤 吴文雄
现如今,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普遍注重孩子的文化成绩,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孩子在家庭中很少有机会进行相应的劳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本文将根据相关调查数据谈谈如何加强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
一、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情况分析
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共计有效问卷306份。其中在“您会让您的孩子在家里劳动吗?”这一项中,71%的家长基本不会让孩子做家务,11%的家长有时会让孩子做家务,还有9%的家长完全不会让孩子做家务,仅有9%的家长经常会让孩子做家务。这说明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家庭教育中劳育的缺失,容易导致孩子忽视劳动的价值,造成孩子不尊重劳动者,对农民工、环卫工人等劳动者产生蔑视心理,甚至导致孩子不尊重劳动成果,浪费之风、奢靡之风盛行。
二、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
1.劳动观念的偏移
许多家长过于注重升学率,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缺乏正确的定位。劳动教育不单是指劳动,更是培养孩子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而劳动也不仅仅是打工、种地,扫地、擦桌子、洗碗等,其中也包含着劳动观念和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家长对劳动教育认知障碍,忽视了对孩子劳动教育的引导,又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致使劳动教育让位于学习。恰恰是这样的认知,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2.忽略对劳动的引导和监督
调查结果显示,还有一部分家长不让孩子参与劳动最主要在于担心孩子会帮倒忙,最终还是需要家长重新完成,索性就不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自己全部包干,成了“全能型”家长。而这在无形当中剥夺了孩子的劳动权,忽视了对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家长应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帮助孩子树立积极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推动其发展为独立、有责任的人。
3.过度溺爱
家长过度溺爱孩子,不让孩子参与劳动,这容易让孩子养成懒惰的坏习惯。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家务活是家长的事,与自身无关。这样不但会导致孩子在家庭劳动中几乎没有参与感,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还会导致孩子不会基本的生活技能,独立性差。劳动是一項综合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促进手脑并用,有助于智力开发。
三、家庭教育中加强劳动教育的策略
1.开展家庭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了解劳动的必要性,端正好对劳动的态度,摒弃错误的劳动观念,向其传递出积极、健康的劳动观。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可以向孩子普及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培养孩子劳动习惯。将劳动教育贯穿家庭教育的始终,可以让孩子在劳动的同时增强体质,提升劳动技能,培养其自主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责任心。
2.丰富劳动内涵,培养孩子劳动兴趣
家长不能把劳动教育简单化,直接将劳动推给孩子,长此以往,劳动就会变成孩子的负担,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家长应丰富劳动的内涵,设计多层次的劳动,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既可以让他们获得劳动后的成就感,又有利于缓解学习压力。家长还可以创新劳动方式,比如设置家庭采购、卫生大比拼等活动,也可以让家庭其他成员或者孩子的同龄伙伴一起参与,设置一些活动奖励,激发其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在此过程中既丰富了劳动的内涵,又激发了孩子的劳动兴趣,让孩子在体验到劳动快乐的同时,提升了动手能力。
3.鼓励参与劳动,尊重孩子劳动成果
家庭中许多劳动由于孩子的年龄限制和劳动能力差距无法完成。因此,家长应该首先引导孩子做好自己的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其次再根据孩子的劳动能力,引导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培养其责任心。在孩子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家长要注重塑造孩子坚韧的品格、抗压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鼓励孩子进行劳动时,避免空洞地说教和一味地指责,在孩子进行劳动时要给予帮助和指导。
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往往能够激发孩子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劳动是动手改造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不要因为孩子没做好就对其进行否定,要宽容对待,正面引导。
总之,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家务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同时在劳动中学习到必要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重视劳动教育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利于形成人人爱劳动的社会风气,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人文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