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
摘 要:信阳具有独特且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为落实国家新教改政策,助力地域文化传承,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针对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与地域文化有关的问题,文章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以促进地域文化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为主旨,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地域文化内涵、校本课程开发困境等几个方面深入探析了校本课程开发策略。通过个案分析,文章总结出三条措施:明确教学目标,凸显“育人”功能;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注重评价标准的动态性、多元化、科学性和过程性原则。
关键词:地域文化;校本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6-0032-04
一、校本课程开发中应用地域文化的意义
(一)落实国家政策,促进新课程改革
作为一种教育课程理论,“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举行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等人提出并定义的。麦克米伦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學校的课程开发,大部分的课程开发工作依赖于学校的教职员工,也依赖于学校现有的资源。”[1]由此可以看出,校本课程开发重新定义了课程开发的主体和依据的内容。不再强调自上而下的统一的课程管理,而是允许各校依据现有资源与师资力量,以学校为基地开发和管理课程,体现了课程开发和管理的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在学校设计开发的新课程内容上,充分考虑了当地和学校资源,体现个性化和校本化,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教育部在202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是新课改最大的特点之一,地方和学校拥有了一定的课程自主开发权,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课程管理要与地方相适应,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相结合,与学校的各项配套资源相统一。因此,新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18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此后,各省拉开了课后延时服务的大幕。2021年在第十二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上,教育部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要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和项目,深入开发校本课后服务资源,健全课后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了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契合国家政策,有利于新课程改革。
(二)助力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是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底蕴,而经过交流融合,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最终汇聚成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华文明。信阳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联系密切,信阳地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对于文化自信提升也同样意义重大且价值巨大。
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从地域文化的范围、产生条件等角度对地域文化进行了相关界定[2]。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重要的土壤,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校教材资源,比如信阳民歌、信阳茶文化、光山花鼓戏、信阳剪纸、商城叶雕等。通过大量带有丰富地域文化课程的开发,能帮助学生从小接触并了解地域文化,熟悉本地重要的历史故事、英雄事件,学会做人做事,提升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使中小学成为信阳地域文化传承的一扇重要窗口。
信阳地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也带来了经济的发展,2014年“信阳毛尖”传统材质技艺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随着信阳茶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茶文化旅游产业如茶叶加工、游览茶园等,信阳茶制作的各种美食、采茶歌、茶戏、茶艺、茶礼等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打造了信阳茶文化旅游资源。
(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关注个性发展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清楚认识自己的文化。信阳地域文化具有精明聪慧、拼搏进取、稳妥内敛、诚信务实、婉约阴柔兼豪放阳刚、不惧风险与挫折等特征。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敬业、友善”具有高度一致性,以信阳地域文化为主体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让学生通过真实故事、事件感受信阳地域文化及其具有的精神特征,探寻其时代价值,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从而增强文化自信[3]。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使之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改变“校校同课、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指出,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信阳地域文化内容上多种多样,有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和传统技艺等;学生学习的形式丰富多彩,可以是实地参观或亲自动手操作,也可以是课堂理论学习。总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促进个性发展。
二、信阳地域文化应用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一)信阳地域文化资源丰富
信阳位于河南省最南端,东连安徽,西、南接湖北,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间的战略要地[4]。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信阳独特的地域文化。信阳山水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国家5A级旅游景区鸡公山,河流众多,属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信阳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和大别山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阳有优秀的民间文学,出现了一批文化巨人,如倡导女性独立的息夫人、明代文坛领袖何景明、革命文学先驱蒋光慈、一代丞相司马光、楚国贤相兼水利工程鼻祖孙叔敖等。此外,信阳还有民间音乐如信阳民歌、锣鼓十八番、新县三壁吹打乐等;民间舞蹈如商城花伞舞、旱船、春牛舞、信阳高跷舞、拣棉花、信阳狮子舞等;民间戏曲如地灯戏、光山皮影戏、花篮戏等。这些优秀的文艺资源都反映了信阳人民淳朴、善良、务实等精神特点,这些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信阳地区古城遗址丰富,有黄国故城遗址、息国故城遗址、廖国故城、楚王城遗址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都为基于信阳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
(二)国家政策支持
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充分发挥地方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调动地方的积极性。2001年《義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鼓励各地学校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不再统一使用国家课程,而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自主开发课程,展现自身的办学特色,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重要的目的之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培养目标多元化,素质提升也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础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这都为开发体现信阳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提供了政策支持。“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信阳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通过各种渠道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
河南省政府也积极制定各项政策,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2002年《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中指出“我省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共安排1009课时,占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10.59%,其中地方课程占2/3左右”。从政策角度保证了地方课程的有效性,并且河南省将资助开发的礼仪教育、省情教育、心理健康、新科技、综合知识讲座、书法艺术等地方课程列为义务教育必修课,在广大农村初中结合实践活动和课时安排实施“绿色证书”教育,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
三、信阳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
校本课程开发深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发目的。或是为了迎接检查,或是为了应付本校领导要求,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第二,开发类别。校本课程的开发类别与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不匹配。首先,由于中小学师资力量缺乏,尤其是懂得地域文化的教师就更加缺乏,导致每个学校在开发地域文化时,不是遵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而是按照教师特长来开发,擅长什么,校本课程就开发类似课程,这样便能在不扩充教师编制的情况下,解决上级要求的校本课程开发问题[5]。其次,由于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地域文化学习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技艺类的,短期内很难通过培训让老师们熟练掌握某一项技艺,毋论达到可以教学的水平。再次,由于学生课业压力大,家长对学校的期待跟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由于不同学校之间升学率对学校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依据语文、数学等主课开展。最后,虽然部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校本课程,比如信阳市平桥区城阳城中心校武术校本课程,特别聘请了塔沟散打武术教练作为武术教师[6],但是体系并不完整,相对于庞大的信阳地域文化而言,只是冰山一角。可见,由于师资力量、学业压力、成绩压力等众多因素,校本课程类别并不丰富,并不能真正把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学校上层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程度等都会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信阳地域文化应用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明确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重教学目标,根据信阳地域文化开发的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根据不同内容设置不同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主要是凸显“育人”功能。重视人文内涵,通过信阳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人故事等让学生逐步了解信阳优秀人文资源,增强对信阳地域文化的责任感。重视技巧表现,通过信阳剪纸、罗山皮影戏等,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重视艺术体验,通过与信阳茶文化相关的一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总之,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欣赏地域文化,增强自豪感和责任感[7]。
(二)调整校本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
具体教学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战场,而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武器。根据不同的校本课程,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阳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涉及各个领域[8]。所以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校本课程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的。例如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充分运用情境体验法。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和三年级分别有《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和《手术台就是阵地》两篇课文。在讲授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阳红色资源,通过讲红色故事、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他们心灵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民间艺人进课堂,开展主题活动。信阳剪纸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剪为主,刻为辅,秀美灵动。信阳市胜利路学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进校园活动。学校邀请了国家二级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剪纸艺术家许煦走进课堂,和手工社团的孩子们分享了中国传统艺术“剪纸”的魅力。通过传承人进入校园讲解和演示,拉近了同学们和剪纸的距离,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了继承和发扬信阳优秀地域文化的信念。开展专题教学,信阳茶文化包括茶文化历史、茶艺、茶风俗等。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茶文化研讨专题,让学生对信阳茶文化有更加系统的理性认识[9]。
(三)完善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从评价的原则来看,首先,评价要多元化。既要有来自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身的评价,也要有对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的评价,尽可能地调动各种力量和因素,防止评价的片面化,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其次,要注重动态性与发展性的原则。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使师生成为更完善的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之一。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是评价的最终目的,因此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
再次,注重科学性原则。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秩序地实施,从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出发,不能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真实反映出学生能力的提升[10-12]。最后,要注重过程性原则。基于信阳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的评价不能仅局限于最终的评价,学生学习各个阶段的发展和进步状况都要获得合理的评价,每一次提高都值得被肯定和发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允都.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47.
[2] 张玮.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 特区经济,2006(02):292-293.
[3] 李希贵,郭学军. 普通中学学校转型:路径选择与实施策略的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4,34(04):3-11.
[4] 张清改. 浅谈信阳地域文化的形成及基本特征[J]. 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05):32-35.
[5] 刘丽. 河南省小学民俗文化课程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D]. 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9.
[6] 肖旭. 信阳市辖区农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展现状调查研究[D]. 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7] 王兰. 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1(11):41-45.
[8] 李楚恒,胡昌平. 新疆兵团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探索——以胡杨中学为例[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02):222-226.
[9] 肖雨薇,张宝斌. 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社团活动的开发策略——以武汉市新洲区阳逻思源实验学校为例[J]. 新课程研究(下旬),2021(05):120-121.
[10] 张娜,马志颖. 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演进[J]. 现代教育科学,2019(12):132-136.
[11] 陈中文,韦耀阳,林永希. 文化自信视角下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育人十年探索[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4):93-99.
[12] 石书奇. 中小学校本课程评价现状研究——基于16个省市63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方案分析[J]. 课程教学研究,2018(07):16-22.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