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美式
“你们人类连半人马座α星都没去过?也太差劲了吧,它离你们只有四光年唉!”
——《银河系漫游指南》
2023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迎来票房与口碑双丰收。“小破球”排除万难也要前往的半人马座α星系,也引起了科幻迷津津乐道的讨论。不只是大刘笔下带着家园逃难的地球人觊觎这座星系,在《三体》《阿凡达》《变形金刚》《迷失太空》《神秘博士》等科幻作品里,人们对它也情有独钟。在浩瀚无垠的银河系中,为何偏偏是半人马座α星拥有如此大的魅力?今天我们就通过不同作品的视角,为大家展现这个星系的奇妙之处。
半人马座α 三体星系概念图
首先,半人马座α星最大的魅力,是距离。没错,作为离我们最近的星系,它最容易被人类观测和研究。相较于其他动辄成千上万光年遥不可及的星系,这位邻居,以人类文明的蜉蝣之命,踮踮脚尖似乎也能触摸到。距离带来的魅力,使人们在其身上施加的诸多幻想,都能更加有理有据,科幻作家的发挥也更加轻车熟路。也就4.22光年的距离,《三体》中的叶文洁对着它发个信息,不到九年就收到了回复。
根据天球坐标系①的命名规则,不同星系投影在以地球为中心的球面上,按它们所在的星座方位归类,再根据亮度从高到低排序,以α、β、γ依次命名。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确定,半人马座α星系不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但一定是半人马座方位上“最亮的仔”。
半人马座α星是一座由三颗恒星构成的三星系统,根据人们发现它们的先后顺序,分别命名为半人马座α星A、半人马座α星B、半人马座α星C。《三体》中三体人的家园就在这里。而这颗C星就是我们熟知的比邻星,也就是《流浪地球》的目的地。
等等,不是说三体运动是不可解的混沌系统吗?地球要是流浪到这里,遭遇乱纪元怎么办?事实上,由于比邻星的质量远小于A、B两星,距离又足够远,它与A、B两颗星之间的物理联系比较简单。A、B两星互相绕转,比邻星在0.21光年外绕着它们的共同质心旋转,轨道周期长达54.7万年。人们在研究这个星系时,通常把它简化为双星系统。
双星系统
比邻星是一颗被归类为红矮星的恒星,相较于太阳这样的黄矮星,它的寿命长得多。因为比邻星体积小、质量小,核聚变反应缓慢且温和,所以不会像太阳一样在五十亿年后膨胀为红巨星,并在最终的爆炸中坍缩成白矮星。这就好比爆燃的火药和慢热的炭火。即使太阳迎来寿终正寝,那时候的比邻星也能稳定地发光发热。所以人类文明想要在太阳死亡前逃离,比邻星看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现实却给人类泼了一盆冷水,比邻星的轨道或许并不适合地球定居。这就要引入“宜居带”的概念。宜居带指的是在一颗恒星周围的一定距离范围,落在这个范围的行星上才能够有条件保持液态水。距离恒星太近,水会蒸发为气态,太远则会冻结成冰。如果没有适合的温度、大气,生命之源也将不复存在,更不用说孕育生命了。
宜居带
偏偏比邻星释放的热量远低于太阳,其表面温度只有太阳的一半,这就使得它的宜居带非常近,近到地球在这个距离会导致潮汐锁定①,也就是说地球在围绕它旋转时,永远一面向着比邻星、一面背对着它。过近的距离也会导致向阳的一面承受巨量的恒星风。没有足以抵御恒星风的磁场,地球表面的大气很容易被吹散。即使能保住大气层,时不时挨一个贴脸耀斑爆发,地球文明就得“删号重练”。
恒星风
截至目前,人类已经在绕比邻星的轨道上发现了三颗行星,最新的一颗行星在2022年2月份才被科学家发现(该颗行星是否存在仍待证实)。要知道,系外行星的探索远比恒星困难得多,行星自身并不发光,质量又远小于恒星,不管是光学探测还是引力探测都很难发现。也因此,即使银河系拥有的恒星以千亿计,每颗恒星周围可能都有行星环绕,被人类所证实的太阳系外行星也只有五千多颗。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保不准哪一天我们就能在某个恒星周围发现一颗像《阿凡达》那样的宜居行星呢。
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电影《阿凡达》上映,由此引发了电影界的3D浪潮,《阿凡达2》也在一片期待中在2022年迎来热映。
《阿凡达》虚构了一颗名叫“潘多拉”的美轮美奂的星球。这是一颗围绕着气态巨行星“波吕斐摩斯”旋转的卫星,而“波吕斐摩斯”的恒星是半人马座α星B。也就是说,电影故事发生的舞台,相当于是在“月亮”上。
从潘多拉星球上观看波吕斐摩斯
波吕斐摩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独眼巨人,这颗巨大而璀璨的蓝色星球是木星的两倍。同木星上的大红斑一样,波吕斐摩斯也拥有一个巨大的蓝色气旋,就像巨人的眼睛一样注视着潘多拉星球上的生灵。宇宙中的这类气态巨行星也被称为类木行星。
《流浪地球》中,木星表面的氢气和地球表面的氧气在结合
虽然被称为“气态”巨行星,但并不是说它们完全由气体构成,它们也有一颗固态内核,只是由于大气浓厚,无法界定其固态表面在哪里。通常来说,它们的气态表面主要成分是氢,其次是氦。在《流浪地球》中,木星表面的氢气和地球表面的氧气结合后,被刘培强用空间站点燃,地球得以逃过一劫。而在《阿凡达》中,往返于潘多拉星球和空间站的太空飞船,动力来源就是波吕斐摩斯表面的氢。
气态巨行星的卫星上存在生命是一个非常靠谱的幻想。人类在宇宙探索中优先考虑登陆的星球是月球和火星,其次就是木卫二、木卫四以及土卫六。
《阿凡达》中人类乘坐的飞船,背景是潘多拉星球和波吕斐摩斯星,其次就是木卫二、木卫四以及土卫六。
木星的四颗最明显的卫星在1610年就被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发现,现代的科学家则发现,这四颗卫星都拥有大气层,并且木卫二和木卫四极有可能存在液态水。而土卫六泰坦,则是除月球外人类已知的最有名的卫星,漫威电影中灭霸的老家就在这里。因为它拥有太阳系所有卫星中最浓厚的大气,且土星磁场的保护使得它免遭太阳风的侵袭。越是稳定的环境孕育生命的可能性就越高,土卫六也因此颇受科幻作品偏爱。
如果在波吕斐摩斯的磁场保护范围内,有这样一颗大气充足、气候宜人、存在液态水的卫星,那么在这颗星球上,诞生出如此美丽动人的生态系统,也就合情合理、顺风顺水了。
在妇孺皆知的大IP《变形金刚》的设定中,汽车人和霸天虎的老家“赛博坦”,就是一颗位于半人马座α星中的全部由金属构成的行星。因为母星资源的衰竭,狂派和博派机器人们边打边跑,将战场转移到了离他们最近的地球。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里,行星的表面要么由岩石和水构成,要么由气体构成,行星内部则是灼热的岩浆。一颗全部是钢铁的行星可能存在吗?这就要引入核聚变和比结合能①的概念。在整个元素周期表中,铁元素的比结合能是所有元素中最大的。也就是说,比铁轻的原子在聚变过程中都会释放能量,比铁重的原子在裂变过程中也会释放能量。
在星系形成之初,分子云由于引力的原因逐渐聚合,当这片分子云中心的压力足够大,里面的氢元素就会开始聚变,一颗恒星就会被点燃。恒星在核聚变的过程中会逐渐把氢合成氦、碳和氧等,同时发光发热,持续燃烧生命,而这个核聚变过程的终极产物就是铁。
在《流浪地球》中,推动行星发动机的能量来源是重核聚变,简称“烧石头”。重核聚变不同于将氢聚变为氦,其原料是地球上最多的硅氧化合物,这些硅氧化合物聚变释放能量后就剩下了铁。虽然现实中的人类还没掌握这种技术,但理论上来说还是很靠谱的。
“燒石头”的行星发动机
要聚变成比铁更重的元素不仅不能释放能量,反而会吸收能量。因此,核子数大于铁的元素,只能在超新星爆发时极端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才能被大规模制造出来。这些重金属和铁通过超新星爆发抛洒向星际,在亿万年的聚合中可能再次形成星球。虽然实验室的高能粒子对撞机也能制备重元素,但那点产量相对于超新星爆发来说就聊胜于无了。
测量星系的年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通过光谱分析,测量其重元素丰度。简单来说,铁元素所占比例越多,星系诞生得就越早,它的年龄也就越大。对于赛博坦这样一颗大铁块,它的寿命理论上也应该更长,孕育更高文明的可能性也更大,上面住着一群相爱相杀的机器人也不算是异想天开了。
《变形金刚》动画中的赛博坦星球
虽然我们将那么多浮想联翩寄托在了这颗离我们最近的星系,4.22光年的距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到达的。三体人仅仅是加速一颗质子就花了四十年才跨越这道交流鸿沟,等到他们亲自登门拜访更是花了四百五十年。更不用说我们的“小破球”计划,两千五百年,一百代人,真可谓寄蜉蝣于天地之间了。
我们走得最远的探测器“旅行者1号”,从1977年踏上旅程开始,在孤独飞行四十六年后,已经离我们二百三十七亿千米远,也才0.0025光年。虽然旅行者1号已经不在太阳风的覆盖范围,但远远没有脱离太阳的引力范围,要到达半人马座α星,至少还要等上四万年。
“旅行者1 号”结构
旅行者1号的速度已经达到了每秒钟十七千米,不管是博尔特还是高铁,和它相比都不是一个数量级。令人遗憾的是,如果没有技术突破,我们有生之年都难以追赶上旅行者1号的步伐。然而,“突破摄星”计划的出现着实让人振奋。
这个项目由霍金于2016年发起,目标是在地球上建造数个高能激光发射器,用这些组成阵列的激光将数千个纳米探测器送往外太空。这些纳米探测器由邮票大小的光帆携带,在激光对光帆的加速下,最终能达到0.2倍光速,也就是每秒钟六万千米。如果一切顺利,这些探测器二十多年就能到达半人马座α星,而它们实时拍摄的照片,地球上的我们只需要等四年就能看到。
“突破摄星” 计划
虽然这项计划在技术层面仍然有许多不靠谱的设计,以至于人们纷纷觉得这是霍金生前的一個“大忽悠”,但如果我们人类齐心协力,摒弃前嫌,拿出冷战时期那种太空竞赛的气魄,或许有一天,人类终能踏出飞往星辰大海的第一步,亲眼见证我们邻居星系的美景。希望这一天并不遥远。
【责任编辑:尾巴】
① 以地球为中心,无限半径的球面坐标系。
① 指天体在主星的引力作用下,其中一面永远向着主星。月球相对于地球就是被潮汐锁定了。
① 原子核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作比结合能(specific binding energy),也叫平均结合能。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