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低氧训练对肥胖患者心肺功能及体质量的影响

2023-10-09 07:20谷磊刘佳陈子嫣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常氧低氧心肺

谷磊,刘佳,陈子嫣

(北京小汤山医院康复中心,北京 102211)

肥胖是一种由基因、环境与身体活动模式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慢性多因素疾病,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体内脂肪过度蓄积是肥胖的主要特征,暴饮暴食是肥胖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遗传、睡眠不足、内分泌紊乱等因素也与肥胖的发生与发展联系紧密[1-2]。近年,因居民饮食习惯的变化,肥胖的发病率不断升高[3]。肥胖是高胆固醇血症、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主要发病风险因素之一,故采取积极的方式控制、降低肥胖患者的体重, 对于防止其他慢性病与有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身心健康、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4]。运动训练可通过增加机体日常能量消耗达到降低体重的效果, 临床既往的运动训练通常处在常氧环境下进行,减重效果有限。 低氧或缺氧环境是指低于海平面空气中氧气浓度的环境,低氧训练相较于常氧训练能提高白肌纤维的摄氧能力, 提高人体对氧气的利用率, 其作为提升耐力运动员心肺功能的训练方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竞技体育领域[5-6]。间歇性低氧训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重复进入低氧状态的训练过程,利于促进机体脂代谢。 基于此,本研究以2021 年12 月—2022 年12 月该:收治的60 例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对照,分析间歇性低氧训练的具体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收治的60 例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近6 个月未到高原或未参加过低氧项目;(2)具有较高的±从性;(3)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全身性感染者;(2)合并传染性疾病者;(3)有上肢血栓形成史者;(4)合并肌肉关节损伤者;(5)合并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6)妊娠、哺乳期女性;(7)合并上肢局部软组织严重损伤、骨折者;(8)存在酗酒等不良嗜好者;(9)合并恶性肿瘤者。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 例。 对照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19~56 岁,平均年龄(33.69±2.71)岁;体重指数(BMI)27.8~43.6 kg/m2,平均BMI(30.47±1.69)kg/m2。 观察组: 男13 例, 女17 例; 年龄22~58 岁, 平均年龄(33.97±2.50) 岁;BMI 27.4~42.8 kg/m2, 平均BMI(30.65±1.42)kg/m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氧训练。 每日运动与生活均在常氧房间,海拔50.1 m,吸入氧浓度(FiO2)20.9%。每日运动安排为:早晨慢走1 h,上午运动2 h,下午运动2 h,运动方式包括慢走、快跑、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游泳、骑功率自行车等,连续训练4 周。

1.2.2 观察组

采用间歇性低氧训练。每天晚上7 点开始居住于模拟海拔高度为2700 m、FiO2为15.0%的低氧房间中,每日于低氧房内运动1.5 h,其余训练与对照组相同,即早晨慢走1 h,上午运动2 h,下午运动2 h,运动方式包括慢走、快跑、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游泳、骑功率自行车等,连续训练4 周。

1.2 观察指标

(1)心肺功能:训练前、训练4 周后,以自行车分级运动测试检测两组的最大摄氧量(VO2max);另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意大利科时迈公司, 国械注进20172076108,型号:Quark PFT ergo)测定两组的峰值摄氧量(VO2max)、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流量峰值(PEF)。 (2)BMI:训练前、训练4 周后,测量两组的身高与体重,计算BMI。BMI=体重(kg)/身高(m)2。

1.3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达,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达,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心肺功能比较

训练前, 两组VO2max、FVC、FEV1、PEF 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 周后,观察组VO2max、FVC、FEV1、PEF 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心肺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心肺功能比较(±s)

注:与同组训练前相比,aP<0.05

?

2.2 两组BMI 比较

训练前,两组BMI 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 周后,观察组BMI 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BMI 比较[(±s),kg/m2]

表2 两组BMI 比较[(±s),kg/m2]

?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机体热量摄入过多, 加之机械化操作逐渐替代人的体力劳动,以及电脑愈发普及, 导致居民的生活方式出现较多变化,多数人未足够重视体育锻炼,造成肥胖者不断增加。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病症的常见致病因素,而随着肥胖人数的不断增加,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7-8]。 同时,肥胖可能引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因肥胖者较正常同龄人而言,其更易情绪低落,产生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影响正常生活及社会交往。 因此,对肥胖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并降低其体重,对于调节其心理状态、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意义重大。

减肥是肥胖患者的第一选择,而运动训练在促进体脂代谢、控制体重、增强心肺功能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既往临床针对肥胖患者,多采取在常氧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的方式,但在实际研究中发现,肥胖患者在常氧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对减轻其体重见效缓慢。低氧暴露指机体以任意方式暴露于高原自然低氧或人工低氧环境中,低氧训练是一种特殊的低氧暴露训练,通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持续或间断性地运用高原自然低氧或人工低氧环境,结合运动训练以此增加运动机体的低氧程度,可产生有助于提升机体抗缺氧的生理反应及适应能力, 达到提升运动耐力的效果,在竞技体育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9]。 但临床对于间歇性低氧训练是否可以改善肥胖患者的心肺功能与BMI尚未全面知晓,故还需进一步探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VO2max、FVC、FEV1、PEF 均高于对照组(P<0.05),BMI 低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间歇性低氧训练能够提高肥胖患者的心肺功能,降低BMI。 分析原因认为,与常氧环境相比,间歇性低氧训练能够提升机体的基础代谢率,增加能量消耗,使机体能以更低的运动量达到相同水平的代谢刺激,进而提高减肥效果。同时,在低氧训练期间,患者机体承受的负荷为双重刺激,即低氧暴露与运动负荷,两者共同刺激,可进一步提高机体的能量消耗,有效降低体重[10]。 间歇性低氧训练还可提升机体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血糖水平,并进一步增加瘦素的分泌,有效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入,进一步降低体重。此外,间歇性低氧训练在双重刺激下,可提升机体糖酵解酶的活性,加快有氧代谢,降低体脂含量,提升运动耐力,进而改善心肺功能。 但需注意的是,本试验尚存在纳入样本量较少等局限,存在一定的几率影响试验结果的精准性。因此,临床之后仍然需持续地完善试验设计, 扩大样本量,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究,进一步证实间歇性低氧训练在改善肥胖患者心肺功能与降低体重中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间歇性低氧训练在肥胖患者中的作用明显,能够提高其心肺功能,降低BMI,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常氧低氧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低氧诱导大鼠垂体腺瘤GH3细胞增殖、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低氧在Erastin 诱导的胰腺导管腺癌细胞铁死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缺氧外泌体传递miR-199a-5p 对胃癌细胞SGC-7901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利舒康胶囊对模拟高原缺氧大鼠血液学指标变化的影响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低氧促进hBMSCs体外增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