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明,徐良华
(1.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德州 251100;2.齐河县焦庙镇人民政府,山东 德州 251100)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耕作制度变化、复种指标提高等,小麦病害逐年加剧,导致产量和质量下降,使农户加大了对病害的控制力度,与目前农业农村部“到2024 年减少农药用量”这一目标相矛盾[1]。因此,齐河县植保站于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开展了小麦病虫害全过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试验,探索齐河县农业机械化绿色防控体系。
探讨齐河县小麦病虫害全过程绿色防控技术在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地下害虫等方面的作用,为该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分别于播种期、返青期、抽穗扬花期开展对比试验,药剂施用时间、用量等见表1[2]。
表1 用药品种及剂量
试验设3 个处理,面积共5.13 hm2,其中试验面积4.33 hm2,常规处理0.67 hm2,空白对照0.13 hm2,不设重复。除药剂处理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均一致。
试验地块属于齐河县祁立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面积1 000 hm2。该地区为1 年2 次集约化种植,以种植玉米为主。于2021 年10 月进行土壤养分含量、pH 值调查,墒情较好,播种深度4~5 cm,预计播种量为360 kg/hm2,广播型行距约18 cm,播种时施用54%氮磷钾复混肥600 kg/hm2作基肥,起身期追加54%氮磷钾复混肥(追施肥)375 kg/hm2。每个试验区的田间水肥管理水平、栽培技术、地力水平等条件均衡,所有小区的栽培水平相同,符合当地农业生产要求[3]。
试验地点设在祁立新农牧公司的示范农田,试验田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含水率70%,pH 值8.1,有机质含量1.30%,碱解氮含量118 mg/kg,有效磷含量31 mg/kg,速效钾含量120 mg/kg。2021 年12 月10 日灌溉过冬水源。
2021 年10 月9 日用电动搅种器拌种,药液比为1∶50,置于阴凉处干燥,10 月10 日播种。
在试验药剂和常规对照药剂的管理区域,冬春拔节期间(2022 年4 月7 日)用自动喷杆器喷洒茎叶,用量300 L/hm2。在开花和扬花期用无人机超低量喷药,用量2 L/hm2。药剂喷洒要做到充分、细致,防止再喷或漏喷。空白对照不进行药剂防治。
病株(叶、穗)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5.1.1 麦秆根腐病防治效果
在整个试验中,于冬前、返青前、成熟期(黄前)、采收前测量产量。在冬前、返青阶段用5 个采样方法,对20 个不同病株进行抽样,统计病株率和防治效果。
在麦秆成熟时,除调查病株数量外,还应对发病情况进行调查。以5 个点为抽样地点,对20 株小麦的单茎叶进行抽样,按不同位置进行分层,对病害进行监测。病情指数:0 为最里面的叶片和整个茎秆没有任何变化;1 为最里面的地面部分叶片颜色棕褐色,而1 号茎节没有棕褐色;3 为地面上的1 根茎节出现褐色;5 为在地面的根须出现棕褐色;7 为地面部分的第3 茎节出现褐色,但没有出现枯萎的白色花序;9 为病斑在3 节以上,或有白色的花序或由于患病而没有花芽。
5.1.2 小麦纹枯病防效调查
在返青施药前和成熟前调查病株数量,采取5 点取样法,每点均为20 株,并计算病株率,制定预防措施。
5.1.3 小麦白粉病防效调查
于2020 年5 月20 日开展调查,采取5 点取样法,每点均调查0.25 m2小麦的旗叶及旗叶下第1 片叶,调查各叶的白粉病发病率。
5.1.4 小麦赤霉病防效调查
于2022 年5 月25 日调查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采取5 点取样法,每点取80 穗分析发病率。
5.1.5 麦蚜防效调查
在最后1 次喷洒农药后7 d 开展调查,采取5 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0 株小麦,记录蚜虫出现数量,以100 株为基准计算蚜虫量。
5.1.6 地下害虫防效调查
2021 年12 月上旬调查,采用5 点取样,每点调查20 株,计算被害株数(枯心数),折算被害株率,计算防效。
在喷洒农药1~7 d 内,观察药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果发生药害,记录药害的具体症状,掌握药害等级。同时,观察药剂对农作物的有益影响,如能够促进农作物生长或改善品质等[4]。
理论测产:在收获期对各试验区的实际产量及理论产量进行调查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1)定点:在玉米成熟阶段,用X 形斜面抽样方法,以1 m2为单位,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5 个点位。
2)有效穗:对每平方米面积的单株有效穗进行测量,并按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量进行统计。
3)在每个取样点选取20 株具有代表性的穗型,对每个穗粒进行测量[5]。
4)千粒重:在选种后充分晾晒的实粒中,每个单位随机抽取2 个样本(容量为1 000 粒),其差异不超过3%,计算平均数。
1)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效。采用齐河县试验方案防治根腐病的效果为100%,返青期为64.71%,灌浆成熟期为72.27%,分别比传统防治措施提高80%、47.06%、50.39%。
2)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采用齐河县试验方案对小麦纹枯病返青期和灌浆成熟期的防治效果均达77.78%,比传统防治措施提高55.56%,2 种方案间存在显著差异。
3)对白粉病和赤霉病的防效。采用齐河县试验方案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为79.96%,对黑斑病防治效果为81.82%,分别比传统防治措施提高70.87%、54.55%,两种方案间存在显著差异。
4)对小麦蚜虫和地下害虫的防效。采用齐河县试验方案对蚜虫、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为100%,分别比传统防治措施提高了88.36%、75%。
由表2 可知,齐河县试验方案效果优于传统模式,小麦产量高于对照,产量提高21.20%。
表2 不同试验方案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苗期调查,综合防控技术处理对小麦地上茎有促进生长作用,对小麦生长未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未发现药害产生。
在病虫害防治中,生物控制技术是最为环保的方法。生物控制技术提倡采用人工防治的方法。麦田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系统,有其运行规则,为害小麦生长的病虫也有天敌,种植人员可以采取措施保护害虫的天敌,控制害虫的数量,从而达到降低农药用量的目的,还可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诱控技术可以替代农药,比如理化诱控技术就是根据生物的趋光、趋化等行为习惯,在麦地里布置色板、光线、气味等,在不对小麦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诱杀害虫。
在应用生物控制技术时,既可以对麦田内的害虫天敌进行人工保护,也可以引入蚜虫、吸浆虫和麦圆红蜘蛛的天敌瓢虫、食蚜蝇、草蛉等,不但补充了麦田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还可以优化生态系统功能,让小麦得到益虫的保护,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提升产量。
在麦地的各个生长时期,为害因子也各不相同。病菌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原因之一,要采取综合防治方法,例如使用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以特定的比例,配合日常喷雾防治。
要对小麦病害类型进行调查,调查方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了解小麦的真实生长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要立即采取相应对策,同时要在病发区附近采取严格的预防和控制手段[6-7]。
环境改变会给小麦生长带来很大冲击,因此,种植人员应随时注意生长环境的变化,采取科学的方法改进种植方式。还可以请专家对小麦病虫害防治进行现场指导和演示,纠正防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性[8]。
对齐河县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综合研究与评估,得出齐河县试验方案防治根腐病的效果为100%,返青期为64.71%,灌浆成熟期为72.27%;对小麦纹枯病返青期和灌浆成熟期的防治效果均达77.78%;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为79.96%,对黑斑病防治效果为81.82%;对蚜虫、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为100%。在对小麦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同时,还应降低农药用量,同时及时向专家咨询意见,以保证实施的有效性,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