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建忠 田艳
特发性矮小症是小儿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疾病,虽然该病在中国发病率较低, 但对儿童成长影响较大,治疗中需要慎重对待。目前, 关于儿童特发性矮小症病因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1]。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病因往往是多基因的混合所致。鉴于该病缺乏特异性临床体征, 仅表现为身材矮小[2]。近年来, 以往临床用药中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本文将进一步对大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小症患儿的临床效果进行深入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2 月~2021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特发性矮小症患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 各50 例。实验组男30 例,女20 例;年龄4~12 岁, 平均年龄(8.68±1.56) 岁。参照组男28 例, 女22 例;年龄4~13 岁, 平均年龄(8.37±1.5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x-±s)
1.2 治疗方法 治疗期间, 两组均给予合理饮食, 并辅以钙、铁、维生素等营养干预。实验组给予大剂量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长春金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80101)治疗, 每晚睡前在脐周围及大腿中部前外侧皮下注射, 0.2 IU/(kg·d), 连续注射12 个月。参照组给予小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 0.1 IU/(kg·d), 连续注射12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文献[3]进行评估, 分为显效、有效、一般、无效4 个维度,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一般)/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身高、生长速度、骨龄及碱性磷酸酶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对比 实验组显效29 例, 有效13 例,一般7 例, 无效1 例;参照组显效23 例, 有效12 例,一般8 例, 无效7 例。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参照组的8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对比[n(%)]
2.2 两组治疗前后身高、生长速度、骨龄对比 治疗前, 两组身高、生长速度、骨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身高(121.57±9.67)cm、生长速度(6.24±0.15)cm/年、骨龄(10.89±0.71)岁,高于参照组的(116.65±9.87)cm、(5.71±0.13)cm/年、(9.77±0.62)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身高、生长速度、骨龄对比(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身高、生长速度、骨龄对比( ±s)
注:与参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例数身高(cm)生长速度(cm/年)骨龄(岁)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50112.74±8.65 121.57±9.67a5.28±0.11 6.24±0.15a9.57±0.1510.89±0.71a参照组50112.74±8.67116.65±9.875.25±0.135.71±0.139.59±0.14 9.77±0.62 t 0 2.5181.24618.8800.6898.402 P 1 0.0130.2160.0000.492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碱性磷酸酶对比 治疗前, 两组碱性磷酸酶水平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碱性磷酸酶(83.87±5.67)IU/L 高于参照组的(81.68±5.31)IU/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碱性磷酸酶对比( ±s, IU/L)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碱性磷酸酶对比( ±s, IU/L)
注:与参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5047.58±5.67 83.87±5.67a参照组5047.54±5.1481.68±5.31 t 0.0371.993 P 0.9710.049
特发性矮小症是临床上很常见的复杂疾病, 儿童主要临床症状是身材矮小, 患儿无其他病理表现。国内临床研究进一步发现, 男孩特发性矮小症的发病率约为4.8%[2]。一旦发生就会对儿童的自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 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影响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对特发性矮小症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因为儿童期是提高身高的关键阶段, 在特发性矮小症发生时, 及早治疗可显著改善生长效果。目前临床没有对矮小症病因的研究, 一般认为是生长激素分泌紊乱所致[3]。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中, 提高生长激素分泌是主要的治疗方案。
矮小症与遗传学高度相关, 基因诊断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既往大量研究表明矮化同型盒基因(SHOX)突变与特发性矮小的发生相关, SHOX 基因异常检出率为3.8%。患有特发性矮小症的儿童一般不需要进行SHOX 基因的常规筛查。一旦发现儿童有与SHOX 基因低单剂量相似的临床表现, 就需要考虑的相关筛查。特发性矮小症虽然具有描述性和排他性的分类, 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具体的临床诊断, 是一种导致儿童生长缓慢的常见原因[4], 特别是在矮小症儿童中,生长激素能极大地促进其作用。也有学者进一步发现,重组人生长激素作为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在儿童矮小症治疗方面受到家长和儿童的青睐, 其既能促进儿童身高的生长, 又不会引起骨骺过早闭合, 不会导致骨龄增加。因此, 短期或长期使用不会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身高作为人体的纵向长度, 相对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 女性的身高发育要早于男性, 女性在12~13 岁进入快速发展期, 19~23 岁停止发展;男孩身高发育较晚, 一般在15~16 岁快速生长, 到20~25 岁停止生长。一般来说, 四肢和脊柱的长骨已经完全骨化,身高已经停止增长。在儿童中, 不同生长时期的身高标准有一定差异[5]。如在出生后的第1 年, 儿童的身高一般可以增加25 cm, 1~2 岁时增加15 cm, 2~3 岁时增加10 cm, 从4 岁到青春期每年增加5 cm。当孩子对食物没有偏好时, 其自身发展就会在正常范围内。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较同龄人矮, 就需要注意儿童是否发育不良。
影响身高增长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包括日照不足。但目前, 由于社会污染严重及环境、生活、气候等因素影响, 很多孩子每天接触空气的时间几乎不超过2 h;儿童户外活动的频率减少, 减少对紫外线的吸收, 抑制了骨骼发育[6-8]。如果父母个子太小, 孩子就不会太高。在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 保持合理的睡眠、运动和安排科学的饮食结构对促进身高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对一些比同龄人矮的儿童, 需要进行对症干预提高身高。在传统的儿童身高提升中, 家长主要选择营养补充的方式。例如, 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提供有营养的食物, 做好睡眠管理和锻炼, 对保证他们的身高和健康都有积极的意义。但事实上, 这种方法只能给孩子心理上的安慰, 对身高的生长影响不大。
生长激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 主要由人体内的垂体前腺分泌, 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多种微量元素的吸收, 进一步抑制碳水化合物代谢, 加速脂肪分解。胰岛素生长因子可以加速人体各种组织的生长发育, 上述因素的改善在治疗中可以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7]。重组人生长激素主要由重组大肠杆菌分泌表达产生,其序列、氨基酸含量、蛋白质结构等与人垂体生长不一致[8]。目前在儿科领域的研究中, 通过深入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 可以有效实现替代治疗, 特别是在儿童身高生长和器官发育的过程中, 选择合成重组人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生长因子, 主要在肝脏。当其进入外周血时, 可以加速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的结合, 同时输出到靶向器官, 从而促进生长发育[9-12]。
从本研究可以进一步看出, 治疗后,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参照组的8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身高、生长速度、骨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身高(121.57±9.67)cm、生长速度(6.24±0.15)cm/年、骨龄(10.89±0.71)岁, 高于参照组的(116.65±9.87)cm、(5.71±0.13)cm/ 年、(9.77±0.62) 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碱性磷酸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碱性磷酸酶(83.87±5.67)IU/L 高于参照组的(81.68±5.31)IU/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大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药物治疗后, 儿童的生长激素水平明显提高, 进一步促进身体的发育和生长, 特别是该药物应用后可明显降低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稳定患儿血糖[13-16]。对改善自己的身体微循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可以进一步保证代谢水平, 保证发育, 进一步改善患儿预后。在选择高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时,特发性矮小症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17,18]。两种剂量治疗的患儿生长指标均显著改善, 但大剂量治疗的患儿生长指标改善更显著, 更有利于刺激骨骼的生长[10]。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剂量的重组人生长激素可以有效促进骨骼形成、骨吸收速度降低, 使机体的转换率提高,骨量不断积累, 促进骨骼的生长。
综上所述, 大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小症患儿效果显著, 儿童身高增长速度快, 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