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峰,余希婧,郭 蓉
(1.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针灸科,江西 南昌,330006;2.江西省针灸医学临床中心,江西 南昌,330006;3.南昌市长蛇灸效应机制及督脉特异性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330006)
乳腺增生是由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增生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多见于30~50 岁的成年女性[1-2],其临床表现为乳房疼痛、肿块、色素沉着、情绪波动,且随月经周期波动变化,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从调节激素水平入手,采用抗激素药物如他莫昔芬等治疗,该疗法副作用较大且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衡[3]。中医认为本病常和情志失调有关,且肝气郁滞证占比较大[4],肝气郁结则气滞血瘀,木失于条达,以致聚而生痰,痰瘀互结,凝滞成块,发为本病。混元灸是我科在传统隔物灸基础上改良的创新隔姜灸法,采用混元灸配合脐针疗法治疗肝郁气滞证乳腺增生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患者来源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时间为2019年12月至2021 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且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号KY2019070)。治疗组年龄区间为26~51 岁,平均年龄34.83±7.51 岁,病程为3~36 月,平均病程15.12±10.20 月;对照组年龄区间为25~52岁,平均年龄为35.3±7.82岁,病程为3~35月,平均病程14.9±9.77月。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基线一致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s)
病程(月)15.12±10.20 14.90±9.77 0.103 0.981组别治疗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0 30年龄(岁)34.83±7.51 35.30±7.82-0.236 0.814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5]1)单侧或双侧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或隐痛,伴有或不伴有反射痛至腋下或者肩背部,发病可与月经周期或情绪相关,持续数月不缓解;2)单侧或双侧乳房触及肿块,范围可分布于乳房各个象限,不与皮肤或深部组织粘连,活动度可,有的可伴有乳头溢液。辅助检查:超声声像图特征:1)乳房增大,乳腺组织增厚,内部回声显示不均匀,呈点状、斑状或条状;2)若伴有导管囊性扩张,可见大小不一的无回声暗区。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主要症状[6]:1)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刺痛、窜痛;2)乳房疼痛症状发作与月经周期及情绪波动变化相关;3)心烦、易怒,失眠,两胁肋满闷。次要症状:1)肿块有触痛或自发痛,质软或稍硬;2)伴有月经不规律,或痛经;3)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纳入的患者若具备3 项主症,或者具备2项主症外加2项次症者,即属符合本研究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1)符合本研究限定的中医、西医诊断标准;2)20~55 岁,处于非绝经期的女性;3)最近两周内未服用过任何药物,无心、脑、肾、肝等重大疾病、慢性病和精神疾病;4)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坚持配合本课题研究者。排除标准:1)诊断为乳腺肿瘤及其他乳腺疾病患者;2)处于备孕期、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3)不同意或无法配合本治疗方案的患者;剔除标准:1)因不能坚持完成治疗而失联脱落的患者;2)研究过程中因不可抗力需要更换治疗方案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乳癖消片治疗(生产厂商:辽宁好护士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Z21021822)。乳癖消片成分:三七、夏枯草、连翘、鹿角、漏芦、木香、玄参、牡丹皮、赤芍、海藻、蒲公英、昆布、天花粉、鸡血藤、红花。服用方式:三餐后半小时口服,每次3 片,每日3 次,月经期间停用,连续服用2个月。
1.4.2 治疗组 混元灸操作方法:(1)2 层20cm×20cm的医用白色纱布,用手将其向内凹陷,固定成高1.5cm、直径约10cm 的类圆形布袋,用夹子夹紧两端,放置一边备用。(2)将新鲜生姜清洗干净,放入用榨汁机碾成生姜末,放入布袋挤压过滤多余的姜汁,将其放入备好的圆形布袋内,压紧,制成圆形饼状。(3)将艾绒搓散,均匀平铺在生姜饼上,确保每处艾绒厚度约为1-2cm。(4)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充分暴露背部皮肤,将制好的混元灸灸饼的中心对准患者双侧厥阴俞穴,点燃艾绒,待艾绒燃尽,取出艾灰,再添加艾绒,重新点燃,反复加艾绒3 次,待艾绒燃尽,施灸完毕。施灸部位:双侧厥阴俞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处,取穴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46-90)《经穴部位》执行。施灸时间:隔日1次,每次施灸加绒3次,约40分钟。
注意事项:保持环境温度适中,患者施灸前避免过饥、过饱或剧烈运动;施灸时询问患者皮下温度,避免烫伤;若出现烫伤或灸毕出现灼烧感,涂抹烫伤药膏,若出现烫伤起水泡,立即碘伏消毒,用一次性针灸针戳破水泡,挤出水泡内液,并予纱布外敷,每日换药,严重者转外科处理。
施灸结束后,将肚脐75%酒精消毒,取脐针艮位、兑位,两穴采用双手提捏进针方法,平刺1 寸,配合双侧太冲、合谷针刺治疗,体针得气即可,不做补泻手法操作,留针20分钟。
1.4.3 疗程 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都以月经来潮为依据,一个周期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即可结束,纳入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不能接受任何其他药物及干预手段治疗。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2002 年第8 次会议讨论修订的《乳腺增生病诊断、辨证及疗效评价标准》[7],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部疼痛的程度、肿块的硬度、分布范围及肿块的大小。
1.5.1 疼痛分级与评分0 级:无明显触、压痛—6 分;1 级:轻触、压痛,无自发性疼痛—12 分;2 级:有自发性疼痛,以月经前明显,呈阵发性—18 分;3 级:自发性疼痛,持续性发作,不影响日常生活—24 分;4 级:自发性疼痛,呈持续性发作,可放射至患侧腋下、肩背部,严重影响生活,评分30 分。
1.5.2 肿块评分(1)肿块硬度评分(以右食指、中指、无名指手指指腹触摸乳腺硬度):1)质软,如正常腺体—3 分;2):质韧,如鼻尖—6 分;3)质硬,如额头—9 分。(2)肿块分布的象限评分(以乳头中心为坐标中点画一水平线和垂直线,将乳房分为4 个象限,左右两乳总共8个象限,根据肿块分布的象限计分);1)分布范围在1~2个象限—3分;2)分布在3~4个象限—6分;3)分布在5~6个象限—9分;4)分布在7~8个象限—12分。(3)肿块大小评分(彩超下测量最大直径,由同一个医师、同一台机型彩超仪器测量);1)最大直径小于或等于2cm—3 分;2)介于2cm 到5cm 之间—6 分;3)大于5cm—9 分。肿块评分=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
1.6 数据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数据作正态分布检验,当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 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疼痛评分、肿块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前后组内自身比较,均能改善疼痛评分及肿块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患者疼痛评分方面改善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肿块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评分、肿块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疼痛评分、肿块评分比较(± s,分)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30 30疼痛评分肿块评分治疗前14.00±8.67 13.60±8.18 0.184 0.855治疗后8.20±2.94 11.40±5.31-2.88 0.005 t P t P 4.16 2.257<0.001 0.032 4.583 3.426<0.001 0.002 t P治疗前10.30±3.17 10.15±2.80 0.194 0.847治疗后8.20±1.23 9.05±2.07-1.937 0.058
2.2 两组肿块硬度、分布象限、大小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前后组内自身比较,均能改善肿块硬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患者肿块大小方面改善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对肿块象限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肿块硬度、分布象限、大小比较(± s,分)
表3 两组肿块硬度、分布象限、大小比较(± s,分)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30 30肿块硬度分布象限肿块大小t 治疗前4.10±1.47 4.20±1.49-0.26 0.8治疗后2.95±0.74 3.30±0.92-1.6 0.108 P t P t P 4.49 3.53<0.001 0.01 2.20 0.63 0.31 0.54 2.9 1.00 0.01 0.33 T P治疗前2.50±0.99 2.45±0.74 0.22 0.83治疗后2.20±0.76 2.35±1.02-0.65 0.52治疗前3.70±1.29 3.50±1.14 0.64 0.53治疗后3.05±0.62 3.40±1.04-1.59 0.12
乳腺增生是一种良性的乳腺结构紊乱性疾病,按照增生的组织学分类,可以分为囊肿为主型、腺病为主型、纤维腺瘤为主型、高度增生(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和不典型增生[8],据研究报道,我国女性患者以腺病为主型、纤维腺瘤为主型发病率较高,囊肿为主型不常见[9]。现代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体内雌、孕激素的分泌失调有关,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乳房周围疼痛和乳腺结节、肿块[10-11]。西医对于本病治疗方案为药物、手术干预及密切随访[12],并无较好的、可接受度高的疗法。
乳腺增生在中医属于“乳癖”的范畴,《外科正宗》详细描述了乳癖的症状、体征和病因病机——“形如丸卵,或垂坠作痛,或不痛……多由……恼怒伤肝,郁结而成。”乳癖消片是临床上治疗乳癖的中成药,主要成分有:海藻、昆布、连翘、天花粉、夏枯草软坚散结;木香、芍药能疏肝行气,养血;牡丹皮、三七、红花、鸡血藤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蒲公英、漏芦、赤芍、玄参能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易医脐针疗法为齐永教授所创立[13],是以针刺神阙穴周围皮肤为主的一种治疗方法,融合了五脏六腑理论和易医理论,以脐洛书全息、脐后天八卦全息为布局,依据定位治疗和方位补泻来调节人体全身脏腑气血阴阳,形成了“一穴多治”、“一穴多针”、“一穴多效”等特点[14-15]。本研究采用脐针的脐内八卦全息图的兑位配艮位,兑位居西方(3 点位),五行属金,五脏属肺;艮位居东北(7-8 点位),五行属土,六腑属胃;兑艮相配,被齐永教授称为“山泽通气”针法。艮为山,兑为泽,两者结合使用,为阳土生阴金,乃通气之大法,对于气郁类疾病效果明显。临床上,对于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患者常采用此法,可以疏通全身上下之气,调节人体气血。
艾灸对乳腺增生有良好的疗效,可以减轻患者的乳房胀痛,缩小肿块大小,缓解患者焦虑情绪[16]。基础研究显示,选取远端穴位进行艾灸,可以缩小乳腺增生模型大鼠的乳头直径,降低血清清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 H)水平,提高卵泡刺激素(FSH)和孕酮(P)水平,从而改善乳腺增生症状[17]。除此之外,艾灸还能降低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α(ERα)、孕激素受体(PR)蛋白的表达[18],从而调节E2 与P 的比例。进一步研究显示[19],艾灸能减少模型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区GnRH阳性细胞的数量,降低垂体LHm RNA 的表达,由此猜测,艾灸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来发挥治疗作用。
混元灸是我科在隔姜灸的基础上改良的一种灸法,生姜和艾灸配合,不仅生姜自身助阳散寒功效得以增强,也增加了艾灸的作用效果,兼具艾绒和生姜的温热,具有温通的功效,有助于促进患者局部气血运行。本研究混元灸取穴厥阴腧,该穴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处,平第四或第五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四胸神经后支外侧支,其施灸范围与支配乳房的第2~6胸神经基本重合,选取该部位施加混元灸,可以透过皮肤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调节乳腺周围血流[20]。生姜主要成分为姜精油、姜辣素和二苯基庚烷类,其提取物内用可以调节凝血功能,产生抗血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21]。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混元灸结合脐针能有效缓解乳腺增生患者的疼痛及乳房肿块,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乳房肿块方面,与药物组功效相当。本研究所涉及疗法操作简便,副作用较小,适合临床进一步推广。但是本研究尚有诸多不足之处,缺少长期回访,且仅限于临床观察,未从机制层面进一步揭示,未来可以从激素水平进一步探究本疗法治疗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