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古学专业“大田野”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2023-10-09 21:20王乐文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9期
关键词:考古学学年学期

杨 琳,王乐文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引言

1860年,G.菲奥雷利(G.Fiorelli)建立了“庞培城学校”,在遗址发掘现场培养考古发掘人才,开创了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先河[1]。民国时期,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在考古现场培训人才的做法被广泛借鉴,这一做法为中国考古学的初期发展培养了大量考古学人才[2]。随着新中国的快速发展,高校考古学学科逐步建设和发展,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模式经历了由“多”到“精”的过程。

二、国内高校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

高校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模式的变化与中国考古学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连。近代考古学刚传入中国时,依托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学术团体和机构,通过工地培训的方式,在殷墟、城子崖和周口店等遗址的发掘中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考古学者,如贾兰坡、夏鼐等[2]。这种重实践的培养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延续下来,主要体现在高校田野考古实践教学的次数和课时量上。例如,1953年,北京大学设计的本科田野考古实习模式,将实习分为田野实习、室内整理和结合研究方向或分配方向的专题实习;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又将田野考古实习分为生产实习(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和毕业实习(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后调整为第二学期)[3]。20 世纪80年代,山东大学的本科生需要进行3 次田野考古实习。第一次为见习实习(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期一周,主要是去高年级的实习地点参观和学习;第二次为教学实习(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为期两个月,要求学生熟悉田野考古发掘的操作过程;第三次为毕业实习(第四学年第一学期),为期一个学期,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挖掘,并进行全面的后期整理及撰写实习报告[4]。吉林大学也有两次田野考古实习,分别是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的生产实习(基础实习)和第四学年第二学期的毕业实习。生产实习主要是学习和掌握田野发掘技术,毕业实习主要是整理发掘资料,学习和掌握考古类型学和编写发掘简报[5]。

20 世纪90年代后,国外考古学理论不断传入中国,其中,新考古学(过程考古学)理论的影响最大,学界开始注重对古代遗址自然生态环境和遗存的科技分析与研究。高校考古学专业逐步开设了如“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科技考古”“体质人类学”等课程。由于课程增多,田野考古实践课时被压缩,几乎所有高校的本科教学中仅保留了一次田野考古实习。例如,1994年之后,北京大学第四学年的毕业实习不再是必修课,仅保留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的生产实习。随着学生的就业压力及升学需求的增加,个别高校保留的具有选修课性质的毕业实习也名存实亡。虽然田野考古实践教学课时量减少,但各高校对考古实习遗址的选择及教学的设计更全面,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则是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变了以往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游击战”的情况。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高校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场所,保证了田野考古实践教学的时间,不仅有利于保障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延续性,而且有利于高校与地方考古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6]。基地式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已成为大多数高校的共识,并且1 所高校大多同时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较稳定的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如北京大学的陕西宝鸡周原基地和河南淮阳县平粮台基地、吉林大学的吉林白城基地和山西夏县基地、黑龙江大学的抚远市亮子油库基地和大庆基地。

我国高校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模式变革与中国考古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田野考古是近代考古学产生的标志,田野考古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影响着考古学学科的发展。自近代考古学传入后,考古学的研究重点则为实地调查和遗址发掘。新中国成立后,高校考古教学也继承了重实践的教学模式,并且随着国外考古学新技术和新理论的传入,逐步进行调整和改革。高校田野考古实践教学由早期强调数量的“多工地、多实习”的培养模式转变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模式[7],开创了强调发掘的全面性和科研的目标性的考古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三、国外高校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模式

国外高校考古学的实践课程一直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其中,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得最早。20 世纪2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A.勒卢瓦古朗(A.Leroi-gourhan)首次带领少数学生开展遗址发掘工作,并在之后的几十年中陆续培养了法国几代的旧石器考古学家。以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考古教学为例,其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活动主要采取自愿选择式实习模式,学生可自由选择考古发掘的工地,发掘的教学活动通常由发掘领队、动物考古、陶器考古等专家及高年级学生负责,实习期通常较短(多数为期1 个月左右),学习和培训内容高度自由。在法国,除巴黎第四大学有较为固定的实习基地外,大多数高校都将田野考古实习训练交由学生自主选择,即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申请参加相关的田野实践学校(Field School)。田野实践学校主要是由考古机构或研究团队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开展发掘培训和发掘工作。法国考古类杂志在每年5月份会发布需要招募志愿者的考古工地信息,符合要求的学生可自行选择和申请。美国高校也几乎是这种模式,通常在学校网站或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发布田野实践学校信息。一般情况下,这类的田野考古实践时长约在一个月左右。

通常考古专业学生和非考古专业学生(有的项目对田野考古实践经验有要求)均可报名参加这类田野实践学校。因为这种项目非常多,所以学生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工地进行学习。对于立志未来参加考古工作的学生而言,其本科阶段参加的实习工地往往不止1 个,并且在研究生阶段选择的科研方向与其参与过的田野考古实践活动契合度较高。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对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是大有裨益的。

四、中外融合下的“大田野”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2020年9月2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主题举行第23 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回顾中国考古学走过的百年发展之路,田野考古实践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田野考古教学工作应针对其不足之处,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特色教学新模式。以高校实践基地为主、各文博机构考古工地自主实习为辅的“大田野”实践教学模式可为各高校考古学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想和思路。

田野考古实践教学主体、实践次数和学生自主选择性是目前中外高校田野考古实践教学中最主要的差异。其中,以学生所在高校的专职教师为教学主体,以高校田野考古实践基地为中心,开展单次田野考古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可称之为“封闭式”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被中国高校所采用,具有教学培训系统、实践设备完善、教学课时较长的优势,但“封闭式”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也存在实习遗址单一、学生自主选择性弱等问题。以文博机构和各高校发掘项目领队为主要培训教师,以自我研究兴趣为主自主选择遗址,开展多次田野考古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可称之为“开放式”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被国外高校所采用,具有选择性强、田野实践遗址多样化及与学生兴趣点契合度高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教学体系不够系统、教学内容零散、实践时间较短、学生经济负担(一些田野实践学校需要学生缴纳一定的费用)较重等缺点。因此,在面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时代新要求下,高校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如何在保证本科实习系统性、完整性,基础课时量的基础上,融合国外“开放式”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增加学生的实习次数和自主选择性,加大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是目前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难题。

高校考古本科教学体系中存在田野考古实践次数偏少的情况,除学生自身原因外(不适应或不喜爱野外工作等),还与当前考古学本科生升学、就业压力及教学课程安排等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考古学本科生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通常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展集中实习后(大多数高校的安排),很少会选择利用假期时间再次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实践。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的田野考古实践培训机会仅有一次,加上实习遗址文化面貌的单一性和地域性特征,使得学生对其他区域和时代的遗址并不了解。这一状况往往会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田野考古实践能力不足和求职单位较高的学历要求,应届本科毕业生难以在文博机构获得就业机会,使得部分想从事考古行业的学生被迫转行,降低了考古人才培养的高效性,同时,部分想就业但没有机会的学生被迫准备考研,进一步增加了升学压力,无形中增加了社会对文博行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成本。另一方面,本科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能将考古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进行有一定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但由于用于本科阶段田野考古实践的考古遗址较少,很多学生往往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不了解,对于问题的研究通常处于被动状态。

高校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可通过适当调整教学方案的方式,增加学生参加田野考古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考古学教育应遵循学科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双重特征,将考古学教育分为发掘技术和考古研究两大板块。高校田野考古实践训练往往选择某个地区的某个遗址,其所涉及的考古学文化有限,遗迹也往往局限于聚落和墓葬。而对于田野考古实践培训所涉及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的知识(涉及面更小,本科通识教育往往讲得不深),则可在实习过程中进行教学。因此,高校考古学专业应对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将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的田野技术课程,如“田野考古”“田野摄影”“田野绘图”“田野测量”等安排至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而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则学习“考古学导论”“旧石器”和“新石器考古”等基础考古学课程。在掌握一定的考古学基础知识和田野发掘技术后,学生可进行田野考古实践。学生在参加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后拥有充足时间(1 个完整的寒假和1 个完整的暑假)和一定经验,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发掘国内其他遗址,这也为第三学年、第四学年,乃至研究生阶段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增加了实践认识。除此之外,学生也可适当选择有就业意愿的地区和单位的考古工地开展实践实习工作,增加就业机会。考古学专业教学应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将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时间提前,增加学生参与田野考古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就业优势,促进学术研究,进而提高我国文博行业人才培养的高效性。

田野考古实践教学的培养主体不应局限于高校,还应将各文博机构的田野工地充分利用起来,将本科生的田野考古实践教学从高校扩展至整个社会层面。除少数高校开展以教学目的为主的主动性发掘项目外,全国各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科研单位和博物馆承担了几乎所有的考古发掘项目,包括为解决学术问题的主动性发掘项目和配合基建的抢救性发掘项目。当前,我国国家级与省市级文物考古事业单位的一线田野考古工作人员不足,对于有发掘经验的考古本科生参与协助发掘工作的需求较大。同时,全国各区域的发掘数目较多,遗址类型多样,甚至包括一些高校田野考古实践无法涵盖的遗址类型,如江口沉银遗址这类水下考古项目等。学生参加这类田野考古实践项目对提升田野考古发掘技术和能力具有极大作用。另外,一些抢救性发掘项目,除锻炼考古发掘能力外,对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工作协调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锻炼。对于计划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而言,其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考古工地实习,尽早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明确研究方向,为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计划从事文博行业的学生而言,其应尽早接触实际工作,了解意向就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及时调整和提升个人能力都大有裨益。

五、结束语

高校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应融合中外高校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模式中的优势,通过调整课程安排,增加学生实践实习的次数,形成以高校田野考古实践基地为主、各文博机构考古工地自主实习为辅的,“封闭式”和“开放式”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模式相融合的“大田野”实践教学模式。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学科发展的时代新要求下,高校应培养田野考古实践能力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型考古人才。

猜你喜欢
考古学学年学期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届星火学年
考古学是知识创新的科学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
现在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