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蕾,朱诗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248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凸显了新时代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打造高校思政课资源平台和网络集体备课平台”[1]。疫情加速了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革,推动了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新时代有新实践和新气象。未来借助“云”教学实践让思政课教学真正实现通过具体方式的创新来解决“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通过运用科学技术与大数据,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全育人”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努力开创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新局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面向研究生的一门思政课。新冠疫情改变世界,也改变了传统研究生思政课的授课模式。
2020年,我国研究生规模达300 万,研究生教育进入从增量到提质的转变阶段。因此,加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而高质量的思政课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努力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是满足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高度重视,高校提供高质量的思政课、助推教育现代化、培养高层次人才势在必行。基于此,高校要正确发挥思政课“提质增效”过程中新媒体、新技术的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确保有效利用新媒体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
研究生是新媒体技术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云”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成为新时代重新审视研究生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2]。新冠疫情使得高校思政课的“教”与“学”的“云”状态成为常态化。从超星教学平台的数据看,疫情期间的每日学生访问量从疫情前的10亿人次达到100 亿人次。这为我们审视研究生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因此,从新冠疫情期间“云”教学的成功实践来看,研究生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要谋划长期,充分认识新技术、新媒体引入高校研究生思政课的必然趋势,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变革和发展方向。
实践是理论科学性最有力的证明,理论的说服力是教育深邃力量的根本所在。2020年4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任何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重大灾难常常会孕育出崇高而伟大的精神。两年来,全国14 亿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度自律,取得了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胜利。伟大抗疫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剪影,是思政课的鲜活素材。新冠疫情的影响广泛,从社会层面,逐渐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外交层面。因此,新冠疫情期间的“云”教学必须打破常规、转变方式、及时高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理论教学模块不变的前提下,将抗疫鲜活事例中体现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执政理念、制度优势、时代精神与课程具体内容有机融合,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变抽象理论为具体而生动的实例,从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
从国际角度看,疫情就是一面镜子。一方面,中国迅速高效地率先成功控制住疫情,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疫情在西方国家的扩散与蔓延,因而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宣扬程序正义、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等价值观抹杀中国抗疫的成就。另一方面,随着疫情的发展,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出现危机:宪政民主没有有效的问责机制;公民社会的自律与秩序无从谈起;新自由主义导致政府权威丧失,防控效率低下等。而中国基本实现了“知行合一”,践行中国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和执政理念,人民民主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集体主义护佑弱势群体,政府权威高效,并迅速遏制疫情。事实胜于雄辩,实践验证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这让思政课更有说服力、更生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有力的现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如何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让研究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高效治理效能的制度,具有制度优势,从而增强研究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实践充分证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研究生头脑,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可以坚定研究生群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走好新时代的强国之路。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积极而成功的应对,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的治理水平,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彰显着“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的基层治理”的制度优势。疫情初期迅速扭转不利局面,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的发展,制度优势效能充分发挥,守护了人民生命健康,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安危面前,医护人员义无反顾驰援湖北,他们的实际行动使其成为新时代年轻人的杰出榜样,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和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彰显出的制度优势不是停留在课本上的,而是被每个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快递小哥、社区志愿者用行动书写出的,他们的鲜活事迹对每个研究生而言都是生动的教育。
研究生大部分都是95 后,隔离在家的研究生会深深地被抗疫一线的同龄人所感动,从而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极具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将这种抗疫精神层面的共鸣转化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进而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担当与时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敢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2]。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一定要结合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中展现制度优势最生动和典型的案例,讲清、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针对研究生的特点,使其对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有更多的了解,引导其注重从历史与现实、法理与实践等多维视角认识问题。
新冠疫情期间,伴随新冠病毒还有“政治病毒”“思想病毒”的肆虐和舆论战的甚嚣尘上,其传播更快、危害更大。研究生如何在纷繁的信息中审慎看待每个事件,不随波逐流,客观分析问题,是思政课教师引导研究生保持辩证思维的基本出发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借助化解公共安全危机、自然灾害的救助与重建、贫困问题的解决等领域,从全方位视角进行中外比较,让研究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在比较中引导研究生去思考:如何认识民主、自由、人权等这些抽象的政治概念,如何认识西方民主的虚伪本质等,从而实现对民主这个内涵丰富、复杂的政治概念的历史地、辩证地、科学地把握。如西方国家的民主仅仅是指一套以竞争性选举为核心的政治程序,并试图将西式民主嫁接到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盲目重视民主的形式,而对民主的内容视而不见,而那些所谓的实行民主的国家,无法与中国的发展同日而语。事实证明,中国的民主更接近民主的真实含义,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而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才是管用的民主。
再如,西方社会认为自由和专制是对立的,其实不然,自由的反面是自律而不是专制。中国疫情防控的措施得到广大民众普遍的信任和严格遵守,这是中华民族在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面前的一种高度自律的体现。与此相比,在灾难面前西方国家所表现出的实现个人主义、维护个人自由的态度,其代价是更多的人失去了生命。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生命,自由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自由理念对青年人很有吸引力,但是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引导研究生辩证地看待自由与自律这样的平行概念,如同计划与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没有优劣之分,要理性分析一样,对自由和自律的认识也要理性客观,自由的追求不是无限制的,自律是现代青年同样需要具备的思想品质。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在这个制度下,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3]。在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上,人们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才能够尽快控制疫情传播,早日恢复之前的行动自由,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条件的。这既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我们需要运用到教学中的方法,确保研究生不为假象所惑、不为谣言所动。
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5 后研究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先机。教师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云”教学中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专题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利用网络授课资源,课堂则采用讨论或者提问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既保证课堂内容紧跟中国现实发展,又保证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把握。
依托“云”教学的技术平台的数据库优势,抓好大数据应用,通过分析、整合研究生学习轨迹的相关数据,准确把握研究生思想动态及学习效果,科学评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大数据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提供数据支撑,从而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应主动迎接“云”授课的教学革命,以育人为目的,以互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创新精神,让教学“强”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教学模式上发力,实现理论学习、实践应用与技术分析的有效结合。
针对研究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教师应更加注重研究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层面上的提升,因此考核方式上也要顺势而变,坚持全过程评价的考核原则。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如通过设置签到、课堂测试、抢答、主题讨论、学生互评等环节,引导研究生参与课堂,提高研究生的课堂参与度。研究生在每个环节的表现及全过程参与情况被系统完整记录下来,教师借助“学习通”平台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监督、指导和评价,这些不同环节的数据最后会成为学期末教师对研究生进行综合评价的直接依据,从而实现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
“云”教学的大规模应用,给研究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良机,也凸显了研究生思政课改革的迫切性。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为研究生思政课的核心课程,其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要谋划长远,积极探索融合式的“云”教学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思政课大规模在线教学的应用彻底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开启了真正的互动交流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情景下,教师更像导演,通过中国大学MOOC(慕课)、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在线教学方式强化课堂设计,向研究生传递教学理念;通过教学资源的挖掘使学习内容有利于研究生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互动答疑解惑,增加了师生隔空的互动交流,培养研究生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提高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政课教师要了解研究生“原住民”的特点,以及新时代“互联网+”的学习新模式,大大提高研究生获得信息的效率,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如教师可通过推送网络链接、指定阅读文献、指定视频资料和推荐书目,让研究生从自身需求和爱好出发,自主选择,引导研究生自主学习。
高校的教学管理已经由过去的“面对面”教学管理向“背靠背”教学管理转变,依靠技术手段,实现“云”招生、“云”招聘、“云”就业,甚至是“云”管理,将生活中的一切皆可“云”的生态搬到思政课的教学与工作中,实现对教师教学活动的“云管理”和“云评价”。思政课的教学作为“云”的一环可以依靠大数据技术获取更加精准的有关研究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数据,来指导“云”教学活动,为教学改革提供数据支撑。
“云”教学实践打破了高校物理上、空间上的阻碍,推动了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需求为导向,改变网络平台的“供给”成为未来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环。目前来看,网络教育平台的供给呈现多元化,以慕课、学习通、腾讯会议为代表的学习APP对“云”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好的APP 供给,才能满足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助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技术革命”和“质量革命”。只有符合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需求的教学平台才会走得更远,更有市场。通过相互之间的竞争,促使网络教学新范式的形成,从而真正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新时代,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思政课改革将是全方位的和结构性的,不仅限于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而是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云”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这一变革将给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技术供给等带来改变,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不断实现专业知识的与时俱进,又要注重对互联网技术的熟练驾驭和运用。思政课教师对“云”教学工具的使用会产生更多需求,在实践中推动技术的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研究以充实自我,提高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解放思想,主动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4]。在“云”时代,“做人的工作”要充分体现“云”思维、注重人与技术的结合,这才是未来研究生思政课的变革方向,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