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坤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
建党100 多年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经依附至独立、弱小至强大、模仿借鉴至理论自信的深刻转变[1]。历史与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对国家一切工作都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2]。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践履,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角度归纳百年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体系建设彰显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具有实践性,体现“五个必由之路”是中国的“成功密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好新时代“赶考”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进而走好党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意义重大。
就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涵来说,二者彼此交融,即“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社会意识形态所确定的方向和目标,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标;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规范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3]。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孕育、探索、曲折发展、跨越式发展、繁荣发展5 个阶段。回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设、学科体系构建和学术成果演进脉络,有利于厘清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概况,进而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践图景。
此外,有些文章关注到苏雪林与基督教文化关系中更细致具体的方面,如郭晓霞《论“五四”女作家的伊甸园情结》[4],《论五四女作家笔下的上帝形象——以苏雪林、冰心为例》,陈由歆《从原型理论看〈棘心〉的宗教意识》,金宏宇、章宗鋆的《〈棘心〉的版(文)本考释》等。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同时,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初步提出青年“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方法。192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三湾改编”,首次提出将支部建在连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军队得以贯彻实施。1928年,毛泽东同志制定了对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计划,提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929年,《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1932年,党中央在《中央给中区中央局及苏区闽赣两省委信》中指出,“政治工作在红军中有决定的意义”“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1933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局发布《关于党内教育计划致各级党部的信》,提出必须“加紧党员群众的教育”“进行经常有组织的教育工作”。1934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4]。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到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在1944年发布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增写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政治工作是我们军队的生命线,无此则不是真正的革命军队”等重要内容。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通过创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创办报纸杂志、成立新闻出版机构等途径,达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革命思想的广域化传播。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如何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这个阶段有几个标志性事件,如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三大改造”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中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出的“双百”方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论指导。1957年6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同志在文中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方法、原则作了阐明。1958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其主持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思想、政治是统帅,亦为灵魂。这一时期在总体上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摸索意识增强的态势,如学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讨论逐渐增多、教育部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制并学习苏联经验等。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从照搬苏联模式逐步走向独立。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先期筹备到动态形成。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的深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学者逐渐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即对教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应该是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即时生成的素材与信息,包括教师引导、教学方法、教材文本、教学观点和学生反馈等。由此可见,新时代要想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应当在既定性、现实性、阶段性、实效性上下足功夫,把理论性和实证性探究深度结合,把直接性和间接性经验相内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探察向纵深延展。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存在形态探究发展到多元化。在哲学视域下审视主体与客体的概念,其中,“所谓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所谓客体,是指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成为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的客观事物”[7]。常规上,人们会把“物”设为客体,而把“人”当作主体。从教育活动的范畴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际间的社会活动,既有教育者,又有受教育者。百年来,学者多次对“‘主体’和‘客体’这对哲学范畴是否有必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行争论,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围绕“‘主体’和‘客体’这对哲学范畴是否有必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展开辩论。经过探讨和争论,多数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哲学指导下的学科之一,引入“主体”和“客体”这对哲学范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静态的概念或现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范畴是可以表达出其固有意义的,但是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这对哲学范畴则更能够体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和面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时的具体关系。由此来到第二阶段,即经过探讨,学界达成共识,将哲学范畴中的“主体”和“客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迎来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等战略高度,阐明了教育要牢牢把握的政治原则,强调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5]。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学科关注度不断提升,处境也由以前的“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可选”工作转化为必须扎扎实实抓细、抓牢、抓精的根本工作。在学科建设方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更加自信并稳步向前,开始以更大的发展格局和认识高度在不忘初心、面向世界发展大势中守正创新。一方面,将中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学科发展之向度。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建党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及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五个必由之路”,明确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科学理论依据,不仅厚植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而且肥沃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土壤。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和实践性逐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更多的是依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不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先进外来文化,在融合中发展,在吸收转化中创新。总之,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夯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卓有成效地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守正创新。
理论与实践相扶相依。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当“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应结合新时代特征、扎根中国国情,形成独具中国特色、彰显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体系,不断答好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学科之问。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能真正做到理论上有高度、方法上有效度、实践上有力度,在溯源历史、厘清脉络、掌握规律中不断破解更多重大理论难题、时代命题,实现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高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融相生、提升发展。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百年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学史而知往,明理乃致远。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构建的历史沿革,学深悟透党的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是探究未来发展的必要依托。马克思“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论述,启发我们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等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图谱进行总结回顾。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修昔底德陷阱”这一命题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引起了中美政界、学界的广泛关注,甚至进入两国的官方语汇,但也存在大量的争论。
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群。思想政治教育的接续发展,衍生出多个较为独立的研究范畴,有利于构建一个有机的学科群。随着研究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逐渐趋向更专业化和内嵌互融的领域,学术性回应复杂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实践开拓学科领域,孕育新知识体系、孵化新成果。此类例证并不缺乏,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知识体系,形成了政治学取向、教育学取向、系统工程取向和行为管理学取向等不同特色流派”[9]。学科之间相互交融,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向整体性、久远性发展。
跨越山海,终见曙光。在国际形势剧烈变化背景下,1992年1月18 日到2月21 日,邓小平同志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与上海等地,沿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即“南方谈话”。“南方谈话”消解了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人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大的解放,改革开放的整体进程加快,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问题也接连而来。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严峻挑战。一方面,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着力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如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抗议美国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另一方面,充分汲取改革开放初期的经验和教训,提升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重视程度,抓住抗洪抢险、抗击“非典”、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抗震救灾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1996年5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首次在我国设立。第一批博士研究生的招录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最终完善,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2月,国家评选出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学科发展史上的精彩之笔。2004年,中央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自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有了专门支撑。2008年,中央提出全国高校都要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管理机构,基于此,各地高校纷纷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年,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纵深发展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说明了其始终是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同方向、同步伐、同发展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以务实活动、专门知识、学科人才、专业设置等为架构的总体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从实体论进入实践论。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最先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内括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范畴,表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与争论持续不断,大致形成了“灌输论、意识形态论、人学目的论、社会治理论、人的社会化论、价值主导论、掌握群众论、相对本质论、二重本质论与多重本质论”十种理论[8]。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各陈己见,勾勒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在基本特征和丰富内涵,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遵循有据。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终极目的都是为指导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实践论思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即初步建立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体系逐渐瓦解、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的诸多优良传统被片面摘取并随意曲解,致使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出现“假、大、空”之类的现象,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声誉与教育成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经历了两年徘徊期,直至改革开放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学科体系建设也没能实现。1978年5月11 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随之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被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1983年,教育部召开政工专业论证会,决定在全国12 所高校试点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1984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至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正式创立,并启动本科招生。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自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学科化,其学科体系逐渐丰实。1987年9月,以着力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开端,渐次在根源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作为一门学科”的认识论问题。1989年末到1991年末的两年间,在全国范围内纵深开展“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树立了纠正失误与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正确价值导向。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各地区、各个体间原有基础和水平的差异性,使得我国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并有扩大趋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日趋开放,表现出多元化趋向。改革开放使得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与存在主义等社会思潮强势渗入,带给人们思想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同时,1989—1992年间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带给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灾难性的破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上沉痛的一页,也使得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遭受重大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从单一社会本位化衍化为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双方并存。其基本要求有两个:一是形塑个体认知结构,二是搭建社会协作关系。只有将二者有机融合,才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已经由教育者为国家服务、为社会育人的主体性社会本位向受教育者主体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并存这一状态转变。
研究范式由多样探赜促推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多元探索,旨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体系、明确对象本体,以及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论,树立范式的基本逻辑,形成认识论的思维路径,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和具体方法论展开探究,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哲学基础问题进行更为直接深入的分析。研究范式的多元探索及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和生态学等有关学科理论的转化应用,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视野,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跨越式前进锚定新理路、新航向。
“本体论”一词是由17 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P.戈科列尼乌斯(P.Goclenius)首先使用的,之后虽经过不同哲学派别的解读或批判,其定义至今在学界也没有形成一个确定统一的概念,但总体上本体论可以理解为一种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上,就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质、内容和目标的探究。
凝聚学科性质共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这不仅能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也可使人们汲取党和国家所具有的政治优势与优良传统等强大力量。阔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当达成学科性质共识,立足实践品格,致力于教育路径创新,科学探索并构建理论融通实践的学科体系。
高压氧医学起源于高气压医学,1664年英国医生Henshaw首先使用压缩空气治疗疾病,并认为高气压可以帮助消化,改善呼吸和防止某些肺部疾病;1887年Valenzuela第一次成功地在高压氧舱内用纯氧治疗疾病,为高压氧的临床应用做出了良好开端;1956年荷兰人Boerema等在大型高压氧舱内进行心内直视手术获得成功,并于1960年发表《无血的生命》一文,引起了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重视,高压氧医学开始迅速发展[1]。
对照组:开腹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下腹正中或耻骨联合上做切口,进腹后,根据肿瘤部位、性质、体积,游离,完整剔除肿块,钳夹输卵管、卵巢系膜,以可吸收线缝合剩余的正常卵巢及系膜并结扎,待肿瘤切除干无残留,腹腔无出血后,关闭切口。
研究方法从经验概括发展为多元规范。从新世纪启程到现在的二十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经历了一元到多元的深入发展,表现为各类研究方法并存。研究内容愈加抽象,表征为从经验型、故事型和案例型等常规研究日趋延展至科研型、学科型、理论型等深层次探析。诸多成果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微观操作方法的浅显层面,深化到方法的生发机理、类型特征、功能定位与结构层次的剖析层面,有关理论探析与著述日臻成熟。
本次研究中,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准确率率95.95%明显高于阴道彩超(P<0.05),并且与手术病理结果无明显差别(P>0.05)。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无创的诊断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对于浸润子宫肌层可以明确诊断,由于肿瘤在浸润子宫肌层后,经常会伴有纤维化,并会与周围的组织发生黏连,从而导致肌层结构的紊乱、活动性的降低。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可以明确的显现出浸润的子宫肌层的图像,并且判断组织的纤维化程度和肌层浸润的阶段,为后期手术治疗奠定基础。
小吴本是遭遇不公的新闻当事人,他遇到的糟心事,你我都可能碰到,他的无可奈何,轻易就能引发共鸣。谁没遇到过个把套路深深的“托尼老师”呢?“托尼老师”又何止活跃在美容美发行业呢?那些表情包不过是行为艺术般的表达,借小吴的喜感脸,道出普通人的委屈。人们渴望更公平的市场环境,不想被套路坑得“眉有办法”。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已走过百年发展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其要坚定走专业化发展新道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在学科构建、学术生态、学术方法论体系及学科历史观等方面赋予开放性、科学性和辩证唯物性等鲜明特征。
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重视原创性、元问题研究,又要注重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开放性建设。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学理性,并强化其创新性、综合性与切实可操作性,进而推衍出更多原创性、元问题研究成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都能实现时代化、优质化发展。二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既要立足创新发展实际,彰显学科专业特征,又要合理借鉴其他外来学科知识,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开放性发展体系,充分体现学科交叉优势,而非封闭僵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明确科研领域、探究对象和学科定位,进而实现高质、优质发展。学科最本质问题和微观细节问题的合理解决要在立足本学科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他学科的吸收借鉴和交叉融合,进而发展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
(1)就钢混凝土叠合梁主梁上部的桥面支架设计来说,其基本结构使用钢管扣件式支架加顶托的设计方式,在主梁的底板上直接安装钢管支架,底板中的支架间的距离要控制到1m左右,纵桥的距离达到约1.2m左右,支架间的步距控制在2m左右。支架的顶部使用可调式的顶托设计,同时为了使支架获得更好的稳定性,其水平方向的杆也要另外安置可调式托架,对此详见图1所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学术生态”是“学术”和“生态”的组合,指的是学术共同体所追求的学术有机环境(或和谐的学术状态),实质上是各种关系通过相互作用、协调、配合营造出的一种和谐的学术状态。促进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优化,要注重提升学术交流的有效性、协作性,进而使问题得以解决。“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优化、创新、发展,必须要优化学术生态,增进主体协同合作与攻坚克难的能力,从而开展有效的学术交流。同时,为保证学术交流不偏离主航向,还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术组织对多元主体间开展学术交流的统筹领导能力,并下大气力培育和增强多元主体的学术自主意识,进而营造出一个朝气蓬勃、良性发展、民主自由的学术生态环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法论体系,就要积极强化方法论自觉。研究主体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有全面的掌握,对其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准确认知,即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正确的理论可以推动实践发展,增强实践功效。因此,研究主体要重视理论化、抽象化研究方法与实践性、实证性研究之间的有机融合;要积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用到的哲学、科学、技术等方法论,同时兼顾学科方法论体系的接续完善。研究主体可尝试采用试验与实验有机结合、文科与理科交叉渗透的方法开展研究,系统化掌握思维科学、智慧学(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有别于常人而独有的简单、便捷及高效的方法和技巧)[10]、动态决策理论的最新成果,综合运用语言学、传播学、模糊数学(主要是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或者处理复杂系统中的一些问题的数学工具,多用于评价,核心思想是隶属度)、软科学(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交叉,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新兴学科群)和系统工程理论等学科方法论,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守正创新,推动学科方法论体系的更新和完善。
坚定历史自信,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11]。研究主体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必由之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史观,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具体实践中坚持唯物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3]。尽管历史虚无主义披着学术外衣、打着历史学旗号,但无法掩盖其研究方法的根本错误性与极其混乱性。它绝不属于任何一种学术思潮,而是彻底的伪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集政治性、人民性和学理性于一体的重要课程,兼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任[14]。因此,绝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立场坚定地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遵循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毅然同一切历史虚无主义做最坚决的斗争,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性和荒谬性的真面目。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来,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科历史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指向,树立着眼于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问题意识,纵深推进基础性理论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守正创新,谨守并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使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之问。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5],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应“为之计深远”,增强学术自信,实现学术由跟随、追平到引领的角色转变。理论实现创新发展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是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缩影和集中体现[16]。因此,研究主体应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坚定“四个自信”。首先要剔除学术思想中的“奴性”意识和学科建设的“软骨病”,理直气壮讲思政,补足精神之“钙”。其次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信,重视外来经验的批判吸收和新思潮的冷思考,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培育学科历史自觉意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融入。最后要使教育组织、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形成聚力,审慎看待“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合理解决“墙内开花墙外香”问题,沿着正确轨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行稳致远。
在历史中把握规律,在规律中明确奋进方向。我们要在回顾党的百年思想政治教育践履的辉煌历程中,汲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方法论,在深入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踔厉奋进,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历史回到现实,再从现实走向未来。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学术创新、成果繁荣、育人育才、环境塑造等诸多方面下大气力,深层次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教材、走进思政课堂。以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开放的学科属性、优质的学术生态环境、完善的学科方法论体系和正确的学科历史观为导向,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和坚固的思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