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灵伶
(贵州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4)
我国当前积极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大力推进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和全民终身数字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数字化发展,面向未来升级人才培养,对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对国际相关做法进行考察和对比,有助于为国内教育机构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经验。本研究拟对德国联邦政府和权威机构近年来发布的数字化教育相关文件、报告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德国近年来在教育领域采取的数字化建设措施和特点,供业界考察或借鉴。
德国数字化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是提升全民数字化能力。2014 年德国多个部门联合发布的《数字化战略2025》中涉及数字化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到2025年为止,德国数字化教育建设的目标以及每个教育阶段应该承担的数字化教育建设任务。2016 年由德国教研部发布的《数字型知识社会的教育战略》则提出了数字化能力的定义和截至2030 年的建设目标,同年由德国文化部部长发布的《数字化世界的教育》(bildung in der digitalen Welt)明确了数字化能力的认定标准、各教育阶段的数字化能力培养任务以及建设路径。
德国数字化教育倡导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希望通过数字化对传统学科进行变革,依托数字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融合发展,能让新课程的学习者获得学科数字化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因而其数字化教育建设的着力点是学科数字化研究和学科数字化课程改革,同时配合实施数字化能力的评定标准、测试等方式手段。
为实现全民数字化能力的培养,德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开展了多项专门促进措施。在中小学以建设数字教育设备和数字媒体环境为主,积极提升中小学生对于信息学科的兴趣。在职业教育阶段主要以教学设备数字化、职业能力建设、职业技能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同时,基于高校的多项功能,积极推动高校开展教育教学交流,进行学科数字化方面的研究,鼓励高校为中小企业数字化提供技术和研发支持,以及面向社会提供数字化继续教育课程等。针对在职劳动人群也积极提供进修机会,提供在线技能培训课程和学历课程等。在各个教育阶段,德国教研部和地方教育部门都在加强教育数字化各领域的建设,如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媒体及资源、师生数字素养、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网络安全等方面。
针对基础设施、科学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德国联邦不断加强相关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在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阶段不断巩固建设,经费多由联邦政府和各州共同承担。
联邦与各州签订了《中小学数字化公约》(Verwaltungsvereinbarung DigitalPakt Schule 2019 bis 2024),将在五年内一起提供总计50 亿欧元(约每名学生可获得约500 欧元),用以加强中小学互联网及在线教学设备等数字化建设,发展中小学生自主使用数字媒体的技能。
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政府重视加强对职业学校和职业继续教育的数字化教育资助力度,配套数字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联邦建设有《职业教育公约》(Berufsbildungspakt)(2018-2021),旨在在数字化和交互的世界里建设有前景的、有吸引力的和有竞争力的职业教育。致力于改善设施和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4.0”行动(Berufsbildung 4.0)子项目至2020 年共计投入2.52 亿欧元[1],此外,2016—2023 年,联邦分两个阶段先后投入2 亿欧元开展“跨企业职业教育机构数字化”(Digitalisierung in üBS)专项计划,改善联邦数百个跨企业职业教育机构数字化基本条件,支持跨企业职业教育机构装备数字化教室和实践训练车间,探索应用新的先进技术于跨企业职业教育教学的可能性。
在高校,联邦加强对高校资助,设立数字高等教育创新奖学金,提出大学科研的发展资助和教席资助计划。《高校公约》(Hochshulpakt)到2023 年为止预计要为大学入学投入超过20 亿欧元的数字化教育资金[2]。而从2011 年开始的用于改善学习条件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质量公约》(Qualit tspakt Lehre),到2020 年为止得到约20 亿欧元的投入。为支持高校提升教师教育质量,除继续实施教师教育质量行动(Qualit Tsoffensive Lehrerbildung)等项目外,教研部还启动“应用科学大学的人员”资助计划(FH-Personal),旨在吸引人才到应用科学大学担任教授,联邦和州政府计划共投入4.3 亿欧元[3]。
除做好数字化设备及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技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联邦强调数字化教育队伍的组织建设,即为建设数字化配备相应的管理队伍、技术队伍和师资队伍。在此所指的管理队伍是指教育机构中具备数字化教育意识、懂得数字化教育规划、掌握数字化组织、技术和管理能力的领导者,而每个教育机构的领导者都应具备这样的能力[4],以领导学校制定数字化教育战略、配备相应资源以实现相应的发展。此外,学校也要求建设相应的数字化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平台,保证学校的数字化工作和交流平台使用。在数字化教育管理者的指导下,学校配备了专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技术人员队伍,保证学校数字化设备、媒体和系统的正常运行,根据设备和系统的更新程度,及时对技术队伍开展相应培训。
师资力量是德国数字化教育组织建设中的关键一环。联邦鼓励教育机构、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中的教师队伍和培训师队伍参与到数字化教育建构中来,希望共同做好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并让教师能够传授数字化能力。政府扩大企业培训师、职业学校教师、测试师的培训,促进数字媒体在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中的应用。高校增设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教席,推动相关学科的科研。此外,联邦和州政府投入大量经费实施“应用科学大学的人员”资助计划,旨在吸引人才到应用科学大学担任教授。
教研部积极推动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2011年至2020 年开展的“教学质量公约”等项目和2014年到2023 年持续推进的“教师教育质量行动”等措施推动了教师教职培训和改进教学水平。“职业教育的数字媒体”(Digitale Meidien in der beruflichen Bildung)等专门项目也针对特定教育阶段的数字化教学水平进行优化。
德国重视数字化教育体系的质量建设。一是对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标准;二是对数字化课程和教学计划提出建设标准;三是对教师和学习者的能力提出要求;四是对从业者数字化能力提出要求。
教育系统对学校的数字网络、数字教室、虚拟实验室、数字资源平台、研究数据库等相关设施提出了建设标准的建议,也对在课堂中应用的数字教学设施、数字教学媒体、移动教学设备的类型、功能和内容提出了建议,主要目的是提升设备、媒体、平台的多功能性、个性化、可参与性、反馈性、兼容性与可持续性。而教师在开展数字化教学时使用的数字化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等也有相关指导意见,目的是结合多方面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课程数字环境,提供数字化世界的基本数字能力。联邦数理学科平台MINT-EPortal 就服务于推动学科建设信息发布以及建设相应教学服务的质量标准。此外,通过在校学习、培训、入职考试等方式,对教师的数字化能力提出要求,并要求其保持对数字化的终身自主学习,独立持续发展数字化能力。教师群体要实现自身的数字化能力标准:要能够结合数字化媒体和工具设计和发展教学计划;能够合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和程序;能够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面对数字化世界进行批判性思维;根据数字化知识开展学科数字化建设,将当前数字化教育与研究相结合[5]。学习者也应该通过数字化学习达到一定的数字化能力要求,包括数字信息搜寻和评价、数字工作协作、数字化生产、信息数据保护、数字化世界的分析思维以及反思思维等能力。
德国对于从业者建设的数字化能力标准主要体现在职业数字化能力标准研究。联邦以“未来职业”(Arbeit der Zukunft)等项目修订职业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职业资质要求,研究并制订职业工作中需要的媒体能力条目。教研部和联邦职教所完成对多个双元制教育职业标准规范、进修和转行教育的标准规范的修订工作,同时开发了部分新增职业的相应标准。从2019 年开始,教研部与职教所合作支持职业能力标准研究,项目于2021 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每年提出一次报告。此外,联邦还通过“ASCOT+”等项目推广职业教育行动能力测评程序。
德国数字化教育建设沿袭了其开放的理念,教研部重视发挥社会伙伴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数字化教育建设中来。支持公民参与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呼吁各类机构加强合作,主张联邦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加强数字化教育交流。
1.建设开放的信息平台和教育平台,鼓励社会公民积极参与。联邦建设有“开放教育资源”平台(Open Education Resource),提倡公民可以在平台自由使用、加工和分享数字教学材料。同时,数字媒体的制作也要体现开放性和互通性,即能够由任意使用者自主开发及使用、分享。同时,“学校云”平台(Schul-Cloud)的建设在学校课堂创造教育软件氛围,促进校内和校际在教学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合作。
2.号召教育机构与社会机构共建交流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育研讨合作。以职业教育为例,德国教研部通过推动“E-培训”(E-Qualifikation)等平台建设,发动应用技术大学、职业培训中心、成人教育中心、高校职业研究所、行会、企业等机构共同参与,在培训、继续教育、知识管理和媒体能力促进、媒体教育以及开放式教学材料、虚拟增强教育技术等方面开展对话和交流。
在高校,教研部建设了“数字化高校论坛”平台(Hochschulforum Digitalisierung),用以促进高校间数字化教学实践的分析研究和交流,以“数字化高校教育研究”项目(Forschung zur digitalen Hochschulbildung)支持高校间加强信息管理建设和决策。此外,教研部在《高校教学数字化建议》(Empfehlungen zur Digitalisierung in der Hochschullehre)中提出,加强在高校间建构数字化教学和科研的交流平台。
而继续教育作为面向社会公众的教育手段,一直有社会机构的参与。教研部与人民大学以及企业、行会、能力中心等社会伙伴一起,选择性地在人民大学里面推广关于数字环境中学习、媒体能力入门以及数字化能力相伴的课程。同时,发挥高校作用,在“开放的高校”中加强数字化在线课程建设,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模块化的继续教育课程,为社会人群提供继续教育课程和学历继续教育服务。
3.建立开放的国际合作,加强教研合作,吸引国际人才。德国注重开展国际交流,加强教育合作,希望利用国际合作的机会挖掘数字化教育发展空间,加强国际数字化教育研究合作,培养本国顶尖人才,强化本国创新动力。同时,联邦加强数字化平台对外国学历和职业能力资质的认证,希望建立统一的数字化职业技能资格标准,从而为吸引优秀的国际人才到德国工作和生活创造条件。为增强对外国学习者的教育吸引力,联邦还面向国际教育市场提供有针对性和有质量的数字化教育服务。
德国在建设数字化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注重质量标准。除根据最新生产技术调整各行业资质标准、职业能力标准外,提出了师生数字化能力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并对学校数字网络、数字教学设施、移动教学设备的功能提出了标准,对教学媒体、数字资源平台的功能标准提出了建议;对教育和测试协作平台、ID 管理系统、云端/互动协作系统等系统的功能性和安全性也做出了相应规定。当前国内正加快数字媒体、虚拟课堂、线上课程、数字教材等数字化教学手段开发,教育机构和教学部门相应地也可以加快质量标准建设。
联邦发布多个数字化教育建设政策,始终重视各项政策和措施相互之间的衔接和互通性,以一个项目兼容实现多个政策功能。同时,按照德国教研部《数字化战略》(Die Digitalstrategie des BMBF)等文件要求,在数字化教育教学研究中,所有教育计划都应该是开放可持续、可以与其他教育领域相衔接的。同时,德国教育机构倡导建设开放且可持续的基础设施系统,要求注重设备和电子元件的可替换性和可更新性等,兼顾未来媒体技术发展的兼容性。教育媒体应该在任何场所可接入和开展使用,以保证在地方和学校的教学平台上接入。而针对教学材料,不同的教学媒体形式应该能够相互兼容和结合,可以相互替代。
我国在建设信息化教育的道路中,在开展媒体基础建设、在线课程建设和在线管理系统建设时,教育机构和教学部门应考虑从上下协作、区域协同的角度开展工作。基于大学城建设普遍化的原因,倡导教学数字化管理区域协同交互甚至跨区域协同交互,可以保证数据流动和可持续使用。避免在统一政策要求下,高校开展各自的平台采购和使用,导致后期的衔接和沟通性不强。而在学校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应参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避免求新求异,采购和建设政绩化,不断采购不同的管理系统、学习软件,影响师生使用数字化设施的的融通性和便利性,不利于维持学校数字化建设的体系性和连续性,继而影响学校数字化后期升级的可能性。
德国数字化教育秉持质量、开放、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德两国国情不同,教育体制不同,我国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比较研判,取长补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