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驱动下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以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综合训练中心为例

2023-10-09 10:06宋莹莹王宏民
大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湾产教中心

宋莹莹,王宏民

(五邑大学,广东 江门 529020)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于拥有诸多科技成果的高校来说,把握时代机遇,充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科技制造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综合训练中心(以下简称“工训中心”)是学校为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综合实践训练平台。工训中心的目标定位是成为具有显著特色的高水平的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综合训练示范中心——工程素质教育基地、先进技术培训基地、创新实践活动基地,小微双创基地。五邑大学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综合训练中心以建设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契机,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坚持立德树人,聚焦创新创业新命题,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立足服务大湾区和广东发展,贴合产业需要,培养基础扎实、精于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人才。

产教融合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都是当下较受重视的教育方向,而且是大力推进的。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明了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和路径。本文对五邑大学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综合训练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驱动下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分析探究,进而提出有助于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建议。

二、工训中心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一)产教融合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随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推进,各种资源的投入也持续加大,各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深化产教融合的建设举措,如创建产业学院、“3+1 人才培养模式”等等措施,在工训中心建设这方面投入的力度增大,不断优化学校的规模结构和办学条件,紧跟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专业设置与布局较好地契合地方了产业发展需求。但还是存在与企业合作层次较低,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新产品开发等情况。由于缺乏企业深度参与,可能会造成授课的内容与行业标准、实践训练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脱节的现象。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成本也很高,在安全生产监管日益趋严的大环境下,有些企业出于安全风险的考虑,不愿接纳学生实习等等[1]。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学校目前设置的实践课程大多都是为了配合各专业的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上都是偏重于专业知识验证、仪器设备实操以及工业技术提高等的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程度不够紧密,能够体现出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的核心教学要素较少。在课程大纲中,思政内容呈现比较生硬,没有自然融入。实践教学内容更换较慢,所以在推进思政内容方面都没有深入地开展。实践教师队伍缺乏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很多教师并没有很认真、很系统地将思政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而且教师日常的实践授课任务繁重,更没有心思去研究课程思政建设。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思政教育的建设难点

保证课程思政教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的难点,一是“课程思政”的教育主体作为思政教育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由于其自身素质的差别,最终教育效果也是参差不齐的。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育主体已经由学校转为校企共同承担,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校与企业对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可能会导致某一部分思政教育缺失[2]。而且,从目前产教融合的情况来看,地域特点决定了五邑大学面对的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历史不长,文化建设也不完善。

学校要和以利益为第一的企业合作有计划、系统地结合企业历史文化以挖掘与之相关的思政元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想政治进行教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并不一定能保证课程思政教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二是由于专业的不同,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能在工训中心开展全部的训练,有的专业进行产教融合后,根据培养要求可能只是选择工训中心其中两三项进行训练,所以怎样保证课程思政教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在进行的这两三项训练中就可以完成工训中心大部分的思政内容融合,也是中心思政建设的难点。

三、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驱动中心协同发展

1.大湾区产业建设发展的需求。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进入了新阶段,无论是传统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都成为新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这些都需要创新型人才,都为学校特别是工训中心带来了机遇。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发挥好专业培育体系和创新人才培育体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推进学校—企业—中心—创新人才等多维一体的集聚和融合,以产教融合的方式促进学校、企业为主体的相互合作,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能力,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湾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和创新型复合人才支持尽一分力量。

2.大湾区科技建设发展的需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发展能力是世界一流湾区的主要驱动力。纵观世界一流湾区发展路径,都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综合实践创新平台,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1]。因为中心目前有国内外较先进的工业级的设备,无论是技术创新上还是设备共享,中心都可以作为连接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科研机构、学校与创新创业机构等的纽带,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发展,发挥好高等教育应用基础创新能力对湾区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的有力支撑。

3.大湾区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作为老牌侨乡,与港澳地区合作由来已久,学校在建立之初,就得到了爱国华侨们的大力资助。依托大湾区的建设,继续推进与香港、澳门各企业、学校的深度合作,助力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利用合作树立好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国家观以及文化认同等等,培养认同粤港澳战略发展的人才。

四、湾区建设驱动下,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与时俱进,构建中心实践教学体系,发挥课程思政引领作用

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划了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课程体系是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等模块组成,是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是保障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它包含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其中,各课程门类排列的顺序直接决定了学生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这个过程中课程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

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独特的思政教育元素,注重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内外形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等融入课程体系全过程。在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时,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将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引入教学中,融入课堂里,使二者能自然完美地相统一、相结合,这是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主旨。

目前中心所涉及的专业实践类的课程基本都是面向工科类的学生,这就导致了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没有人文类的强,所以要深入挖掘专业实践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和核心内容。然而,无论是哪一门课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应是该门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应是建设的重点,以政治认同、民族复兴、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质为核心内容,全面规划和设计实践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2]。

紧跟国内发展格局新形势、湾区建设新征程,构建融合思政的工训中心实践类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思政自然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增强引领力。目前新建成的工训中心已经全面启用,新的实训设备要与各课程大纲进行融合匹配,结合国家规划、湾区建设发展以及各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工训中心建设目标为定位,在进行重新融合匹配的同时,以育人为基点,注重特色和高水平,同时与国家主流意识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等相融合,通过科学设计,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贯穿实践类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地感受思想政治文化的熏陶,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为国家培养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有温度,有深度”的人才。

(二)同心协力,找准专政融合兴趣特点,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活力

1.建立一支思想过硬、道德意识强的实践教师队伍。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的首要负责人[4],教师的政治思想认同、家国情怀以及人文精神等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因此需要建设一支思想过硬的、道德意识强的中心教师队伍,为课程思政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这里教师队伍不仅仅是中心的教师,还有企业的教师。与企业进行产教融合,学生走企业,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等,企业的教师也会来到工训中心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这就对企业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心要会根据实际情况定期组织讲党课、去企业锻炼、来学校学习,外派学习等多种形式,发动全体教工以及企业教师参与其中,以提高广大实践教师的大局意识、政治格局为重点,强化全体教工、企业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的目标,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师的主体作用。

2.结合湾区建设实际,将思政教育与实践教育全面结合。解决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下思政教育不连贯的问题,要求全面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教育,在每一个环节都应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利用情怀元素。结合区域特点,学校有很多学生都是五邑地区的学生,因此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创新意识的同时要以当下全球视野来了解大湾区、了解侨乡江门,立足大湾区来探究社会发展,从而规划自身发展,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师生互动讨论挖掘引发学生兴趣的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自然带入,让学生在学习了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课后,能培养出刻苦学习的精神、扎实过硬的实践能力、认真细致的科研品质、正确的价值观,激发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动力[5]。

(三)依托湾区,打造特色三维立体平台,推进产教融合课程思政

依托大湾区,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三维立体平台,推进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纵向上合理规划训练布局,根据区域需求侧重培养学生能力,同时在课外科技活动课程中,融入跨学科组团队,以及以中心为平台与企业对接,将产教融合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现场实习的形式,也可以是以团队的形式与企业对接,或是创新创业类的学生将自己的创新项目与企业合作等形式,在多种产教融合模式下,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感受目前炙手可热的现实生活,如怎样实现国家发展战略中科技自立自强,感受为中华崛起为之努力奋斗的家国情怀等等[6];横向上加强中心各门实践课之间的联系,找出自身思政特色的同时又要与其他实践课程的思政元素联系,合理规划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内容,避免重复,实现多部门协同配合。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仅是某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各部门,全校师生,上下齐心共同配合实施,这样才能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五、结语

守正不渝、创新不止。目前工训中心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依托湾区建设驱动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需要认真构建工训中心融合思政的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不断加强全面育人的政治责任,继续探索实践专业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教育机理和教学规律,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7],推进形成实践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化、规范化、制度化。深入分析专业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相融合的现状,挖掘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中融合课程思政后的教学效果凝练多维实践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优点,满足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对技术知识的创新探索需求,并在实践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改革中,提高学生对技术知识求知欲的同时,也更好地培养和造就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大湾产教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