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探究

2023-10-09 02:37
教师博览 2023年4期
关键词:买票读题读图

叶 琴

(南昌大学附属小学前湖分校,江西 南昌 330038)

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语言,语言的教学离不开对外界信息的获取——阅读。[1]“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2]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一、一年级学生数学课内阅读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由于认知水平和识字量的局限,影响了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课堂授课时,虽然每次练习前教师都强调要认真审题,但还是错误百出,很多时候他们对题目的理解甚至牛头不对马嘴,原因五花八门:有的说好多字不认识;有的说字都认识,但还是看不懂;还有的说看太快了,漏掉了重要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时候教师把题目再读一遍给学生听时,大部分学生就又能理解题目的意思了。很多教师据此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学生粗心。可真的就是粗心这么简单吗?实际上,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太差。解题前,认真阅读题目非常关键。阅读是大脑对有效信息的获取和理解的过程,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答题效率。然而,提起阅读,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语文学科,似乎这是语文学科的“专利”,数学课堂更多是讲例题、做练习。更有甚者,很多一年级教师直接当起了学生的“读题器”,这样看似提高了课堂效率,实则有碍于学生数学语言自主理解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严重阻碍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

二、一年级学生数学课内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读图有方法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其思考过程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之识字量有限,一年级的习题常以图画的形式呈现。这样虽然减轻了他们理解文字的困难,但是也不是所有图画都容易理解。因此,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尤为重要,能为后续理解抽象的文字描述打好基础。

1.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一年级学生在观图看画时,通常只会注意到图画中较有趣或较明显的部分,没有目的性。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准备课“数一数”的教学中,学生看到“美丽的校园”情景图很兴奋,但读图时毫无章法,表述起来杂乱无章。这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去观察图中的事物,然后引导他们有序地数出各种物体的数量。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这在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

2.引导学生有指向性地观察。一年级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抓不住重点的情况经常发生。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指向要明确,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寻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上去,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图画,提高读图的效率。[3]如有年轻教师在试上准备课“比多少”时,在出示完情景图后对学生说:“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都争着抢着发言: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河水,小熊在扛木头……几分钟过去了,整堂课还没进入正题。其实,教师可换个问题导入:“同学们,瞧!小熊在帮小兔盖新房呢,忙得热火朝天,大家数一数有几只小兔?又有几只小熊呢?”这样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堂课的重点内容上来,为接下来比较各种事物的数量做好准备。

3.引导学生利用生活情境进行观察。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数学的“身影”。如自动伸缩门中就暗含着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的特性,钟表上指针的运动就是旋转。日常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数学问题的解决同样也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使他们在实际情境中准确理解题意。[4]例如,在一年级上册“位置”这一单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的前、后、左、右分别有哪些事物,还可以玩一些“听口令前后左右转”之类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对这几个方位词的理解。再如,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几”这个知识点,教材是通过一幅贴近儿童生活的“排队买票”的图来呈现的。根据这幅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再现图中情景,让学生自己组织排队买票的游戏,在实际体验中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再通过动态展示第1人买票走了,后面的几个人都往前移动,来让学生感知排队的位置变了,顺序也发生了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本情景图的理解。

(二)细致耐心,找到读题的技巧

一年级是提高数学阅读水平的起步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掌握了拼音知识,有了一定的识字量,重点就要转移到文字阅读能力的培养上。

1.解决字音、字义问题,读通题目。生字是一年级学生顺利进行数学阅读的一大“拦路虎”。题目中的生字一多,学生便没有信心和耐心继续往下读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做如下尝试:解答文字类型的题目前先让学生自主读一遍题目,随后带领学生在生字上标好拼音,最后对生字词进行释义;在这之后,再让学生自行读题,多读几遍,把题目读通顺。数学题中常见的字词也就那么多,坚持这样训练,学生读题的熟练程度自然会慢慢提高。

2.手眼并用,做好标记,读懂题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没有读题的习惯,一般都是大概瞟一眼就匆匆作答。例如,“东东一共有9 块饼干,吃掉了2块,还剩几块?”学生瞟到“一共”两个字,就不假思索,直接用加法解答。再如,“从右边数,小羊排在第几?”学生看到是要找次序,想都不想就习惯性从左边开始数。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读题时用手指着字依次读下去,不重不漏地把题读完整。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画一画、圈一圈等方法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标注,帮助学生高效地读懂题意。像上述第1 道题中的“一共”“吃掉”“还剩”就是关键词,需要圈画出来;第2 道题中的“从右数”作为关键词也要进行圈画。

3.对比阅读,举一反三,读活题目。数学中有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多个类似的题目放在一起做对比阅读,让学生厘清其中涉及的易混概念和知识点。如下面两道题:(1)把左边的4 只小鸟圈起来;(2)从左边数,把第4只小鸟圈起来。待学生基本掌握了,再尝试进阶训练:(1)芳芳正在排队买票,她这一队一共有8人,芳芳前面有2 人,芳芳后面有几人?(2)芳芳正在排队买票,芳芳这一队一共有8人,芳芳排在第2个,芳芳后面有几人?通过这样的对比练习,学生可以加深对自然数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的理解,从而掌握灵活处理问题的办法。

三、结语

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的水平,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便会形成凭经验做题的思维定式,从而再次忽视阅读。这时,教师就要设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形式就是很好的方法。此外,课外阅读也可以同步开展,阅读的主题可以是数学家或者数学史上的故事,通过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读书漂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总之,教师应该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获得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猜你喜欢
买票读题读图
心爱的读题猫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智擒偷儿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