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探究

2023-10-08 01:35樊蓉梁晓慧彭菁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

樊蓉 梁晓慧 彭菁

【摘要】本文针对部分中学民族团结教育存在教育主体单一、教育过程抽象化和去生活化的问题,以及民族地区乡镇中学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问题,提出通过开发“同伴互助”德育体验课程、设置“四体四维”评价体系,整合家庭、学校、社会资源,构建基于城乡“模拟家庭”的“一体两翼三协同”民族团结教育模式,为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营造理解各民族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氛围,使民族团结教育取得实效。

【关键词】模拟家庭 一体两翼三协同 民族团结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3-0004-05

民族团结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中华民族根基的重要手段。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强调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多年来,各地各学校都非常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也发现,部分传统的中学民族团结教育方式暴露出一些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问题。就广西中学而言,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存在基础教育薄弱、高水平教育资源缺乏、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和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等主要问题。一是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单一。民族团结教育大多由学校承担,家庭、社区基本没有参与,缺乏协同联动,使民族团结教育缺乏强劲的生命力。二是民族团结教育去生活化。部分学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现象,使学生难以将教育内容与自身学习生活相联系,不易产生共鸣。民族团结教育过程抽象化、碎片化,致使民族团结教育更多停留在说教上,过程缺乏学生的深度参与和体验,缺乏系统性,难以持续支持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三是民族地区乡镇学校教育资源短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教育效果不明显。民族地区乡镇学校在办学经费、硬件设备、师资队伍、生源质量和社会资源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短缺的问题,“薄弱学校”普遍存在,这些学校教育意识相对滞后,存在与信息时代脱节的现象,教育实践效果不佳。

为更好地解决广西少数民族乡镇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中学民族团结教育之路,南宁第十四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深入研究民族团结教育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15年9月,我校携手上林县巷贤中学开启了基于“模拟家庭”结对体验活动的民族地区城乡学校德育共建模式的探索。经过探索,我校建立了基于城乡“模拟家庭”的“一体两翼三协同”民族团结教育模式,使民族团结教育生活化;开发了“同伴互助”德育体验课程,使民族团结内容课程化、体验化;设置了“四体四维”评价体系,使民族团结教育可持续化;建立了家庭、学校、社会资源联动机制,使民族教育主体多元化,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提升乡镇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一、构建基于城乡“模拟家庭”的“一体两翼三协同”民族团结教育模式

(一)基于城乡“模拟家庭”的“一体两翼三协同”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内生逻辑

1.理念先行,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为研究基础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是一个直接认知、欣然接受、尊重和运用当下被教导的知识及能力的过程,这个学习的过程是通过亲身体验转化而来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体验不次于艺术,而且体验了成功比仅仅是拥有理论更有意义;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认为,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会依稀记得,只有做过的才能真正明白;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经验学习,强调“做中学”,认为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个体行为的目的。

体验式学习强调体验、分享、共识与行动,不同于死记硬背或说教式学习,它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超越课堂的体验带动参与性更强、效果更显著的学习。(如图1所示)

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我们采取了社会角色互换体验的方式,设置真实生活情境,列出体验任务单、实践德育体验课程等,以解决民族团结教育抽象化、碎片化、去生活化等问题。

2.目标导向,重构系统民族团结教育模型

在德育实践中融入体验式活动是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广泛采取的手段。学者魏国提出,体验式德育要立足于“融”,把握具体学校的校风校情,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认知主体,促进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亲身参与,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观念和觉悟。学者王方全指出,缺乏课程引领、体验式情境创设不符合德育要求、活动形式化是体验式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学者郑巍凌认为,学校和教师应遵循心理性、人文性和地域性,聚焦体验式德育资源的选择、开发与整合,引导学生通过个体体验化过程,促进意志、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基于此,我校以民族地区城乡学生为主体;以提升民族团结意识、促成民族团结行为,培育民族文化自信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目标体系;以“模拟家庭”为载体,依托城市、乡镇两大地域,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开设六大德育体验课程,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交往、学会珍惜、学会规划、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切实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如图2所示)。

(二)基于城乡“模拟家庭”的“一体两翼三协同”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及实践

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引领下,我国民族教育得到很大发展。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颁发,进一步推动民族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民族教育的实质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教育和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多元一体化教育。为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我校建构了基于城乡“模拟家庭”的“一体两翼三协同”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如图3所示)。

1.“一体”:以“模拟家庭”活动为载体

角色换位是消除角色冲突的有效办法,这一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我校以“模拟家庭”活动为载体搭建一个城市平台、一个乡镇平台,让城市学生与乡镇少数民族学生互换角色,到对方的原生环境组建“模拟家庭”,体验不同环境下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

乡镇少数民族学生到城市,与城市学生组建“模拟家庭”,双方同吃同住同学习。乡镇少数民族学生与城市学生一起乘地铁、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上外教课,等等。世界在乡镇少数民族学生眼里有了新的变化,他们既感受到城市学生的优质学习条件和资源,又看到他们良好的学习效果。巷贤中学的乡镇少数民族学生表示:“真没想到,首府的同学拥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却比我们还要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那一刻,他们的眼里闪烁着光芒,追求上进、勇敢自信、努力奔跑的品质培养水到渠成。

城市学生到乡村,与乡镇少数民族学生组建“模拟家庭”,双方同吃同住同学习,一起割稻子、打井水、学做饭、读英语,等等。城市学生感受乡镇少数民族学生生活条件的艰难和不囿于困境的坚强,乡镇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城市学生的大方自信,双方互相尊重、欣赏、包容、帮助,不断增进感情,民族交融悄然形成。乡镇少数民族学生深度参与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城市学生沉浸式体验乡镇少数民族学生在乡村的生活、学习方式。“模拟家庭”活动以体验代替说教,让两校学生成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主角并深度参与其中,增进了“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两翼”:以实践育人和课程育人为两条主要德育实施路径

我校根据乡镇少数民族学生“含蓄内敛、视野不宽”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和体验课程,采用项目清单、任务驱动、游戏通关等模式,具体包括劳动实践、家庭互动、体验日记、主题演讲、学会尊重、学会交往、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规划、学会生活等任务(如图4所示),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就是过一关,而学生通关的过程,其实也是德育由外向内渗透的过程。体验任务完成后,乡镇少数民族学生变得更自信、更阳光、更有成就感了,这样的德育路径提升了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3.“三协同”:打造家庭协同、学校协同、社会协同的三协同运行保障机制

“模拟家庭”实践活动充分结合了自身的特色,在家、校、社三协同育人的运行保障机制下,城乡学生互换角色,入住对方家庭,进驻对方学校,参与对方社会生活。我校联动家长、社会形成三方协同教育合力,开发形成一定体系、与评价标准相匹配的民族教育校本课程,以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的沟通和融合,促进广西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传承和发展,推动各民族间的和谐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解决教育主体单一问题(如图5所示)。

二、开发“同伴互助”德育体验课程

我校开发了一套“同伴互助”德育体验课程,让学生通过体验、分享、共识与行动,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这种学习形式不同于死记硬背或说教式的学习方式,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校结合乡镇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实际,以学会尊重、学会交往、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规划、学会生活为课程目标,设置德育体验课程,让城乡学生深入对方家庭和学校,与同伴结对,通过交互式体验学习的方式完成六门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介绍并分享各自民族的风俗文化,为对方亲手做一顿富有民族特色的午餐,学说一种少数民族语言,穿一次少数民族特色服饰,给住家和小伙伴写一封感谢信,参观德育体验基地,每天写体验日记,返校后做一次主题演讲,等等。课程强化体验、分享、共识、行动,将德育与生活相融,通过学生体验实践,使教育目的在潜移默化中达成。

该课程还将城乡家庭、城乡学校和城乡社区纳入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有效扩展了民族团结教育主体,构建了多元化的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家、校、社共同参与,协同教育。城乡学生互相汲取对方的优点,促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的沟通和融合,有效解决了民族团结教育去生活化、流于形式的问题(如图6所示)。

三、建立“四体四维”评价体系

我校设置了“四体四维”评价体系以评判教学效果。这套评价体系以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和教学评价,从德育、过程、增值和发展四个维度进行评价,是一个多维度、可持续发展的民族团结教育评价模型,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多元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依据民族团结教育设定的德育活动目标,指导学生在体验式实践活动中有意识有方向地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地促使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学生自身和家庭民族团结意识的发展,引发学生、家庭和社会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学习。学生、家庭和社会民族团结行为发生变化,使民族团结教育更系统,指向性更明确,持续助推民族文化自信建立。最后达到增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如图7所示)。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机制

我校建立了一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联动机制,以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我校针对广西民族地区学校德育辐射面窄、乡镇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通过家庭结对体验、学校支教帮扶、社会参观实践,全方位调动学生、家长、教师甚至社会资源,让乡镇少数民族学生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体验不一样的民族文化,为乡镇中学注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我校系列探索,为解决民族地区乡镇学校教育资源短缺问题、提升乡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增强民族自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如图8所示)。

在具体实践中,我校“模拟家庭”实践课程进入巷贤中学,联合家长、学校和社会,调动各方資源,丰富两校的课程内容,提升两校课程内涵,为两校学生打造了多元化、体验式、富有民族特色的实践课程,将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家长的头脑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大家庭的建立。

五、实践成效

(一)从个体、家庭、学校到地区,探索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之路

我校建构了基于城乡“模拟家庭”的“一体两翼三协同”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开发了“同伴互助”德育体验课程,设置了“四体四维”评价体系,建立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机制,使民族团结教育可操作、可落地、可复制,有效地解决了民族团结教育过程抽象化、去生活化的问题。城乡学生一对一的“模拟家庭”平台,以点带面增强了教育辐射。参与活动的个体、家庭、学校、地区在正向情感联系中团结共进,促进了民族融合共建,营造了尊重各民族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氛围。至2022年6月,我校已组建城乡壮、瑶、苗少数民族“模拟家庭”400余个,参与家长1 000余人,惠及乡镇少数民族学生6 000余人,总计举行活动200余次,捐赠图书5 000多册,募集助学款10 000多元(如图9所示)。

(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伴式的体验课程多途径、多元化拓宽了两校学生的视野,让乡镇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了城市学生的优秀与自信,让城市学生感受到了乡镇少数民族学生的乐观与坚强,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往交流交融,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递了互相尊重、互相欣赏、比超赶学的正能量,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参与“模拟家庭”活动的民族地区乡镇学生有超过95%为少数民族学生,超过90%的学生考上县知名高中,超过60%的学生获得县级以上荣誉,有347人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参与“模拟家庭”活动的城市学生有超过85%考上示范性高中,超过50%的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真正实现了城乡学生的共同成长。

(三)结对活动使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政府支持、教育部门重视、社区参与、骨干教师支教引领,使巷贤中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成绩显著。2016以来,该校先后被评为广西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南宁市五四红旗团支部、上林县文明单位、上林县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我校“模拟家庭”结对体验活动得到了中央文明网、新华网等中央媒体和广西新闻频道、南国早报等地方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先后被评为“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全区青年志愿服务十佳单位”,获得“全国第二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评比”自治区二等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综上所述,我校基于“模拟家庭”的民族团结教育开发了“同伴互助”德育体验课程、设置“四体四维”评价体系,整合家庭、学校、社会资源,构建“一体两翼三协同”民族团结教育模式,为民族地区城乡学校民族團结教育及德育共建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是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之路,促进了民族地区城乡学校文化交融,帮助城市学生和乡镇少数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携手共创民族团结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许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有精神家园[N].人民日报,2014-6-19(7).

[2]王方全.体验式德育实践中的问题及其破解:以小学传统节日教育为例[J].今日教育,2017(6).

[3]郑巍凌.初中体验式德育课程的资源选择、开发与整合[J].求知导刊,2020(37).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
关于金星社区民族团结教育状况的观察与思考
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建设兵团民族工作的经验与思考
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在初中教育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民族院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途径研究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创新德育机制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