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文化自觉取向与策略

2023-10-08 12:46吴学军
中国农业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院校

吴学军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没有深刻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1]。文化自觉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职业教育作为发展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密集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21〕43号)、《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22]65号)等纲领性文件,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描绘了施工蓝图,明确作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工作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迎来了最好发展机遇。对于做强做实做优职业教育主体而言,《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 “双高计划”)的出台是对“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2]的积极应对,是职业教育服务教育强国的客观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文化自觉。作为“双高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双高计划”的农业高职院校不仅要对标“双高计划”中提出的“1个加强”“4个打造”和“5个提升”的具体要求(1)“1个加强”指加强党的建设,是出发点;“4个打造”指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型队伍,是建设任务;“5个提升”指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是工作目标。,统筹规划,精心制定“双高计划”建设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扎实推进,而且还应当加强文化自觉研究,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以高度的文化自信锐意改革、创新突破,在高职教育尤其是农业高职教育高质发展中彰显“中国特色”,体现“国际水平”,发挥“引领改革、支撑发展”[2]的作用。

一、文化自觉的涵义

“自觉”语出《孔子家语·致思》:“吾有三失,晚不自觉,悔之何及。”顾名思义,自觉即自我觉察,是集内在自我发现与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于一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意即“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人类是唯一能够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的生命体,也正是这种主客体的分离,使人类超越了自己物质性、生物性的存在。“一个人越有自我意识,就越能变得既有自觉性又有创造性。”[3]文化自觉则是文化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是文化主体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即要“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4]195,具有显著的理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特征[5]。对文化自觉的理解,综合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可从“来历”“过程”“趋向”所对应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来介入:在历史维度看来,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历史与传统的“自知之明”,是为“知己”;从现实的维度看,文化自觉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充分自信,又要对异文化高度尊重,在文化对比中看到各自利弊,是为“知彼”;从未来的维度看,文化自觉就是要正视现实,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融合优秀文化,引领新文化,在新的文化格局中履行自己的应有使命责任,做到“百战不殆”。“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6]。“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7]。在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中,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选择,也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的文化动力。

农业高职教育文化自觉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一部分。没有深刻的农业职业教育文化自觉,同样也不会有坚定的农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自信。新时代“双高计划”背景下的农业高职院校在文化强国战略中,不仅要正视现实挑战,厘清历史积淀、内外压力,还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扬长避短、创新出奇,发展自主能力,赢得自主地位。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文化自觉的哲学取向

(一) 基于元认知的自我批判

文化自觉以文化反思与批判为前提,是对文化认知过程的自我认知,即“元认知”。恰如J.H.弗拉维尔提出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那样,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8],即是说元认知要求文化个体必须具有关于自身和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在认知过程中产生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监控并进行相应调节已达到预期目标。用来表述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以及在这种认知基础上的自我监督、计划与自我调节。农业高职院校文化自觉实质上就是对历史传统文化的元认知,是对自身文化的深刻反思和自我批判。

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批判[9]。文化自我批判是强化自我认知的前提和内在要求。农业高职院校实现文化自觉就是要勇于对办学历史传统作深刻的自我解剖、自我质疑、自我否定。要跳出农业看农业,对学校文化进行“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控制”的梳理与重构。在认知的再认知过程中、在否定之否定中重新定位,完成自我观念与形象的形塑,实现在更高认识水平上的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切实推进“双高计划”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基于农业职业教育文化元认知的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涅槃重生过程。

(二) 基于后现代的自我建构

文化自觉是一个辩证之否定的过程。“双高计划”的出台是对“教育类型”的呼应,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部署,是将“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10]的深邃思想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与以往国家示范院校、国家骨干院校、国家优质院校的“建设”定位不同在于,国家层面对“双高计划”的定调不只是“建设”而是改革,是创新,是要“引领改革”,走前人未走之路。这要求新时期农业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突破自我中心主义的桎梏,挣脱“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一统框架的约束,在解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于此,建构后现代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突破“固步自封”(parochialism)走向开放多元的视角:创造性。“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是“创造之君”[11]39。“人类的精神是不能够后退的”[11]266。“双高计划”所强调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因为无所效仿而无法照搬复制,唯一出路在于创新突破。因而农业高职院校文化自觉既要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基因,又要在“辩证的否定”基础上完成自我建构(self-construction)。这个建构过程不是为了“求异”去摧毁(destruction),而是为了自强而获得新生。

(三) 基于创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引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文化所蕴含的观念形态和价值意蕴具有显著的价值引导力。“双高计划”之“高”不单要体现在“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目标要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创新实践活动。组织保持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不断创新。习近平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2]。创新发展是“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治本之策,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3]。文化自觉源于对现有状态的不满足以及对新目标坚持不懈的追求,是组织创新进取的文化表现。创新理念催生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加速文化自觉。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灵魂,“双高计划”建设究其实质是对高职院校文化“创新力”的观念考量。创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农业高职院校文化自觉的动力源泉,是实现更高层次和谐的内驱力[14]。文化自觉厚植强化创新理念,创新发展则大力增强文化自觉。农业高职院校文化自觉当遵循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力求在创新中自立、在合作中自强。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文化自觉的现实桎梏

(一) 文化认知不足影响自我效能

文化自觉以文化认知为前提。对既往历史传统的模糊和对现实的迷惘是农业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命题。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非常短暂,农业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农林牧渔类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对农业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规律一直在探索中。在此过程中,要么沿袭中专办学传统,要么模仿普通农业高校的办学模式,并没有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独立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无法聚焦集成稳定的文化认知。

农业高职教育文化的薄弱以及农业高职院校自身文化建设的滞后使得文化认知悬置于一种似是而非的“无根”状态。飘摇“无根”无疑会滋生迷惘,迷惘势必降低自我效能感。“农业的社会评价与农业基础性地位不相匹配”[15],折射在农业高职教育领域就会表现为社会评价低,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可基础。从近几年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对比不难发现,农业高职院校的录取分下滑明显,部分学校(包括“双高”建设单位)的录取分数线已逼近最低控制线,优质生源严重不足。这种情况势必极大降低农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低必然消减努力程度和忍耐力以及情绪管理[16]。农业高职院校文化认知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将制约文化自信的提升。

(二) 文化认同危机制约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以文化认同为基础。没有文化自觉何来文化认同?同样,没有文化认同何来文化自信?又何以增强文化自觉?只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才能催生主体性的文化自觉。农业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培养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文化认同[17],易言之,要培育农业高职院校文化自觉就必须增强基于共同愿景的文化认同,进而实现良性发展的自我形塑。而认同危机不仅表现为认识上模糊、迷惘,思想观念上分歧背离,而且还表现为情感上疏离抵触以及行动上推诿逃避、不作为,缺乏创新力、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组织目标达成度低。

在对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170名教职工的调查中,从文化认知、情感归属、行动卷入三维度对学院教职工的文化认同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学院基本情况了解总体比较好,但对于自我身份、自我效能感、自豪感、荣辱感、工作氛围的认同度有比较大的差异,在某些方面不认同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对于参与“双高建设”、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科技推广、建言献策等活动表示“不太愿意”“不愿意”还大有人在,存在认同危机隐患[18]。“双高计划”建设中部分项目建设进度缓慢与认同危机隐患直接关联。

(三) 文化滞后延怠文化自觉

文化变迁过程中,不同层面文化的变迁速度不一。文化变迁遵循由表及里的法则,由表层开始且速度最快,深层改变较慢且难,由此出现所谓的“文化滞后”(或译为“文化堕距”)(Cultural Lag)现象,即适应文化落后于物质文化[19]。长期以来,农业高职院校在文化发展中内源性发展不足、主动性不够、自主性差,“小富即安”作祟,创新发展动力不足。多数情况下的“改革”都是迫于外来压力,比如因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安排、地方政府的指令,抑或同类高职院校发展的威胁与挤压,导致转型期农业职业院校文化失调与滞后。严格意义上讲,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已经深深触及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的各个领域,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基于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自主“用教材教”的推动却频频受阻: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的“教教材”观念依然大行其道,面向市场、面向行业产业需求的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不能及时充实到课程资源里,更无法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材的滞后性与教育的超前性的矛盾表现更加突出。改革流于表面而不够深入,内容滞后于形式,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变迁不同步,必然造成文化失调、滞后,从而延缓文化自觉的进程。

四、“双高计划”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文化自觉的实践策略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它要经受多元文化冲击、文化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甚至自我否定的痛苦煎熬,又要在反思与对话中自我建构。“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让经过自主的适应,……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4]444。跨入“双高”行列,打铁还需自身硬。农业高职院校的文化自觉同样需要在“痛苦”的反省、扬弃和创新中完成破茧蝶变。

(一) 深入开展反观内省的院本探究

发展始于批判。农业高职院校的文化反思研究相对滞后,加强 “院校研究”视野下办学历史、办学经验的反观内省和自我批判十分必要。农业高职院校在推进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理应在“自我研究、管理研究、咨询研究和应用研究”[20]的框架下,坚持自我批评,加大对“学校运行中存在的特定问题,以数据与事实为基础,通过科学方法与程式,对问题作出解释,并提出可供选择的对策与方案,以作为该校管理决策的依据”[21]。“双高计划”的出台指向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引领,农业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需要有坚实的理论、现实依据,为此必须加大从历史角度对农业职业教育功能定位、专业演变沿袭、课程开发技术、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等管理方面进行梳理,总结经验,反省归纳文化传统,发现不足;立足当下,对标中国特色,凝练重构学校精神文化,夯实文化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基础。

为此,学院开展了战略态势分析的“内省”。在全面回顾总结近年来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学院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总结了办学基本经验,形成了学院事业发展的SWOT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S+O”“S+T”“W+O”“W+T”的发展策略(详见表1)。

表1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事业发展SWOT分析

(二) 横向对标的比较借鉴

有比较才有鉴别。文化自觉不仅要“知己”,更要“知彼”。学校文化是自身文化与外部文化互动融合的结果,而文化间的互动离不开相应的媒介与平台。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是主动谋求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学校文化自觉的显著表现。在推进“双高计划”过程中,农业高职院校需要提高站位,从更高更广的视角去广采博纳、审时度势,全面梳理现有基础。必须通过加强国内外同类院校的对标横向比较,互学互鉴,洞悉优劣,破解短板。加强校际协作,既团结又竞争,既竞争又合作;既要直面同类院校的竞争压力,主动比较学习,借鉴完善,又要围绕发展难点、痛点,开展校际协同攻坚。实现合纵连横、相待而成、相倚为强,在合作中进步,在进步中创新突破。

为此,学院高度重视加强与政行校企的合作交流,建立了以集团和联盟为主要形式的对外合作交流平台,联合发起成立了四川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中国休闲农业产教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农业产教联盟,畅通了产教校企对话沟通渠道;建立了以“先农讲坛”“农业创享会”以及校园科技文化节和大学生艺术节等学术讲座与经验分享交流机制;牵头成立“休闲农业国际丝路联盟”,加入“澜湄区域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组织开展“走近天府·共话农耕”系列中外人文交流活动,传播天府文化,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通过上述交流平台的搭建,实现了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天府农耕文化、科技文化与艺术于一体的文化交流互鉴的功能集成,达成“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 扬长出新的引领突破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双高计划”立足创新、面向未来、强化中国特色,必将直接催生新一轮高职教育文化格局再塑。农业高职院校必须走出传统农业职业教育的“等”“靠”“要”的被动境地,主动出击。一要传承敢为人先、创新突破的文化基因。农业高职院校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在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中,求存思变、求强思变一脉相承。学院在招生制度改革方面,20世纪80年代大胆探索并在全国率先尝试招生分配制度改革,招收了全国第一个“以县定班,县校共管”的农村青年不包分配班,打通了农业专业人才直接通向农村的道路[22];学院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全国率先举办农业职业经理人学徒制学历大专班。二要扬长出新,发挥引领作用。文化自觉贵在自知、重在自省、旨在自强。新时代,农业高职院校需要在办学体制创新方面,加强与农口部门的联系,争取达成农口、教育口部门同向支持学校发展。成都市人民政府与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签署了共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协议,是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学院在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增强行业背景、凸显办学特色方面走出了坚实一步。三要积极整合区域农业职教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发挥“双高计划”建设的辐射引领作用,组建以学校为主体、多元参与的共商、共管、共建的四川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聚焦“三农”工作,主动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支持以学院为主体,为四川乡村人才全面振兴蹚出新路子,营造了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浓郁氛围。

结语

在农业高职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中,应当充分认识到:首先,文化自觉是积极的态度。它主张用自我批评的态度去审视“过去”,坚定“自信”;立足“现在”,尊重差异,欣赏差异,取长补短,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胆识面向“未来”,引领发展。其次,文化自觉也是一种能力。它主张拓展视野,以问题为导向去自觉梳理当下组织文化面临“内外”交困的各种问题,专注在文化冲突交融中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文化自觉要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别的民族的文化,增强与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对话、相处的能力[23]。其三,文化自觉更是一种策略。开展组织文化建设,认同是目的。它主张用自觉的方式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并付诸行动以实现组织目标。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相辅相成。文化自觉是促成更高水平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文化自觉的过程是文化认同不断增强的过程,而高度的文化认同催生更高水平的文化自觉。农业高职院校当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勇担强农兴农使命,主动迎接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在新时代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走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文化自觉。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院校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