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舒颖
(泉州市泉港区医院外二科,福建 泉州 362800)
四肢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多是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所引发,发生后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四肢骨折的方法丰富,而手术治疗则是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实践表明,采用外科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等方法,有利于患者骨折愈合,并能改善患者骨折端的对线对位问题,故而在临床应用较多[1]。但是许多患者因疾病、疼痛等因素影响会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同时手术后患者容易出现疼痛、肢体肿胀、功能障碍、感染等问题,这些因素均会对患者的恢复造成制约,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因此,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给予患者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可以实施优质护理的方法。基于此,此次研究将围绕着四肢骨折术后优质护理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论述。
1.1 研究对象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泉州市泉港区医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各50例。纳入标准:①经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②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病理性、陈旧性骨折。②合并慢性疼痛性疾病。③精神疾病。④拒绝参与此次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泉州市泉港区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指导患者饮食,保证患者睡眠充足,待患者体征指标稳定后,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定期检查等内容。
观察组应用优质护理,内容见下:①心理护理。四肢骨折患者大多因突然暴力所引发,常伴有出血等问题,同时手术后患者因疼痛等因素影响会处于应激状态,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会引发心跳加快、皮肤发冷等,甚至会造成肌肉紧缩。所以要进行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语言开导,并在恰当时机播放音乐以缓解患者情绪,同时对于负性情绪严重的患者,可以安排专门的心理康复人员进行指导,同时引导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以消除患者的孤单感,使患者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2]。②病情护理。对患者术后切口进行观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换药,观察切口有无渗液、红肿等问题,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师处理,患者同时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则需要积极控制血压等。③并发症干预护理。患者术后短时间内需要卧床休息,容易导致感染、压疮等多种并发症,针对这种情况,应协助患者进行床上被动运动,定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训练,并对患者的健侧肢体进行按摩。患者整体状态改善后,可引导患者逐步下床进行运动训练,确保患者各关节位置处于功能位。④换药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换药时,应保证动作轻柔,举止文明,尽量减少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换药前要减少患者的食物食用量,提升患者耐受程度。并结合患者部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期间患者若存在有压迫性疼痛,可能是体位不适所致,需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舒适体位,保证患者舒适度。⑤健康教育。向患者进行口头宣教,明确患者恢复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嘱咐患者要配合护理,以促进术后恢复。这期间,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患者的顾虑,同时告知患者术后居家期间如何进行自我护理等内容。⑥疼痛护理。不同个体对肢体疼痛的耐受程度有差异,部分患者耐受度较差,医务人员要根据情况对患者进行评估,可以通过患者的面部表情、呻吟情况等对患者进行判断,并根据患者的主诉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对于疼痛较轻者,可转移患者注意力,对于不耐受疼痛者,可以适当应用镇痛药物进行护理。术后可以采用预防性用药的方法,即在术后早期采用镇痛药物,但要合理控制剂量,在使用镇痛药物之前要告知患者药物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嘱咐患者配合用药[3]。⑦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对于畏惧疼痛者,可告知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性,适当给予患者辅助,协助患者进行肌肉功能、肢体节奏性练习,并且在手术后六周可以依据患者的恢复状况,指导患者增加关节锻炼,防止发生肌肉萎缩。⑧饮食护理。术后要指导患者饮食合理,保证饮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每日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日常指导患者多饮水,以预防便秘。
1.3 观察指标 由专人负责统计评估肿胀持续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压疮、关节僵硬、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发生数/总例数×100%。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程度,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价患者焦虑情绪,分数越高情绪越严重。护理满意度使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NSNS)最新版调查,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对照组男性27例(54.0%),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5.58±6.61)岁;观察组男性28例(56.0%),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6.09±6.34)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两组患者的肿胀持续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观察组肿胀持续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肿胀持续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2.4 两组患者的VAS、SAS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VAS、SAS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VA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VAS、SAS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的VAS、SAS评分对比(分,)
注:VAS:视觉模拟评分;SAS:焦虑自评量表。
2.5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四肢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是临床高发的创伤性骨折。就实际情况而言,四肢骨折患者多伤情复杂,手术难度大,且骨折端多存在局部血运受损,同时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后疼痛严重,故而患者术后恢复会受到制约[4-7]。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因术后疼痛等因素影响,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会增加,同时患者自身也会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影响,便会对患者的恢复造成影响,继而制约患者整体生活功能恢复。因此,临床在对患者治疗同时给予患者一定程度上的护理干预,使患者的恢复能够得到保障。以往对患者实施的常规护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发挥作用,但效果也相对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常规护理本身过于被动,难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合理的干预,尤其是无法满足患者的护理诉求,并且常规护理下难以通过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相应措施,以致护理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对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变成为提升干预质量的重要支撑[8-10]。
优质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产物,该护理模式的核心在于突出患者的中心地位,即落实护理责任制,在强化患者基础护理的同时,又确保患者干预的全面性,并保证患者的安全,维持其心理平衡以及躯体舒适度,以此来向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以及满意的医疗服务[11-12]。实践表明,在将该方法应用到四肢骨折患者中的护理后,可以起到积极的效果,首先通过该方法应用,可以加强对患者的病情护理,减少患者的痛苦,并平复患者的焦虑情绪。其次,在优质护理指导下,可以使患者的护理规范化,这有助于康复训练的实施,并能根据患者的营养需要制订科学的饮食,以缩短患者的康复进程,同时配合健康教育可加强患者认知。而并发症干预措施的落实,则能降低多种并发症发生风险,满足患者的术后恢复需要,并减轻患者生理上疼痛感,提升舒适度[12]。因此,在应用优质护理后,可以弥补常规护理不足,使护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以此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所以,在对患者护理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会降低,同时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均会有不同程度改善,从而作用于患者康复进程的缩短。大量研究显示,在四肢骨折患者的护理中,优质护理能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可根据需要推动优质护理应用。但要注意的是,对患者护理时应评估患者情况,制订系统的护理方案,方能确保护理质量[13-14]。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肿胀持续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VAS、SAS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四肢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常规护理效果并不显著,应实施优质护理。基于优质护理的落实,能够大大提升护理效果,这同既往报道的结果相近[15]。说明优质护理有理想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次研究的样本量较少,故研究结果亦受个体差异影响,且此次研究未涉及生活质量的评估,还有待日后增加样本量,并提升研究深度。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焦虑情绪,并能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缩短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