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水平大学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3-10-08 21:31马云阔王会芳姜元章
教书育人 2023年12期
关键词:高水平工科应用型

马云阔 王会芳 姜元章

(1.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校区图书馆)

地方高水平大学水平之“高”意味着地方大学在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其未来趋势上具有高度准确性和前瞻性,[1]其建设需要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有力保障。工科教师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备的基本能力就是工程实践能力,从知识传承的角度分析,只有将工科教师培养成“工程师”,有效促进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才能保障地方高水平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高水平大学可以从教师引进、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教师考评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促进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充分发挥工科教师育人使命,提高地方高水平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地方高水平大学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工科教师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工科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能力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其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为工程实践能力。[2]工科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增强工程意识,自觉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才能实现自身持续发展。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要基于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工程素质发展的需要。随着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工科教师原有素质结构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必须不断学习工程实践知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增强自身工程素质。另一方面,岗位晋升的需要。随着《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针对地方高水平大学工科教师的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岗位晋升制度都越来越重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关注其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主动性、积极性,工程实践能力可量化指标也不断增多,教师工程实践成果可作为聘任、定级、晋升职称、评优的重要依据。

(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

地方高水平大学要发挥区域引领示范作用,综合校情、教情、学情以及区域和行业发展,明确学校办学定位,打造学校教学特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潘懋元先生认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其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且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化能力等。[3]伴随以新产业、新业态为特征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区域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其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必要保证,工科教师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因此,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水平大学必须重视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

(三)新工科建设的内在要求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应对新经济发展的时代应答。新工科建设不仅需要打造满足行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更需要打造一支工程理论知识渊博、工程实践经历丰富、工程实践能力过硬的工科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7 年正式开展新工科建设,制定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新工科建设纲领,对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均有概述。2018 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 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2020 年,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进一步增加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相关研究课题。上述政策动态充分表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要更加重视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

二、地方高水平大学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正式启动新工科建设以来,地方高水平大学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地方高水平大学关于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项目不断增加,并取得系列成效:工科教师队伍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工科教师人才引进政策进一步完善、工科教师队伍工程素质不断提高。但部分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工科教师引进、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教师考评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等方面仍存在问题:

(一)工科教师引进重科研轻工程实践

一是引进标准有待严格落实。大部分地方高水平大学虽已对工科教师引进提出了明确的工程实践背景要求,但在工科教师的实际引进时,科研论文发表所占比重往往大于工程实践经历,工程实践背景尚未成为硬性指标。二是引进渠道有待继续拓宽。地方高水平大学新入职工科教师主要是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和应用能力不足,[4]这些新进教师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即使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中经历了实践训练,也往往流于形式,导致新进教师中具有扎实工程实践经历的人数不多,难以契合区域行业发展需求。三是岗位管理有待分类推进。大部分地方高水平大学尚未针对工科教师岗位设置进行精细化分类,工科教师聘用、培训、考核、评价中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导致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意识不强,主动参与工程实践锻炼的内生动力不足。

(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有待优化

一是实践平台管理有待加强。大部分地方高水平大学尚未依据校情、教情、学情出台本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培养办法,对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视仅停留在“顶层设计”阶段,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管理办法也大多未落实。二是校企合作易流于形式。工科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和较前沿的理论知识,与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具有广阔前景。但是,由于大部分地方高水平大学落实校企合作时,未专门针对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设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未严格要求工科教师入企锻炼的时间、未切实制定工科教师工程实践锻炼考核办法等,导致有利于促进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校企合作共建平台管理不够。三是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省级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与政府拨款,与部属高校相比,政府投入主渠道的经费总量相对不足。[5-6]经费受限导致地方高水平大学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工程实践基地与工程实验设备相对滞后,校内外可供工科教师参与工程锻炼的实践基地较少,多主体共建的教师工程实践基地有待丰富。

(三)工科教师考评体系有待继续完善

一是考核制度有待完善。大部分地方高水平大学尚未根据本校师资队伍情况、学科专业特点、校企合作现状制定“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考核办法与实施细则。二是评价体系有待优化。大部分地方高水平大学现有工科教师评价体系较为看重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教育教学科研获奖、学术专著出版等,工程实践锻炼内容占比不高;现有的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主体仅限于本校领导与管理者,未能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和合作院校形成多方考评小组;现有工科教师评价方式往往过度注重结果考核,忽视教师工程实践锻炼过程中的考核;当前大部分地方高水平大学未针对工科教师实行岗位分类管理,未设置分类评价标准。三是激励机制有待优化。地方高水平大学工科教师现有薪资激励、晋升激励体系中,不太重视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导致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意识不强。

(四)实践能力提升保障措施有待强化

一是组织保障有待加强。学校领导、管理者对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重视度不高,导致组织领导体系不完善、实践能力提升办法待落实、教师工程实践意识较薄弱。二是制度保障有待加强。虽然部分地方高水平大学已经出台“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实施办法,但各二级学院大多未针对工科教师的考核、评价、激励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来执行、完善、监督。三是经费保障有待加强。除了经费来源渠道少之外,地方高水平大学大多未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工科教师参与工程实践锻炼,导致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经费保障存在不足。

三、地方高水平大学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严格教师准入,为工科教师优秀人才引进装上“推进器”

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科教师引进要专兼并顾,注重工科教师行业背景交叉性、知识结构互补性、年龄结构合理性、学缘结构多元性、工作经历多样性。[7]

1.严格遴选工科专任教师

一是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明确要求新入职工科教师要具备1 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8]综合考量新入职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科研论文发表、重大工程项目参与等情况。二是拓宽教师引进渠道。坚持国际引才、高端引才、按需引才、精准引才,引进和聘任工程实践背景强、创新发展潜力大、具有推动学科赶超或引领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的优秀工程人才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三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适当提升本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具有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工科教师的比例,优化职称结构;适当提升本校工科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优化学历结构;明确要求新进工科教师具有校外学历教育背景、企业工程实践经历、国际交流学习经历等。

2.重视聘用企业兼职教师

一是丰富工科兼任教师来源。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层技术管理专家、在社会和行业中有重要影响力的工程领域专家来校任教;聘任领先行业企业、相关科研院所中工程实践经历丰富的杰出工程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二是增加工科兼任教师聘任数量。使工科专任教师与兼任教师保持合理的配置结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实践性强的人才梯队,优化地方高水平大学工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三是完善工科兼任教师聘任制度。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与所在企业积极协商,完善工科兼任教师聘任制度,实施年薪制,吸引企业优秀工程人才。

3.深化岗位管理和聘任改革

一是深化岗位管理改革。优化工科教师岗位管理与聘用,深入研究本校工科教师的精细分类与科学管理,如设立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型等工科教师岗位,[9]优化岗位聘用。二是完善职务聘任制度。明确规定申请高级职称教师必须具有一年以上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并且取得实质性创新成果,[10]将工程实践经历设为硬性指标,明确要求参与工程实践锻炼的时间;规范实验教师岗位设置,设立专门的实验教师岗位,在职称评审中单独设立实验系列,为实验教师提供单独晋升通道。三是深化职称评审改革。改善职称评审过度重视科研论文发表的现状,重视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明确规定职称评审需要工程实践成果作为必要支撑,建立实践锻炼、实践考核、岗位聘用、岗位晋升一体化用人机制。

(二)深化协同培养,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装上“孵化器”

充分发挥地方高水平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的办学优势,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推进校地融合,以校企共建为主要形式,巩固和建设一批相对稳定、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校内外工程实践基地,优化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1.完善管理办法,加强工科教师团队建设

一是完善实践平台管理办法。依据校情、教情、学情,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实施办法,完善实践培养平台管理办法,打造一批具备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强磁场”实践平台,努力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11]二是加强工科教师团队建设。加强工科教师科研团队建设,加强具有工程背景人才的配备,注重具备跨学科背景工科教师的选拔,形成各具所长、和而不同的工程人才组合;加强工科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以应用型课程开发为切入点,紧扣学校人才培养特色,打造应用型教材,提高工科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工科教师人才梯队建设,以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为抓手,培养一批工程实践能力过硬、工程综合素质较高、育人水平高超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2.深化校企合作,切实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一是新入职教师参与实验室锻炼。针对新入职工科教师,选派其参与校内外实验室的工程锻炼,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实验项目开发、实验教材编写等实践教学工作。二是在职工科教师参与挂职锻炼。制定本校工科教师参与企业研修、企业挂职、横向科技攻关等相关支持制度,[12]以工科教师个人工程经历、所获学历、知识能力为依据,有计划地组织选派工科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参与技术攻关、获取职业资格等,促进工科教师及时掌握行业企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三是校企协同开发应用型课程。应用型课程开发要立足专业标准、职业标准、地方需要和特定企业需要,[13]遴选学科专业教师骨干,聘用企业高管与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组建应用型课程开发小组,借助教师工作坊等平台,促进学校应用型课程开发与行业企业发展同频共振,形成能彰显学校特色、面向行业企业实际、对接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教材,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工科教师更新工程理论知识、了解最新工程资讯、拓宽工程视野拓宽渠道。

3.加强基地建设,优化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一是加强校内教师工程实践基地建设。搭建校内工程实践锻炼基地、工程训练中心,以地方高水平大学为主体,引进企业先进工程师到校指导教学,增加工程项目合作的机会,同时建立严格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二是加强校外教师工程实践基地建设。搭建企业内部工程实践训练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安排教师从事一定时间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入企参与技术攻关,深入生产一线,考取相应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是强调教师实践基地的多主体共建。依托平台建设校内外教师工程实践基地,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地方高水平大学的核心主体作用、企业的支撑主体作用,深化校企合作,围绕实际工程问题开展研究,有效促进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

4.以项目为载体,锤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一是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以企业工程项目和产学研项目为载体,聚焦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以产业技术难题和核心技术为主要内容,科学设计与选择工程技术项目或生产项目,为完成完整的工程项目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以校际合作项目为载体。丰富校际科研合作访问项目,支持教师到优秀科研团队做短期访问,共同开展项目攻关。

(三)完善考评体系,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装上“加速器”

1.完善考核制度

一是成立考核小组。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考核,综合利用答辩、述职、讲座等方式全面考核工科教师,遴选出优秀代表,授予名誉称号,给予薪资激励。二是完善考核办法。细化、量化工程实践能力指标,兼顾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成果考核要以实践过程中取得的可量化成果作为必要条件。三是强化过程考核。全程跟踪工科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成果与考核结论,突出过程性考核,记入工科教师个人工程实践档案,健全工程实践锻炼通报制度。

2.完善薪资激励

一是完善薪资政策。地方高水平大学结合区域实际,针对岗位技能培训与工程实践锻炼,建立健全专属政策,教师参与工程实践锻炼的工作时间与实践成果计入年度考核量,支付相应绩效工资和福利。二是设置岗位津贴。健全工科专业教师上岗前工程实践培训制度,依据实践情况提供相应岗位津贴,有效提升教师赴企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三是完善薪酬分配。进一步完善以绩效工资为核心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突出工程实践成果,采用年薪制等多种薪酬分配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工科教师参与工程实践锻炼的积极性。

3.完善晋升激励

一是完善教师职称晋升标准。在工科教师的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聘期考核、绩效考核中,细化工程实践能力相关指标,工科教师参与工程实践锻炼的经历与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二是增加横向工程项目考核比重。改善以往工科教师职称晋升较为重视纵向科研项目,不太重视横向科研项目的现状,明确横向项目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促进工科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率持续提升。三是增加教师专利发明考核比重。支持鼓励工科教师发明专利,促进科研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际效益,提高地方高水平大学社会服务能力。

4.优化评价体系

一是优化评价内容。围绕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增加重大工程项目、产学研合作、关键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效益等方面的评价比重,把工程实践锻炼参与情况作为评价工科教师的重要依据。二是完善评价主体。综合多方评价,建立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成立“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考核评价委员会,综合考量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情况,评价结果与绩效工资相挂钩,充分调动工科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积极性。三是创新评价方式。坚持分类评价,引导工科教师找准赛道、明确目标、积极奋进,让不同岗位类型的工科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建立以工程实践成果、社会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工科教师评价体系。

(四)加强保障措施,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装上“稳定器”

1.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管理,成立“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领导专班,健全落实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和保障体系,充分调动领导班子、教务处和各二级院系的积极性,凝聚协同推进“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落实的合力,确保学校工科教师工程素质适应区域社会发展需求。

2.明确责任,强化制度保障

实施院长负责制,各学院院长作为“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第一负责人,积极响应学校安排,负责拟定本学院“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实施办法,并组织具体实施。

3.加大投入,强化经费保障

首先,丰富经费来源。一是地方高水平大学要积极争取多元投入,向高教强省、领先企业、优秀校友申请资金支持,增加推动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硬件设施投入。二是积极鼓励工科教师获取校外经费,通过国家级课题申报、评审和立项,获得资助,开展重大工程项目研究。其次,设立专项经费。一是设立工科教师参与工程实践锻炼的专项支持经费。二是设立定期考核中针对工程实践锻炼表现突出者的专项奖励经费。

猜你喜欢
高水平工科应用型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