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构的双重境遇与优化路径

2023-10-08 06:52刘丽媛裘梧
南方论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话语权建构理论

刘丽媛 裘梧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24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与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与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特别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仍然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1]要想打破这种不利局面,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国际影响力,就要从放大传播“声量”、创新理论“供给”、提高传播“本领”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夯实自身实力。

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构的比较优势

(一)上升的综合国力构成了国际话语权建构的物质基础

综合国力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构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支撑。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要想在国际社会广泛传播并赢得普遍认同,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归根到底是由以综合国力为主的硬实力为基础的。经过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从国内看,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便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我国2021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14 万亿,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5128 元,比上年增长了9.1%。与此同时,港珠澳大桥的建成、C919 大型客机的升空、5G 技术的高速发展、“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北斗导航系统的正式开通,昭示着我国自主研发、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从国际上看,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大幅衰退,失业人口超过2 亿,而2021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相较2020 年增长了8.1%,新增就业超过了1269万人次,在2021 年世界500 强企业排行榜中,我国以上榜145 家蝉联榜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和稳定器。此外,我国的超级计算机台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G 核心技术专利数量、5G基站数量……均为世界第一,不断更新的数字,不断增加的“第一”,见证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2]综合国力的提升拉动了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高,吸引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的关注和重视,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构积蓄了磅礴能量。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了国际话语权建构的文化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构具有重要的吸引和感召作用。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我党历届领导人的共同主张。毛泽东将“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发展为我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邓小平将“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发展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升华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江泽民将“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发展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将“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发展为科学发展观。[3]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提倡合作共赢,以“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彰显处世之道;以“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激发奋斗潜力;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建设生态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贯穿于我国治国理政的始终。第二,悠久的文化交往历史形成了国际传播的惯性。纵观历史长河,我国有三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对外交往。分别是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带来的中西方政治、文化交流;玄奘西行取经带来的中外宗教文化交流;郑和七下西洋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一带一路”,悠久的文化交往史,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传播惯性。

(三)多变的国际形势提供了国际话语权建构的历史契机

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构提供了历史契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4],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安全、恐怖主义、疫情蔓延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加剧,国际竞争摩擦上升,地缘博弈色彩加重,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保护主义沉渣泛起,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受到冲击。国际上众多有识之士从中看到了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并且中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内在契合了当今国际秩序的发展朝向,特别是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中国的联防联控机制、诊疗方案,医护人员的牺牲奉献的精神,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日益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际比较中,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倾听中国声音。他们渴望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实践中探寻中国智慧,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中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渴望了解中国共产党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和全球治理问题的态度和具体方案。

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构的现实挑战

(一)国际话语权“西强中弱”格局仍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当今世界意识形态博弈变得更加隐蔽且激烈,西方国家凭借话语霸权抹黑中国、“龇必中国”,导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有时面临着“国际声量还较小”的尴尬境地。西方国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排挤和打压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棒杀”的方式。纵观历史,西方国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共产主义幽灵”的“神圣的围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得西方国家更加确信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近年来,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西方国家秉持着“冷战思维”的立场观点和“政治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等新兴国家提出了各种质疑和污蔑。如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将“中国梦”错误地解读为“帝国梦”“雪耻梦”“敛富梦”,将中国对非洲的友好援助以及和拉丁美洲的经贸合作诋毁为“新殖民主义”,将“一带一路”倡议歪曲成混合了“海权”“陆权”“世界岛”等地缘政治理论的一种新实践。从“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到“中国锐实力论”“中国疫情责任论”,这些充斥着“傲慢”与“偏见”的论调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我国国际形象。二是“捧杀”的方式。从“2009 年,只有中国才能救资本主义”“中国是金融危机的最大受益者”“中国是G2 之一”,到“中国GDP 将会在2025 年超越美国”“中国正在一步步取代美国走向世界的中心”,这些迷惑性极强的吹捧论调带有以偏概全、夸大其词的通病,其目的在于给中国“下套”,使中国承担超出其能力的国际责任,亦或是塑造中国“不负责任”的国家形象,这也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于“中国威胁论”讨论火热的重要原因。总之,西方国家无论是“棒杀”还是“捧杀”中国,其根本意图都是凭借对国际媒体及信源的垄断,干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限制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建构。

(二)理论“供给”相对滞后于人类史上最为宏大的实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相比,理论“供给”与实践“需求”存在不相匹配的状况。具体而言:一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不够强。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6],滞后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如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上,一些学者或“六经注我”,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硬说成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提出的甚至做过的,或“我注六经”,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催生的新判断、新概念、新表述“硬”加给经典作家,忽视对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强行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学术关联,以看似创新马克思主义之名,行背离马克思主义之实,本质上是未能将实践转变为理论创新的“野狐禅”。二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存在“理论自卑”倾向。部分学者存在“挟洋自重”的倾向,他们往往“言必称希腊,事不谈中国”,将西方那一套理论视若“圭臬”,试图用西方的学术理论和话语体系观察、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7]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近代以来思想的落后心理和话语表达的消极被动,导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产生了妄自菲薄心理和“理论自卑”倾向。

(三)理论传播的“实然”和“应然”效果不够匹配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建构提供了全新的话语建构场域和传播范式。然而,理论传播的“实然”和“应然”效果仍存有差距。一是复合型传播人才不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理论,必须同时具备理论素养和媒介素养。理论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传播主体是否能够深刻地理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精髓,传播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能否高效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前,兼具这两种素养的复合型传播人才还比较缺乏,导致很多传播产品存在“有深度但没温度”“有温度但没深度”的弊病。这种理论功底不深、“变局”意识不够、对国际受众风土人情观照不足的传播现状,是“有理说不出”的主要症结。二是人工智能和算法推荐创新性运用不足。人工智能能够提供用户分析的场景化与精准化、互动反馈的传感化与智能化、新闻生产的机器化与分布式、新闻传播的泛在化与临场化,算法推荐作为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技术运用,正逐渐成为新媒体场域下新闻分发的主流模式。借助算法推荐和大数据技术,能够获得清晰的用户画像,准确把握用户性别、年龄、职业、知识等差异化信息,这为国际传播的层次化和序列化处理、“准”“多”“全”的精准传递奠定了技术条件。如何充分利用不同媒体平台的优势定制传播内容和分发渠道,通过人工智能和算法推荐技术向世界人民精准化推送不同的中国信息,是直接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传播效果的可行做法。[8]高效的传播需要兼具技术性和理论性,如何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是解决理论国际传播“实然”和“应然”效果不够匹配的关键问题。

三、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构的优化路径

(一)言之有力: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国际话语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9]。读懂中国,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一,着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一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善于“牵牛鼻子”,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构奠定物质基础。二是以创新驱动发展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切实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为我国经济发展开拓新空间、积蓄新动能;勇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风向。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风貌和魅力,激发世界人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第二,构建更加合理公平的国际话语规则。当前,世界需要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制度体系,我们要立足“两个大局”,秉持“胸怀天下”,既要积极推动旧国际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又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努力实现国际规则跟随者向主导者的转变。第三,与各种“污名化”“妖魔化”现象作斗争。一是主动倾听国际声音、回应国际关切。既要自豪地“讲成绩”,又要勇于直面问题;既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又要勇于直面国际舆论斗争。二是对待各种“污名化”“妖魔化”要敢于亮剑。面对不实舆论,我们要善于运用数据、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真实面貌;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国,但坚定维护自身的价值观念;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交流共享、合作往来,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二)言之有料:推进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10]要破解理论“供给”不足的现实困境,必须加强话语理论的学术研究,增强理论供给。第一,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永恒主题,要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领会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蕴含的理论特色和内在要求,发掘其中蕴含的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要坚持联系实际,善于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需要,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更好地将理论创新与人民日用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合,促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更具民族性、时代性和科学性。在国际上,要善于运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新概念、新表达解读中国实践,促使世界各国更加了解、理解、认同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第二,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信。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自信。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要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统筹“两个大局”,深入研究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和前瞻性问题、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提炼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形成具有时代特色、民族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不断在回答时代之问中推进创新、增强自信。

(三)言之有器:加强中国理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做到“言之有器”,必须运用好“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11],做“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12]。第一,加强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这支队伍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价值观,能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转化为强烈的责任担当和话语自觉。还必须兼具较强的理论素养和媒介素养。传道首先要信道,传播主体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功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较深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使理论阐述更有“深度”。还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国际宣传技巧,能够清晰地把握世界大局和发展大势,熟悉世界各国受众的文化差异,熟练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切实提高新闻策划、采编、报道和舆论引导等能力,使理论传播更具“温度”。第二,拓宽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推动传播媒体的深度融合,用好网络这个“最大变量”,发挥好各类各级传播主体的重要作用。运用好人工智能和算法推荐技术,充分观照各国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按照动机、习俗、需求等标准将传播受众进行精准划分,增强“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对话,有的放矢地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促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动起来”“活起来”,增强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吸引力和精准度。此外,还要加强监督监管,坚决打击各种妄图通过新媒体诋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矮化丑化虚化和污名化英烈、鼓吹民族分裂的行为,绝不容忍舆论乱飞的现象,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营造清朗的传播空间。

猜你喜欢
话语权建构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