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 刘然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国际社会的利益格局与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深刻调整,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其价值体系面临着激烈的斗争与反复的较量,作为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话语体系愈发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在国内外复杂的发展态势之下,塑造良好的大党大国形象离不开国家话语体系的有力支撑。特别是革命文化话语体系作为我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话语内容的形成与发展贯穿于伟大的建党实践之中,与百年党史一脉相承,以红色基因构筑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底色,承载着中国重大的历史性胜利。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以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当前重要的时代课题,同时对我党增进革命文化认同与传播、提升国际话语站位以及回应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霸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了对外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力量的必然之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引领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精神武器,其中凝聚的丰富的精神与物质资源成为增强中国共产党文化国际影响力与辐射力的战略选择。然而,当前革命文化的国内外传播仍然面临严峻的受阻境遇,为了进一步把握话语主动,推进革命文化话语转化的方式创新,新时代把握话语主动的逻辑生成愈发清晰,以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逻辑理路愈发明朗。
意识形态领域的失守向来被视为威胁国家长治久安的最为危险的失守。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等领域存在着诸多差异,国际社会对我国一直缺乏客观公正的认知,导致我国现代社会话语体系建设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局势。现如今,不平等的媒体互动与不对等的文化灌输进一步加剧了被动局面,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现代媒介优势恶意打压、抹黑中国形象,极力阻碍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多元一体文化格局,致使我国在国际舆论格局中仍然处于一种非对称性的话语环境。在国家话语权与综合国力难以相配的境遇下,我国面临着外来意识形态渗透、大众消费文化结构等一系列棘手难题,以革命文化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成为了更好跳脱“西方中心论”这一被动视角的关键举措。因此,新时代以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必然成为顺应现代化发展需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与讲话中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挥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革命文化一方面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形成的独特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另一方面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与时代化,在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搭建起密切的精神联系。时至今日,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为代表的精神象征符号以及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物质象征符号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彰显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革命文化话语元素,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厚的叙事资源。话语元素的完美呈现离不开有效的话语表达方式,革命文化的话语表达必须要充分尊重主体的差异性,唯有拉近革命文化与受众群体的情感距离,才能更好地充分利用革命文化的资源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使得革命文化话语所传播的思想理念与精神价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接纳,革命文化话语建构的初衷与目的方能真正实现。
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极大提升,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需求愈发迫切。强化革命文化的国内外传播就是为了让世界听见、听懂、听进中国的声音,通过传递革命文化精髓彰显其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更好地全方面推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坚实的价值根基。在推进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国一贯秉持共生互鉴的国际交往原则,重视在和谐互动中促进文化交流互融,真正传递中华文明及其价值观念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从源头破解革命文化的传播阻力。然而,由于革命文化话语生成的时代背景愈发遥远,当前充分发挥革命文化话语体系的独特精神标识作用离不开顺应时代变化要求的语义融合与话语表达。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入文化变革基因并为其输送发展创新的动力,利用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阐释革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与精神力量成为了创新革命文化呈现形式、强化革命文化传播效能的有效手段。
坚定文化自信向来是事关国运兴衰、民族独立的重大问题。“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革命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源头,为国人坚定和重拾文化自信注入了强大定力。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浪潮的激烈冲击下,长期受小农思想捆绑束缚的人们逐渐开始动摇以往的传统思想与价值观念,逐步丧失了对自身文化的信任。最终打破文化发展困境、重拾文化自信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锻造的革命文化。在革命文化的精神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沉重大山,逐步实现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自由的终极向往。由于革命文化生成的历史特殊性,为了使其与时代与社会同步共进,进一步坚定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陈情”与“说理”相结合讲好中国革命故事,无疑是当前推动主流思想话语大众化、生活化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3]利用革命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巧妙地将革命文化的价值理念、精神样态等与当前诸多先进文化元素相融合,实现革命文化话语由单一的理论风格到理论与生活风格相结合的创新性转向。进一步推进中国革命故事的传播达到深入人心的良好效果,必须要从话语主体、话语形式、话语表达以及话语内容等方面多方发力。
讲好中国故事重点要探究的两个核心问题是“谁来讲”和“给谁讲”。受革命年代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思想表达方式的限制,当时革命文化传播与叙事主体多以党政国家机关为主,主体类型较为单一。伴随着互联网与科学技术的新兴崛起,不断涌现的通讯设备与新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广阔的交流交往空间,加之各种平台软件较好地兼顾了话语表达的流畅性和人际交往的私密性,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交流交往的主动性与参与性,造成原本革命文化的单向叙事与传播已经不再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原本带有封闭性与垄断性的信息传输实现了向开放式自主探究的成功转型,革命文化的传播与影响范围空前扩大,叙事主客体的边界逐渐模糊,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客体互动化趋势在信息化背景的驱动下愈发明显,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叙事内容的多样性与叙事主体的多元性。然而,叙事主体的多元性并不意味着削弱了中国共产党话语权的权威性与影响力,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牢牢掌握着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在讲好中国故事,应对西方话语思潮纷争的过程中发挥着强有力的主导力量。
新时代以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充分挖掘革命文化话语中的先进元素,还要依据时代发展特征,增添信息化内容,凸显当今的时代特色。传统革命文化的叙事方式多以宏观视角进行文字叙事以及政治叙事为主,其形式表现出较强的学理性与政治性色彩,保证了革命文化传播过程的权威性、严肃性。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以往抽象性、严肃性的话语体系遭到网络传播的排斥挤压,革命文化话语传统的传播与叙事面临着严峻挑战。鉴于此,实现革命文化话语呈现形式的创新性转化势在必行。此外,在依托网络传播载体创新革命文化传播与叙事形式的同时,也要兼顾实效性。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打破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革命文化的刻板印象,不能单纯依靠形式的创新,还要以分众化的传播方式兼顾革命话语叙事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唯有真正增强不同受众主体的了解与体验,才能不断推动革命文化资源与受众群体心理需求相契合,进而增进人们对革命文化的认同与体悟。
革命文化凝聚着沉淀的红色基因,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便流淌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之中,他随着文化的话语化而流动,随着文明的发展而传承,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这种独特性不仅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生成背景,同时也体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现如今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与摩擦已成为国家之间的发展常态,多元文化之间的交融并生已成为客观态势。为了更好讲述中国故事,革命文化的话语表达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本土化的话语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话语体系,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为了着力突破西方话语的自我中心主义,顺应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构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话语体系的进程中,关键要依靠革命文化涵养深厚的文化自觉,牢牢把准红色话语大动脉,实现话语转化,拓展话语广度,与时俱进传承红色基因。
以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话语力量,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立场。在构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进路中,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实现革命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就是要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功能,以创新性的革命文化话语代表人民群众心声,反映人民群众意愿,畅通人民话语的毛细血管,从根本上捍卫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与文化地位。叙事内容在强调人民性的同时也要警惕更为隐蔽的意识形态入侵。信息化时代,个体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大众化的享乐主义加剧了个体对革命文化的主观臆断,使得革命文化话语面临着碎片化与消费主义的解构,大大增加了意识形态入侵的风险。因此,在利用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要科学迎合人民的文化需求,同时还要保持故事内容的科学性、客观性,真实还原革命年代共产党人的奋斗征程与思想价值,从而服务于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展示良好国家形象的现实需求。
在国际秩序重建与国家话语重新定位的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化传播已然成为提高国家文化影响力与软实力建设的题中之意。以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促进革命文化传播、提升革命文化感召力的必要手段,在新时代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强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3]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日益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迈进,这必然要求我们维护好、发展好、展示好党与国家的形象,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坚定的话语主导权。
以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建构现代话语体系的基本遵循,是我国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破解“挨骂”境遇、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强大武器,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场中发挥着主动引导与塑造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的关键作用。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欣欣向荣的成功蜕变,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党史主线,并为新时代赓续红色基因提供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生动教材。哈贝马斯认为,政治的合法性就是一定社会的整体政治秩序被民众认可的价值。以革命文化为叙事素材讲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不懈奋斗、为民造福的百年历史,能够有效挖掘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的历史资源,以叙事的方式更为生动活泼地增进中国人民对党的信任与拥护,达到巩固中国共产党话语主导地位的目的。
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先进文化形态,革命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同时凝聚着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浴血奋斗中形成的价值目标与精神追求。新时代依托革命历史背景阐述中国故事,极大程度地推动了革命文化的创造性再生,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以及在现代话语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也为塑造人民精神家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
无论是难能可贵的革命精神,亦或是慷慨就义的英雄人物,虽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故事,但是若要真正解决我国面临的话语困境,不仅需要依托故事资源的支撑,同样离不开生动灵活的话语表达。以故事的形式来刻画描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内容本身的趣味性与生动性,避免了说教灌输的刻板模式,而讲好中国故事更是能够达到牵引情绪、回味思考的深刻效果,为进一步推动革命文化传播、增强政治认同以及稳固阶级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以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到革命文化资源的重新审视,唯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充分依托革命人物、革命事件、革命物质遗产等载体,有效挖掘其中蕴藏的民本思想、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共产主义信仰等一系列先进的内涵实质,增进革命文化的传播实效,从而实现推动与巩固我国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终极要义。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18]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革命文化话语以其鲜明的政治属性与独特文化性质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政治理念与价值取向。现如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语境中,革命文化话语依然发挥着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等重要作用,因而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与影响力。尽管历经漫长的岁月洗礼,革命文化蕴含的优良传统、思想观念等在新时代依旧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革命历史这一关键的时空场域。伴随着革命年代的愈发遥远,历史虚无主义者趁机利用虚假史料歪曲革命史实,妄想污名化的方式消解人们的革命历史记忆,动摇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文化的价值认同、冲蚀弘扬与传承革命文化的内在动力。为了抑制各类抹黑、诋毁的不良言论肆意泛起,建构革命文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故事成为了保持革命文化本色、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语言艺术带动听众体悟革命主体情感,投入革命情节内容,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真正在思想上促成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从而牢牢把握我国意识形态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