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本质特征

2023-10-08 06:52张杰
南方论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张杰

(大连大学 辽宁大连 116622)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基本特征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又为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就此,我们的认识是不是就已经完整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仅仅停留在对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的把握上,则不能完整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宗旨,更不能很好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实践的紧迫感和任务的使命感,要求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透过这些基本特征可以看到,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经济社会新发展理念,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理念,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理念,贯穿于其中的党的理念是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本质特征的存在与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不会走到偏路上去,更不会走到邪路上去。笔者以这四个本质特征做如下探讨。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身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首先,从领导力量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是党的基本要求。[1]19在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其次,从社会性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22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人占有生产资料,人人享有社会财富,贫富差距逐步被消灭、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凸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民生更加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毛泽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全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要依靠力量,开展工农武装斗争,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以及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带领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分配给农民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实行三大改造,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揭开了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新任务的序幕。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2];“三步走”发展战略,步步体现了人民利益。习近平秉持“人民至上”理念,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群众期盼作为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集中民心、民智、民力,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由此可见,历史已经证明,现代化探索发展的进程中始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进入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斗争、伟大创造,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对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承载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一目标的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绝对贫困是全面小康的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不让一个人掉队,解决了贫困地区教育、医疗、住房、出行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持续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1]4脱贫攻坚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加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解放社会生产力,释放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现代化实践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也是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刻革命,坚持人民民主专制,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执法力度;严格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的改革,使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有了更为完善的保障,全面依法治国的现代化实践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总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尤其进入新时代以来,各项实践都“以人民为中心”,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发展的结果及成效。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正在实现快速转变,经济增长由规模速度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经济发展动力转向新的增长点[3]233;也就是说经济增长越来越绿色化、技术化,产业结构更具合理性、创新性。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发展结果都源自于“新发展理念”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解决了经济发展领域存在的变相激烈竞争、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对外开放布局、公平正义等问题。所以,从实践发展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而新发展理念正体现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的发展思路、方向与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所主张的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民生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高度契合,新发展理念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指明了新发展方向。在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进程中,更需要“新发展理念”做出明确的指导,所以,从理论指导的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

从“新发展理念”得到坚持的过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新发展理念是对前一阶段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关于发展问题的反思和对未来发展预见的把握。从对以往发展的反思来看,30 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其中也蕴藏着一些风险和问题,比如,发展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失衡、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拉大等,如何化解这些风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重要使命[4]。唯有坚持“新发展理念”才能使以往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对未来的把握来看,全球贸易发展进入低迷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这也意味着经济单纯依靠出口增长已然不适应新常态的新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多放在创新驱动和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3]245。比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再比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解决关键的核心技术,加快建设世界人才高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还比如,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等。正是在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正确指导下,我们才能扬长避短,从而找到未来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无论从对以往的反思还是对未来的预见来说,“新发展理念”得到坚持的过程都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调整经济增速,侧重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侧重突出社会和民生领域的发展进步,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133;侧重生态导向的新型现代化[6],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主动参与和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5]17。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之后,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模式,这一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形成鲜明对比。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是服务于资本增殖,而非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主体是广大劳动者,但价值主体却是少数资本家。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贯穿的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而非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由于资本主义的个人私利性,导致现代化的发展缺少全社会的统筹性,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这就体现了其全社会共同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最具说服力的,是在发展中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社会主义特质。

三、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问题仍然很多。”[3]198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以此为切入点,克服发展中的短板。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高质量发展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筑牢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才能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技术基础,才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体现在精神文明、民主法治、生态文明等方面,体现在“五位一体”的全部内容之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经过历史上的对比,今天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过去,我国经济发展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过度依靠人力资本、依赖出口增长,以GDP 衡量经济发展成效,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道路,使我国飞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导致了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局面,产能过剩导致产品堆积、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过度消耗自然环境导致的生态问题也日益加剧,这不仅束缚了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而今天,通过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调整增长速度、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自觉坚持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式现代化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共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我国正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要把将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贯穿到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新常态是指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稳定增长,强调的是一个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在新常态下推进现代化的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主动放缓是推进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同时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追求质量效益成为各方面发展的目标。比如,在政治体制方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在工业发展方面,推动新型工业化,发挥实体经济的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引擎;在农村发展方面,拓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强农业科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增强农村发展动力[3]236-238;在发展协调方面,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优化生产布局,推进城市群、经济圈、经济带建设,激发区域经济活力;在对外开放方面,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联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资源和要素的充分流动,打破贸易壁垒,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发挥贸易承载商品与要素的作用,增强贸易对国际冲击应对能力,[7]降低非必要贸易成本,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这一伟大进程中采取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二十大报告中,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深刻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1-2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懈追求的目标。“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46正是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践行这一本质要求,追求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有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始终体现着党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8]“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们党历来工作的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走社会主义强国道路,使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9]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的三大改造,完成了农、工、商等方面的社会变革,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共八大指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10]186-187是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认识与生动实践。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邓小平重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强调以先富带动后富,在1992 年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构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总之,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历史过程来看,“追求共同富裕”是重要目的,也是党工作始终坚持的基本遵循。

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关系到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绝对贫困的历史性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以解决好“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实施农村现代化,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完善收入分配,保障社会公平,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坚持守住底线,做好社会托底工作,提高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针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加强帮扶,保障基本民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新时代党中央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正是坚持“共同富裕”最好的证明,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