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023-10-08 06:52李鋆洋
南方论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物质文明文明精神

李鋆洋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济南 25035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我们不断进行社会改革所总结的经验就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既作为哲学基本范畴,也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学说的重要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奠定思想基石,也为我们党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深化发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要求和实践课题,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为新时代做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三重维度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当前国际社会局势,对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内容、方法作出系统说明,这三重维度相互促进、层层递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进而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接续开展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

(一)目标维度: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任何一个社会的历史都是以生产和发展为基础的,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都包含两种类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就是生产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精神生产就是人们为认识世界、充实精神生活所开展的生产。随着世界科技革命不断发展,人们的劳动也从传统的体力劳动转为智力劳动,劳动者的精神文化水平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日益明显。因此,人类文明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3]。这一重要论断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相协调、科技创新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清晰走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主张“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4]解决两个文明建设的问题,强调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不可或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齐抓共管,尽管两个文明建设在表现形式上有差异,但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对二者的协调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有过沉重的教训,所以,如何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实现质和量的平衡至关紧要。

(二)内容维度:文化自信思想指引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优化完善

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质就是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提出的“精神生产力”。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越来越深厚,人民对民族自身价值充分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5],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根本要求,努力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生产力,发挥中国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诞生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进行多角度、有厚度、有温度的宣传,从而更广泛深刻地滋养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引。

(三)方法维度:以创新思维方法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创新思维不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一方面,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进行了理念上的创新。在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路径向前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形成了“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虚功实做、实功真做”等一系列精神文明理念,回答了“为谁创建”“由谁创建”“怎样创建”的问题,明确了价值引领何以形成和善治力量何以凝聚。另一方面,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进行了方法上的创新。中共中央结合社会时事启动了新一轮的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对“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发展”这个问题给出答案,提出要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形成“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内容和载体,持续通过家风建设、建章立制、榜样带头等多种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注重家风的建设,以家风带动社风,使活动更加丰富、人民参与更加广泛、效果更加显著,推进超大城市治理更加科学、精神文明实践活动持续深入。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理论价值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在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包含的一系列论断进行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也结合中国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更进一步为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交流、和谐共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

(一)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著作中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还科学判断人类在未来的社会中将会有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性,他们还提出了全面自由发展的“全新的人”的问题,认为“全面发展的人”、“自由的人”等都将在未来的社会中产生。他们相信,新社会的人们不但会有崇高的理想,也会有崇高的道德,还应该懂得科学技术,受到文化知识的熏陶。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应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在人的具体实践活动中是统一的,这对我们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指导价值。

一个“高度的文明”的社会,内在地蕴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要求人人知礼节明荣辱。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努力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实现富足,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越走越宽广。促进两个文明之间保持和谐发展,这是我们党取得的重要理论经验,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体现。

(二)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指南

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针与改革开放时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方针保持一致,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社会内部结构以及利益结构等方面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在物质财富高度丰富的前提下,人民越来越追求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此外,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面对社会思想出现的多元化趋势,以及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快餐文化”盛行,人民的思想道德品质滑坡,如何更好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应该从细微处着手,在紧随党中央领导的同时与时俱进,如春雨一般润物无声,学习贯彻党中央精神。

2013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确立了思想建设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使全国人民在价值观层面达成广泛共识。2017 年4 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为高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落实明确了实践路径。这些都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南。

(三)为人类精神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动对外交流和沟通,将中国精神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当前,党中央着眼于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寻求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和挑战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文明传承与创新放在了重要位置。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提供了中国方案。首先,通过文明对话来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整个世界在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中成为了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各国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文明形态也代表着人类文明整体的相关性。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实践,都与整个人类精神文明息息相关,并受其影响和制约,各国家和民族之间需要通过文明对话来相互了解、理解、认同。其次,以批判“文明冲突”为切入点强调文明对话。长期以来,“文明冲突论”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就表达出不同的文明之间并不矛盾,但我们需要一双能够欣赏到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的观点。最后,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愿景突出文明对话。作为命运共同体,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都应该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关系到民族和人类前途的重要地位,必须继续加强和健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拓展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人类进行生产实践的方式。在此基础之上,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政治使命就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全社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推动文明培育工作持续加强、文明实践工作走向深化、文明创建工作不断落实,丰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聚焦践行培育,提升文明素养

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培育工作的过程中,党中央始终实施分众化落实,不仅面向全社会以实现全覆盖,同时还对不同层次和对象进行分类指导,真正体现出贴近性、对象化,不断提高教育、引导、落实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十八大以来,一方面党中央全面推进公共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社会面加强对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各类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尊崇英雄、致敬英烈、关爱楷模。在此影响下,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更重视精神引领、更突显传承性和现时代性。另一方面,党中央坚持文明培育工作的分众化落实。首先,家庭是国家的最小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2021 年5 月至6 月,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开展11.3 万场红色家风故事宣讲活动,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其次,在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培育中,国家加强对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建设,打造了一批高等学校思政类公众号,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探求科学知识、牢记历史使命。最后,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二)拓展文明实践,深化志愿服务

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实践工作从一开始的试点尝试转入全面推开,初步完成了全国范围的县级行政区全面覆盖,进入深化拓展的新阶段。首先,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围绕“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时间节点,以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主要载体,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其次,持续推进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充分发挥优秀文化产品对公民道德情操的陶冶作用,对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进行细化完善,大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活动。再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帮助广大群众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最后,创新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在疫情防控、救灾抢险、济困帮扶等志愿服务中涌现出的一系列典型事迹感动了全中国,持续营造了培育志愿精神、弘扬志愿文化的良好社会环境。“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6],逐渐成为广大群众追求的新风尚。

(三)实施文明创建,夯实工作基础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改善城乡环境、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此外,全国各地还通过举办多姿多彩的节庆文化活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弘扬、振兴,让更多民众在活动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从而加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全国文明城市的覆盖面、含金量以及公信力得到显著提高,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文明村镇的创建工作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7],以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指导,在统筹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协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为进一步促进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良好的文化条件,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大发展、文化大繁荣,以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文明精神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论析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对不文明说“不”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