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怡凡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关键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工匠人才,而工匠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工匠精神。然而,工匠精神引领高素质工匠人才培育方面面临一些挑战。因此,培养大国工匠高素质人才就需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构建更加有效的策略体系。
工匠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大国巨匠。古代有鲁班发明曲尺、毕昇发明印刷术等;近现代有“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两星一弹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这些伟大匠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深刻诠释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既是一种职业操守,又是一种精神指引,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当前,我们国家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就需要我们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工匠人才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长远大计。然而,在经济、制度以及教育的驱动下,工匠精神在培养高素质工匠人才方面面临一些挑战。
对于人才的培养,大部分集中于学校和企业。因此,就需要对学校和企业进行大量的投资来推进人才的培育。但是,这种方法不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往往会停留在表面。
因为,这种方法完全取决于资金的投入情况,一旦资金链受阻,那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就行不通。对于培养方方面面人才的职业教育来讲,其投资状态更是处于边缘化,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职业院校,这种现象更是如此。
工匠精神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时,往往会受到社会体制机制的影响,也就是会受到制度的驱动挑战。比如,在人才保障机制方面,对于技能人才的激励保障措施尚不完善,工资的提升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并且各企业对于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大相径庭。在用人与评价机制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是通过考试制度对人才进行评价与选拔,
因此,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会优先考虑“985”或者“211”等名校毕业的学子,这就会使社会大众认为文凭的高低直接决定工作的好坏,更是会对职业院校存有一定的偏见,很显然,这已经背离了工匠精神。
所谓教育驱动,就是指学校通过对书本和社会知识的传输来筑就人才培养的根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均衡使得学生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反而学不到真正所需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校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并没有匹配用人单位所需的问题,出现人岗不匹配现象,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因此,这充分表明学校应该改进教学模式,推动校企之间合作,为企业和社会尽可能多培养一些实用型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到要培养大国工匠高素质人才,培养大国工匠高素质人才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可以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在理念上重视。从古至今,工匠在人类历史发展脉络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生活中使用的大多物品都是通过这些工匠人才所创造。因此,在家庭中,家长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并重视工匠精神,只有在理念上引起重视,我们才能从小在培养孩子的实操能力上下功夫,这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维,即要具有就业方式多元化的观念,要注重观察孩子细节,按照孩子自身的性格特征和具体表现做针对性的学习与就业指导。与此同时,家长也要提早做好孩子职业生涯的规划,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较早地让孩子多学一些必备技能,以此为他们将来职业选择创造多种可能。另一方面,要在品质上重视。任何精神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工匠精神所具有的专注、责任、使命等精神品质亦是如此,而家庭正是工匠人才所具有的这些品质形成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社会的广泛支持,尤其是在制度和经济方面。一方面,需要有利于工匠人才生存的工匠制度,比如完备的法律制度、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等,当出现知识产权被侵犯时,要有相应的知识产权法律来维护和捍卫工匠人才的权利。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工匠技术工人的物质基础。我们可以根据工匠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并确定相对应的薪资水平,尽可能地完善他们的福利待遇,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品质。
面对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面临的困境,以职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提出通过教育培养工匠精神,进而培养高素质工匠人才的策略。
1.理念渗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要将工匠精神理念渗透于培养人才的各个环节,我们从外部环境与内部发展规律两方面来分析。首先是外部环境,如市场环境。面对市场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合格技术人才是关键所在。因此,职业教育应紧跟社会市场的需求,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之才。另一方面,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内部规律,不要将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或者是技术的加工厂,在发展职业教育时,要将工匠精神理念融入职业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的工作作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合理设置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也是培育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核心。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主要包含两个系统:课程生成与实施系统。从课程生成系统来看,应明确培育的目的观——育人,培育的价值观——社会本位。从课程实施系统来看,应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具体体现为将学生的实践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让学生先进行实际操作,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再将理论原理传授,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目标之所在,也使教学模式融入职业教育发展中。
3.培育深厚师资力量。教师是培育工匠人才的关键所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力量。然而,当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教学人员短缺、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急需改进。首先,要在主动引才上下功夫,针对职业教育所需,更多地引进一些理论知识水平过硬和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同时要善于挖掘社会上具有高超技能的兼职教师,并进行长期聘任。其次,要在创新教学方式上下功夫,要多开展一些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