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权 蒋燕翔 徐华锋 柏林峰 沈洁
学校自2018年将教研、科研、培训合并,提出了“研训一体化”项目研究。体育教研组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的方式开展教研,以课例研讨为载体,把培训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重点围绕项目确立、项目实施、管理评价3个板块进行校本研修的尝试与实践。“研训一体化”项目围绕研究主题组织培训学习、开展课堂教学实践,让“团队共研”能够做实、做精、做深。笔者以2022—2023学年第1学期(2022年9月—2023年1月)的研训主题“以赛优学”为例,介绍学校体育教研组“研训一体化”项目的实施与开展。
一、合理化确立研修项目
(一)调研分析,确定主题,重在“选”
确定研究主题是实现“研训一体化”的前提。研训主题的选择通常在开学前夕,由学校体育学科的分管领导及教研组长、科研能力较强的若干人集中商讨决定。研训主题选定的依据主要有2个:一是“活动主题信息采集表”,教研组以问题为导向,关注教师对研究主题的内在需求。学期末,每名教师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研组长,教研组长在假期对问题进行汇总和整理,通过整理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学科实事热点问题相关。二是学校体育教研组的已立项课题研究内容,其作为研训主题的另一个来源,学校教研组对已立项课题研究内容的方向与价值进行研讨,再决定是否选取。如,2022—2023学年第1学期确定“以赛优学”为研训主题,其中一方面原因就是大多数教师采集表中反馈出来的对“学练赛评一体化”的落实存在疑惑;另一个原因是组内教师《以赛优学:小学体育“赛、情、技”一体化学习路径研究》课题的立项。
(二)组内论证,微调主题,重在“研”
确定研究主题后,在期初教研组会议上予以公布,并邀请学科专家进行主题论证。每名学科组教师填写问题与建议表参与论证。组长对论证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开展研修主题的修改与完善,完成“研训一体化”项目的开题论证报告。“以赛优学”主题实践思维导图见图1。
(三)方案制订,规划过程,重在“实”
“研訓一体化”项目研究主题确定后,教研组长对学期的研训活动进行项目申报,申报内容包括研修对象的基本情况、项目提出的缘由、研训目标、研训策略、研训过程,以及每周的具体安排、拟达到的预期效果等。通过这一环节对整个学期的研修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形成2022年(上学期)体育组“研训一体化”项目计划表(表1)。该表基于问题,包含1个学期22期不同的研究主题、负责人和研修方式,安排的内容均围绕“以赛优学”主题,统筹了一学期每名教师担任的研训内容,包括理论研讨、课例研讨等,覆盖到低、中、高3个年段的全体成员,切实做到了全员参与、团队共研,为活动的扎实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活动化推进项目实施
(一)学习研讨,形成策略,重在“思”
研修项目的确立只是开始阶段,而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是实施过程的方向性与策略性。为此,学校体育教研组1个学期均安排了有针对性的、为研究“问题”而学习的任务。如,围绕“以赛优学”这一研训主题,学校教研组9月初给成员布置了阅读“学练赛评一体化”相关内容文章的任务,要求摘录与研训主题相关的内容。9月底,各组员对学习过程中摘录的内容整理后进行感悟交流,通过所学所思,形成与“以赛优学”主题相关的理论认知和实践策略;10月组织4次研训活动,前3次集中观看、学习和探讨符合新理念的教学录像,找寻符合“以赛优学”主题的课堂授课模式,第4次结合“名师展示课”课例研讨,从录像走向现实,让理论在实践中落地;11月教研组长和课题组长分别进行“以赛优学”的主题沙龙、微讲座,再次厘清理念在实践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从而确保研训活动能在正确的理论方向下有目的地进行,通过不断地学习有效提升了教师研训水平;12月围绕学校的主题研讨活动进行课例研讨,指向特定人员及青年教师的“以赛优学”项目主题课堂实践;次年1月的内容主要倾向于一学期实践后的整体展示,对框架及主题进行统整性的反馈和梳理,最终形成本学期价值高、实操性强的一体化实践经验和成果。
(二)课例跟进,研究反思,重在“磨”
“研训一体化”项目主题来源于课堂,实践也在课堂,选择与主题契合度高的课例进行研讨,开展行动研究,在个体反思重建的基础上,重在群体互助提升。为提升课例的研磨质量,从10月开始,学校教研组每个月都能依托多渠道进行课例展示,有10月基于“以赛优学”为主题的“名优教师的主题课堂展示”,也有11月“同课同构、同课异构”课例研究,还有12月“研训一体化”的“情真课堂课例比赛”“学共体的研训一体课例研讨”等,将实践性智慧蕴含并体现在每个月的教学研究中。
在课例研讨上,教研组有以下两大特色做法。
1.名师展示,“身先士卒”引领理念“准度”
体育教研组有个传统,即作为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指路人和引导者,组内名优教师总是率先垂范,每学期都先开设结合研训主题的展示课和研讨课,给其他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研究的范例,引领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值得学习借鉴的成功教学形式和经验。如,学校周峰明老师,作为名师,始终坚持率先开课,经过10月全体组员3次录像观摩和学习后,结合“以赛优学”主题,开设了《多种形式的双手胸前传球》研讨课,周老师以大单元理念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比赛,合理贯穿在“学练三个一”的教学环节中,切实达到了“以赛优学”主题下以赛激学、以赛深学、以赛固技的目的。
2.结对帮扶,“教学相长”提高发展“速度”
年轻教师是团队共研的一份子,学校体育教研组特别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根据青年教师目前的短板和瓶颈,结对有专长的师父,形成徒弟和徒弟比教学、师父和师父比指导的良性互动。同时,改变了“一师一徒”的方式,在青年教师的提升上,所有教师都不遗余力,倾囊相助,并肩前行。通过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等形式,带动并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如,周峰明老师和柏林峰老师,在本学期的师徒结对中,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依托学校“研训一体化”项目活动的扎实开展,在师父的指导和徒弟的努力下,柏老师获得了嘉兴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评比一等奖,并代表嘉兴市参加了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评审,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三)主题论坛,探索切磋,重在“议”
教研组在完成组内教师的课例研究后,围绕研究主题进行阶段性研讨交流,每名教师分享这一阶段的研训认识,以及课例探究后的反思,撰写听课反馈,围绕研修主题开展简单总结,归纳与提升,并进行汇总。执教教师根据大家的反馈意见,重新梳理,形成更为成熟的二次备课。
依托这样的校本教研模式,教师的执教水平和个人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升,近5年,学校体育教研组多名教师承担省市级展示课,在省市县级教师基本功、优质课、优视课等业务比赛中获一等奖近30项,印证了活动化推进项目实施的价值和意义。
三、精准化实施项目评价
(一)总结梳理,发展提升,重在“写”
为了让“研训一体化”项目的效果评价更显性化和精准化,教师的科研成果是考核内容之一,包括一个研训周期内论文案例的评比发表、课题立项以及课程的开发等。根据获奖等第获取对应分数,教研组也根据成员得分,作为组内推优的根据。这一评价形式倒逼组内成员必须在“研训一体化”项目研究过程中,注重平时的积累,静心回忆所学、所思、所议、所上过的课,梳理自己的收获和遗憾,养成整理课堂教学实录、记录教学得失并最终形成文字记录的习惯,形成質量较高的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案例、教学论文、课题和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新一轮的研究等。
在“研训一体化”项目的引领下,体育组近5年有17篇文章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及其他省市县级刊物中发表,8名教师的6篇教学案例被其他公开出版的书籍收录,37篇论文在省市县级获奖,市精品课程2个,县精品课程1个,课题立项11项。
(二)网络互动,资源共享,重在“痕”
“研训一体化”项目对研训组及教师考核评价的另一个内容就是研训活动过程性材料的积累,学校学期初统一布置本学期的研训任务,主要包括:“研训一体化”项目申报表、问题与建议表、阶段性报告或开题论证报告、“研训一体化”项目相关课例反思、主题论文、课例材料、研训组特色材料以及每月常规自查表等。依托网络办公系统,建立研训平台,组员将所有过程性材料传在“研训一体化”指定的活动文件夹中,根据实际录入情况获取得分,也为校本研修留下厚实的研究痕迹。依托这一平台的实时录入,教师能够实时查看,并可根据需要学习他人的资料,促进了交流与提升。
(三)全员聚力,评优定先,重在“展”
如果说前面两项评价内容属于材料考核,期末的现场展示则是各教研组“研训一体化”项目内在底蕴的一次检阅,更是学校体育教研组成员研训思维和实践策略的一次集中碰撞。学校将校本研修展示纳入教研组考核范畴,各教研组凝心聚力,将一学期活动内容及成果通过多形式进行呈现,集中观摩,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展示,在展示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下一个研训主题和形式。近几年学校体育教研组凭借扎实的过程材料和多形式的呈现(从以往的单人到多人,从教师介绍到师生共同展示),在校级考核中均获得一等奖。
如,围绕“以赛优学”主题,在“双减”背景下,依托“空中课堂”开展教学辅助工作,制作视频素材。视频内容包括体质健康测试内容的指导、亲子互动游戏的推荐及日常教学内容的课后辅导等。由组员拍摄并制作视频,注重素材的积累,较好地辅助了教学和训练,彰显了教研组“以赛优学”主题下“技教融合”的实践模式,这一模式也得到了其他教研组的好评。
综上所述,“研训一体化”项目确立、实施、管理、评价的模块式开展,让组内成员找准了前进的方向。“团队共研”的凝心聚力汇集了成员们前进的合力,新的教育背景蕴含着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思想提供了新的教育契机。立足校本,做细做实“研训一体化”,学校体育教师更好地站稳了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