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馨,窦全能
(1.什邡市第二幼儿园,四川 什邡 618400;2.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兵团教育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我国教育部于2021 年发布的《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幼小衔接工作要做到“以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持续性,尊重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的发展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1]同时,2022 年度的全国学前教育月主题即为“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可见,在学前教育不断提升与发展的当下,我国对于儿童的幼小衔接科学化、全面化都极为重视。对于正处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期的儿童来说,科学的身心全面准备,远远比单纯的知识技能准备更为重要。儿童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变化,在学前教育走向正规教育的关键时期,他们还将面对教育方式、生活方式、学习环境等众多方面的改变。因此学习适应性的培养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来说尤为重要。
幼小衔接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投入指家长为儿童入学准备而进行的各类支出,分为经济投入与时间投入。家庭教育经济投入主要指家庭为儿童的入学准备而支出的各种费用,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则是指为了让儿童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而采取的教育参与行为。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中的经济投入与时间投入对个体的学习品质养成和个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研究指出家庭教育经济投入除了对儿童的早期发展起到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影响儿童的学习品质对其产生间接性作用,如购买合适的学习资料、给孩子报名参加兴趣班等家庭经济投入对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重要特质具有积极意义,[2]家庭教育的投入程度与儿童学习品质水平的发展存在显著相关。[3]学习表现而言,尽管个人、父母感情、学校环境具有一定预测作用,但是家庭教育投入的程度则会更为明显地影响儿童的学习表现,具体表现在:家庭教育物质和人力投入水平越高,儿童的学习行为就越积极。[4]
学习适应性是指个体在从较低学习阶段过渡到较高学习阶段时,为克服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学习困难,或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而产生的主体自发的调节身心状态的能力或能力倾向。[5]以往研究表明,影响学习适应性的因素颇为丰富,其中家庭因素对于儿童学习适应性水平高低有着重要影响。Connel 等人的研究表明,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学习适应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6]充分的时间投入可以促进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提升。也有研究认为提早学习小学知识与其学习适应性的提高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教育观念则与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密切相关。[7]同样认为,幼小衔接之下的儿童学习适应性与家长所做的幼小衔接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8]
美国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Perry Preschool Program Study)的长期研究表明,对一名3~4 岁儿童教育投入的回报率高达1∶7.16。[9]因此,家庭教育投入对儿童学习品质的产生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需要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10]家庭资本理论也提出,子女获得较高教育成就与家庭资本投入成正比,特别是亲子间的关系越亲密,越能促进孩子的学业成功。[11]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家庭教育投入不仅仅能够促进的儿童的发展与成长,违背儿童发展特点的不科学家庭教育投入也会阻碍孩子的发展。[12]不少研究表明,当家长对于科学的养育知识认识不足,或者在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时,会使得家长的教育投入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13][14]关于家庭教育投入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讨论,发现家庭教育投入程度能影响子代的学习品质、学习表现、社会性发展等。[15][16]但家庭教育投入能否对儿童学习适应性产生影响,以及具体影响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随着国内外对于幼小衔接教育关注的不断提升,目前的研究在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投入以及学习适应性几个方面都有了较为扎实的研究,家庭与幼小衔接,家庭与学习适应的关系也得到多位学者的清晰阐述。通过国内外综述发现,关注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投入以及这种教育投入与学习适应性关系的研究内容较少,很难全面解释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投入与儿童学习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家庭这一关键性影响因素入手,借助问卷法,通过数据分析考量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庭教育投入对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影响作用,进而为家庭、幼儿园、小学在幼小衔接教育上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建议。
本次研究主要以S 市一年级家长为研究对象。考虑到实际情况,在问卷调查中采取方便的形式进行抽样,联系S 市城区和乡村的两所小学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电子问卷,回收259 份,排除20 份无效问卷,问卷结束录入239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2%。
本次问卷的填写中有77.27%由母亲完成,只有18.18%由父亲填写。其中59.43%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39.41%的家庭为二胎家庭,还有1.42%的三胎及以上家庭,预访谈和相关研究表明子女数量也会影响性家庭的教育投入,因此也应当对此有所考量。而在父母的年龄上大多集中在36~40 岁,占比达45.45%。在学历上则除硕士及以上较少外,都分布得较为均匀。同时在父母职业的分布上,各行各业均有所涉及,具有较好的普遍性,在家庭月均收入主要集中在3001~20000 元不等。
表1 调查对象人口学分布情况
1.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投入问卷
本问卷由笔者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大班阶段家庭教育投入情况编制的。在问卷的维度划分上,已有研究中大体将家庭教育投入划分为时间上的投入和经济方面的投入两个维度,但阐述方式有所不同。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提出文化资本实现教育代际传递一方面是通过家庭经费投入购买文化资源,另一方面是通过家庭时间和精力投入影响子女成长。[17]也有国内研究者将家庭教育投入划分为货币投入与非货币投入,其中货币性投入包括基本教育支出、扩展性教育支出以及选择性教育支出,非货币性支出则包括内隐情感支出和外显时间支出。[18]基于相关文献,本研究将家庭教育投入划分为经济投入与时间投入两个维度,据预访谈的内容以及方超等人[19]的相关研究,将经济投入划分为园外提升性投入和学习资源性费用投入两个部分。而在时间投入上,本研究参考已有研究中对于时间投入地划分,将其分为亲子陪伴、亲子交流、亲子监督以及外部交流四个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本研究中量表部分的整体α 系数为0.935,亲子陪伴、亲子交流、亲子监督和外部交流四个子维度的α 值均大于0.7,通常α 系数大于0.7 则可靠性较好,因此本量表整体信度较好。探索性因子分析各题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6,验证性因子分析X2/df 为2.152,小于3,RMSEA 为0.07,小于0.1。
2.一年级儿童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
本研究中用于测量儿童学习适应性的量表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TT)手册》,基于研究需要与实际,选择了量表中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校环境以及个性因素四个维度,将其修订为《一年级儿童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共22 题,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期以从家长视角了解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学习适应性情况。学习适应性量表α 系数为0.909,子维度上,学习习惯、学校环境和个性因素的α 值均大于0.7,信度较高,而学习态度的α 值为0.695,在0.6~0.7 之间,为可接受范围内,具有较好内部一致性。探索性因子分析各题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6,验证性因子分析X2/df 为1.406,小于3,RMSEA 为0.041,小于0.08。
对一年级儿童学习适应性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了相应的独立样本T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对于学习适应性来说,一年级阶段女孩的学习适应性会高于男孩,母亲的学历在本科以上的儿童则会在学习适应性上表现得更好,是否为独生家庭则在学习适应性无显著差异,父亲的学历层次差异不影响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家庭月平均收入差异则在儿童学习适应性上无显著差异。详见表2、表3。
表2 一年级儿童学习适应性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独立样本T 检验
表3 一年级儿童学习适应性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 检验分析发现,在儿童性别上,男孩的学习适应性均值为3.37,女孩学习适应性均值为3.59,P 值为0.04,小于0.05。可见男孩与女孩的学习适应性存在一定差异,但不是特别显著,即女孩的学习适应性水平略优于男孩。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母亲学历层次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差异性检验P 值为0.025,小于0.05,通过LSD 事后检验得到,母亲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家庭,儿童学习适应高于其他儿童。说明母亲的学历层次在儿童学习适应性具有显著差异,结果显示学历在本科与硕士及以上的母亲,其孩子的学习适应性得分会高于其他儿童。
经济投入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系数r=0.019,p=0.775>0.05,说明家庭教育投入中的经济投入与一年级儿童的学习适应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时间投入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系数r=0.576,p=0.000<0.05,说明家庭教育时间投入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性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呈现显著正向相关。详见表4。
表4 家庭教育投入与儿童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幼小衔接中家庭所进行的时间投入行为如何影响一年级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将学习适应性作为因变量,家庭教育时间投入作为预测变量。由前文人口学差异检验可知,儿童学性别与母亲学历会对儿童学习适应性产生影响,因此将两者作为控制变量考虑。采用线性回归,由表5 分析结果可知,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儿童学习适应性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并且能解释学习适应性38.2%的变化原因。
表5 家庭教育时间投入与儿童学习适应性的线性回归分析
研究显示,儿童的性别则会使学习适应性产生差异,在调查中一年级女孩的学习适应性分数均值大于男孩。这表明,刚进入小学的阶段,女孩较男孩来说对小学学习生活的适应性更强。其原因主要在于男女生之间存在生理上的差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通过调查发现,0~18 岁的男孩在学业、心理以及体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落后于同年龄女孩,并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男孩危机”。[20]相应的,陈帼眉[21]也曾指出,由于男孩与女孩在躯体、大脑等方面的差异性,也会导致其性格上的差异,这同样会使男女生拥有不同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理论和实践证明儿童时期大多数女孩会表现得更为文静和听话,对老师家长的服从性更高,具有更好的自控能力。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学习适应性上女孩的表现往往优于男孩。
研究发现,父亲的学历和家庭月平均收入在学习适应性分数上的差异并不显著,而母亲学历在本科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儿童学习适应性分数高于母亲为其他学历的儿童。多位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之间存在联系。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母亲的主体教育地位使其教育行为较父亲更易影响儿童。就现实因素而言,在调查中家庭的主要教育承担者还是以母亲居多,母亲与孩子相处得更为密切和丰富,孩子会模仿日常相处的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母亲的教育行为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而母亲的教育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又源自其自身所受的教育。有研究发现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文化资本、社会地位和情绪特征被定义为“母亲禀赋”,[22]这种母亲禀赋不仅影响家庭教育投入,也会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同时母亲所具有的认知态度和教育理念会通过教育氛围影响儿童的发展。
在家庭教育投入与儿童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性上,通过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得出:大班阶段家庭教育经济投入与一年级儿童学习适应性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即家庭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所投入的花费,并不能显著提高儿童的学习适应;大班阶段家庭教育投入则与一年级儿童学习适应性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即家庭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会显著提升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在家庭教育投入对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影响程度上,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家庭教育中的时间投入对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十分显著。
由图1 可知,家庭中的教育投入会从家庭教育经济投入和时间投入两个条路径影响儿童发展的不同方面。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当家庭教育经济投入提升时,会通过课外提升和学习资源的投入在提升儿童的知识与技能,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则如任晓玲等人[23]所提出的,当时间投入提升时,会通过亲子间的陪伴、交流等方式支持与引导儿童的学习态度、习惯以及社会性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作为自发的调节身心状态的能力,学习适应性会因态度、习惯等方面的增强而提升,却较少因知识、技能增加而提升。
图1 家庭教育投入对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关系
具体而言,一方面,对于儿童来说,家庭教育投入中经济投入具有一定的间接性,作用在孩子身上,并不一定会发生转化影响儿童的学习行为和态度。许多家长通过为孩子报班或是购买学习资源期以提升孩子的能力或技能,实际却无法确定与控制孩子是否认真上补习班、兴趣班,是否从购买的学习资源中得到了锻炼或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的投入、产出角度来看,家庭对儿童经济投入的也并非衡量家庭教育质量的标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尔曼认为衡量儿童不良成长环境的适合指标是家教质量,而不是传统的以家庭收入或者家长受教育水平为衡量标准,虽然这些指标与家庭教育质量都有一定的相关性。[24]另一方面,在孩子学习与成长中,能够帮助其适应新环境、新模式的,并非孩子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在学习与生活养成的习惯、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些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并非像阅读与写作、计算逻辑、语言表达等依托于教育获得与收入水平,而是受更加复杂的因素影响,其中父母的陪伴与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论归纳如下:
第一,一年级女孩学习适应性水平略高于男孩。男女之间存在的生理结构差异会使得大多数一年级女孩在学习适应性上高于同龄男孩。
第二,母亲受教育水平会对儿童的学习适应性产生影响。因此在调查中反映为母亲的学历越高,儿童的学习适应性越好。由于当下的传统家庭中母亲普遍为主要教育者,所以母亲的教育行为与教育观念更易影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第三,大班阶段家庭教育经济投入对儿童学习适应性并不产生显著影响,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一年级儿童学习适应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1.正视性别差异,应对“男孩危机”
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有不少学者发现当前男孩在学业、心理、体质等方面都存在着落于女孩之后的现象,这种现象被定义为“男孩危机”。[25]当男孩在心理、学业、体质以及社会适应性上均出现不佳,落后于女孩的情况,被称为男孩的全线危机。[26]可见不仅仅在幼小衔接中易出现男孩学习适应性不如女孩的“男孩危机”,在其他方面也出现了需要家长予以重视的“男孩危机”现象。面对这样的教育问题,家长必须正视性别差异所带来的潜在问题,且积极通过教育行为应对“男孩危机”。首先家长要意识到男孩与女孩之间因性别差异而引起的各种不同,男孩家庭要积极尝试站在男孩的角度进行教育观察与思考,了解男孩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其次,家长需加强对孩子的陪伴与交流,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家庭教育氛围。在日常生活中,部分男孩会羞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问题,但男孩与女孩一样,需要足够的关怀与爱,使其感到安全与被爱;另外,家长们需要带孩子多多走出家门,与社会和同龄人接触交流。
2.重视“母亲禀赋”价值,鼓励父亲参与教育
母亲所具有的文化资本、社会地位和情绪特征被定义为“母亲禀赋”。这种“母亲禀赋”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早有研究指出,孩子会在3~6 岁对母亲有与生俱来的亲密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称其为“俄狄浦斯情结”,这种心理特征会使得孩子尤其喜欢模仿母亲的行为、受母亲情绪的影响。一方面,在家庭教育当中母亲良好稳定的情绪能够极大程度上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因此包括母亲在内的家庭成员都应当保持健康的心理与情绪,及时排解内心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在鼓励终身学习的社会背景之下,母亲们也可以在业余时间里积极进行自我提升,通过学习丰富文化资本、通过奋斗提升社会地位,通过丰富的活动与经历建立稳定的情绪体验。另外,在家庭教育中也需要平衡教育责任,鼓励父亲参与家庭教育。
3.持续重视时间投入,加强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培养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幼小衔接阶段,家庭中家长对儿童的时间投入对孩子学习适应性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为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指明了一条科学且有效的道路,即在孩子由幼儿园逐步走向幼儿园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直接参与到孩子的家庭教育当中,给予孩子关怀、陪伴与交流。具体而言,家长朋友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家长需要进行平等亲密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体验与需求。亲密平等的亲子交流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保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持续性地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与体验,进而明白儿童在现阶段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游戏与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妨寻找机会陪孩子一起游戏、共同探索,不局限于时长与地点,家中、小区内、公园里以及郊外等地方都可以成为亲子互动游戏的载体。通过这样的积极时间投入,不仅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也能帮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好学好问等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