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文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
——题记
仲夏时节。7月的一天上午,骄阳似火,火辣辣地炙烤着一切,没有一丝微风。远处蔚蓝的天空,几个小山包似堆垒着一片片悠闲自在棉絮状的白云。
搭乘昔日老同事的那辆小车,一路欢声笑语,不知不觉来到慕名已久的江西井冈山脚下,那个永新大县号称全市5600亩面积最大的井冈蜜柚园“庆柚园”采风。
车子在柚园门口停下。下车,一望无垠的大大小小高矮不一的黄土小山包上,一排排,一列列,一棵棵,错落有致,整齐划一,有序地栽满了碧绿的柚子树。柚子树棵棵郁郁葱葱,青果累累,生机勃勃。这些快要成熟的小柚子,全都用一种金黄色不透光不透水防虫的塑纸紧紧严严包裹,在夏日的阳光映衬下,活像一只只摇摇欲坠的“金葫芦”。10月,才是柚子的成熟期。但仲夏七月里,忙碌的柚子园内早已景色宜人,香气四溢,是附近游人生态观光的绝好时节和首选佳地。这些挂满树枝活像胖娃娃小头颅似的“金葫芦”绿色小柚子,绽开他们那一张张幸福的小脸,向每一位前来游览观光或订购的顾客频频招手致意,热情吆喝。5600多亩的青翠柚子果园,一望无际,漫山遍野,更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尽情地把这“庆柚园”神韵铺展在世人面前。
一、擦拭“尘封的记忆”
“90后”青年党员文亮来返乡创业干起了种植井冈蜜柚这“农活”,并成为当地家喻户晓有名的“蜜柚王”,已是该县10年前一条爆炸性特大新闻。
初见文亮来这小伙子,高高的个子,一脸书生文气。稚嫩活泼的他,出生于1991年8月,是永新县高市乡塘内村人。小学四年级前,一直在家乡村小读书。父母长年在深圳办厂创业,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年幼的他除春节有较长时间与父母暂聚一下,其他时间都是与爷爷奶奶在村里长相厮守,活脱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村留守儿童。小学五年级开始,他也离开家乡,随父母转学到深圳市上学,后升至深圳龙华中英文学校高中就读。2008年7月高中毕业后,响应有志青年参军号召,当年9月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此校现已合并在中国国防大学)英语专业就读。毕业后,学校给他推荐了一份与专业相关的稳定工作。令人意外的是他竟然拒绝了,与几个好朋友“另起炉灶”,在父亲的支持下开起了一个小工厂。小工厂作坊,主要生产纸箱包装纸之类低档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由于自己头脑灵活,经办有方,小工厂生意很快红火起来,“小作坊”的工人也逐渐增加到十余名。人生的“第一桶金”渐渐积攒,创业的第一步棋也渐入佳境。
有志不在年高,情系家乡穷貌。
2012年9月的一天,当地县政府组队前往广东深圳、东莞、珠江一带开展农业招商活动。招商工作人员大力向文亮来的父亲推介果树好品种“井冈山蜜柚”及家乡农业招商的各种优惠好政策。听完招商引资工作人员对家乡县情乡情介绍后,20岁刚出头的文亮来便勾起了他对家乡尘封已久悠悠往事的种种痛苦回忆。
一幕幕刻骨铭心的记忆顷刻闪现在文亮来眼前:童年家乡农村里,到处可见斑驳老旧的危房。村民整年种粮收入惨淡。每年春节过后,各个村头都可见到一群群哭喊着不愿父母出去打工的小孩。小孩们哭得死去活来,硬是被爷爷奶奶使劲拽回。这些小孩留在家乡,时常衣不裹體,食不果腹。儿时玩耍,学业荒废,身心痛苦,日夜备受思亲煎熬……
一幕幕,一场场,一家家。这些生离死别的一幅幅画面深深地刺痛着文亮来幼小的心灵。回想着过去的这一个个悲痛记忆,当晚,文亮来心里翻江倒海,彻夜难眠。浓郁的家乡情结油然而生。“在外是创业,在家也是创业。不如回家去闯闯,闯出一条农业发展之路,让家乡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富起来,带动当地一些人就业,减少这些父母外出就业机会,让家乡小孩在父母身边健康成长……”
在反复认真研究县招商队递交过来的“井冈山蜜柚产业发展报告”后,文亮来毅然决定关闭自己深圳的纸品“小作坊”。第二年,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他与高市乡政府签订了一份回乡发展“井冈山蜜柚”的投资意向书。文亮来与井冈蜜柚的缘分就这样正式开始。2013年春节后,文亮来辞别深圳小作坊,毅然回到家乡,开始在家乡的几千亩黄土荒山上种植井冈蜜柚,勇敢地攀登家乡农业创业高峰。
二、“年入十万不如脱贫十户”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之最富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细胞之在身。”20世纪初,陈独秀曾这样寄语时代青年。
年轻人说干就干,经过近一个月紧张筹划,2013年4月,吉安庆丰农业有限公司“庆柚园”终于在高市乡滨江村扎根落户。此时,当年的植树节已过去一个多月。文亮来抢抓天时,甩开膀子大胆承包邻村八团村的1500多亩黄土丘地作为首选建园基地。凭着当地乡政府给他提供的井冈蜜柚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方案,才二十几岁的他,脱下学生装,换上劳动服,每天都亲自来到丘丘荒秃的黄土山包上,带领雇请的老乡工人们扬灰规划,整地,挖沟,下肥,调苗,种苗,打药,固枝……每一步种柚事项都按图索骥小心翼翼。刚出校园的年轻人,在家从未干过这样粗活重活。一天下来,抡锹抡锤挖穴后,文亮来浑身脏兮兮,腰酸背痛。但经过一宿的休息后,第二天这年轻的小伙子又生龙活虎不知疲倦地带领民工们在山岗继续忙活。半个月下来,几万株井冈蜜柚小幼苗终于在1000多亩小山包上整齐地依序栽植下来了。棵棵小幼苗,从黄土岗的小土穴里高昂地伸出它们稚嫩的小头颅,在春风吹拂中,在春雨滋润中,高兴地舞动着它们那可爱的身姿,饱吸春天里阳光雨露,带着明天的希望茁壮成长。
青春逐梦好还乡,奋楫扬帆新征程。
种植和管理技术不够怎么办?学!从此,年轻的文亮来似乎又要重进学堂,开始购买大量果树栽培书籍查看资料。在新生事物面前,自己既做学生又做老师。自学,不耻下问。走出去向专家能人请教。省内赴赣州信丰、吉水、永丰等地实地学习,并高薪聘请专家来基地进行技术实验地指导;省外,文亮来多次抽空前往福建、广东等地向那里的种植大户取经,虚心请教。外地学习考察取经回来后,又在当年的10月,参加了江西省农业厅举办的“全省万名农村党员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暨吉安市井冈蜜柚专题培训精品班”,日夜挑灯苦战、苦学。
回到基地后,一碰到技术难题,及时联系南昌、赣州等地专家,通过电话、QQ等渠道拜师咨询学艺。为了让基地蜜柚苗自小吃够基肥,长势更好点,成活率更高点,他每隔三五天就骑着自己的小三轮车,到邻村的居民家里,串户上门收购鸡粪。收购回来臭烘烘的一车车鸡粪,经过10天左右的成堆集中发酵后,又小心翼翼地一小勺一小勺投喂到井冈蜜柚幼苗的根部土里。当有朋友问:“文亮来,这样的鸡粪臭味闻到后,你不觉得恶心吗?”20多岁的文亮来嘴角上扬,一脸自豪地说:“当你们今后吃到我甘甜如蜜的井冈山蜜柚时,你就会觉得,今天我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值得。”
2013年冬季悄然而至。天有不测风云。小寒节气过后,江南大地的气温连续多日降至冰点以下,多次创当地气象最冷历史纪录。由于果树防冻技术经验不足,基地上的蜜柚苗近一半经不起风霜的侵袭被冻坏。那年底,包括人工费、化肥、种苗费各种损失已达150余万元之多。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两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革命烈士先驱李大钊也曾这样寄语时代青年创业。
“损失太惨了,都不知道怎么形容当年我的痛苦心情。”面对采访,他如实地谈了当时的感受。也说,通过这一年的天冻灾害对他的打击,他才开始懂得经营农业过程中经验和技术的重要性。第二年一开春,文亮来就带领民工们在基地上开始逐穴对冻坏的苗木进行补植。补植后,逐苗搭遮阳网,撑三脚架,把幼小的苗木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天冷气温低时,还在四周的山坡上燃起篝火等一系列防冻措施。事实努力证明,文亮来的这一系列决定是正确的。2014年冬天尽管气温仍低,但基地上没有一棵柚树苗木被冻坏。基地前景开始一片光明。
“做农业要看到回报,就要坚持。你接着干,问题来了,我们一起来帮你想办法解决。”县农业农村果业局挂点干部刘立明的倾心帮扶,让年轻的文亮来更坚定了信心。
那年起,县乡的挂点科技特派专人对他进行对接服务。大到争取配套资金和项目,小到基地用工用地、矛盾纠纷调解、果树品种建议、基地未来发展方向、整体规划等,县乡部门都给予其全程帮扶跟踪服务,为年轻的文亮来农业艰苦创业进行全程保驾护航。
2015年,文亮来的“庆柚园”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又向邻村八团村扩展了3800多亩荒山,并把邻村滨江村的1400余亩荒山也租赁过来,两块地合二为一,使整个“庆柚园”基地面积区扩展到6200余亩,成了当年市县内年轻人农业创业最大的果业基地。为当地有志青年返乡创业成功地树了标杆,也为该年全市的年轻人家乡创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形象。
文亮来的工余生活,与家乡其他“90后”青年有所不同。他从不打牌,不玩游戏,不玩电脑,专玩“井冈蜜柚”,“井冈蜜柚”似乎成了他的生活“小情人”。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山上施工的小窝棚里,以基地为家,与井冈蜜柚为伍,甚至曾经几个月没有下过山。他谈论的话题也与同龄人有点不一样,要么是蜜柚种植技术,要么是生态农业。2015年,文亮来刚好24周岁,也许是忙于家乡“庆柚园”创业的缘故,已到适婚年龄的文亮来仍未找女朋友。旁边人问他为何,“现在事业才刚刚起步,等稳定后再说吧。基地创业时间紧,自己找女朋友有啥紧。创业不成,谈啥女朋友,谈啥成家立业……”并说:“自己为了这些眼前茁壮成长的棵棵井冈柚苗,心态虽有些另类,但既然选择了它们,就不应后悔。路需自己继续走下去。”
2015年7月,全县又遭遇干旱。连续4个月没下一点雨。村庄人畜饮水都很困难。基地多个山头下的小池塘里水干涸了。塘底都干得开裂,旱缝有2厘米多宽。看到长势喜人的幼树一天天缺水枯黄,一棵棵幼小果苗像一个个稚童张开嘴巴在叫口渴,文亮来心如刀绞,日夜坐卧不安。3个月吃住在山上,带领员工挑水抗旱。一勺勺浇苗,抗旱护苗。其中的艰辛付出,用他自己话说“是自出生以来前所未有,脱胎换骨”。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文亮来抗旱保苗成功。2016年初,为保证品质,他砍掉1万余棵品种不优的柚树,重新嫁接金沙柚,损失近百万元。有人戏说他放着在深圳大城市创业不干,回乡干农业这些赔本低效农业项目,是不是太傻了。可他仍坚定地说:“长痛不如短痛。坚信家门口也可创业。做现代农业必须紧跟市场,柚子产品要以品质取胜才是……”
又一阵大道理回敬着身边的好事者。
2017年“庆柚园”的柚树开始陆续挂果。喜讯传来,所种植的蜜柚产品送检后,全部通过国家有机食品机构论证。2018年依托网络、电商、大型商家和大型水果批发市场建立多种销售模式,2020年果园开始实现全面丰收。光2019年与2020年两年里,“庆柚园”里的柚子产值就达1100多万元。
基地内主打的金兰柚和金沙柚先后参加第十二届江西鄱阳湖绿色农产品(上海)展览会,并荣获余奖。2021年基地生产的井冈蜜柚首次出口海外新加坡,并创下1.9万美元外汇。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依托自己产业优势,以“庆柚园”为龙头,怎样带领村里乡亲脱贫致富,改变家乡穷貌,文亮来从回乡那天创业办果园时刻起,心里从始至今都没有忘记这个神圣而又坚定的初衷。
2006年9月,文亮来在深圳读大学期间就光荣地入了党,成为一名合格的年轻的大学生党员。头雁效应,在年轻党员文亮来的示范带动下发挥得淋漓尽致。周边村庄村前屋后,村民们利用空地、闲地、菜园,全都种上蜜柚。户户有个漂亮的小柚园。文亮来免费为村民提供果苗和技术服务。村民柚園挂果后,按市场价统一回收。2016年,又与邻村的八团村结对帮扶,成立庆盛蜜柚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每年吸纳村里贫困户和周边村民到“庆柚园”务工,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每年在园里务工达1.2万余人次,发放劳务工资260余万元,带动了62户贫困户产业脱贫。基地还常年聘请了一名退伍军人的贫困户就业。培养农业种植能手40余名,贫困户在基地内入股分红每年达600多万元。“庆柚园”和周边的村民个个小柚园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覆盖全乡,品种有水蜜桃、翠冠梨、高产油菜、西瓜、葡萄、火龙果等四季瓜果飘香的农业综合销售示范网络。正是绿了山头,甜了乡亲心头。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上去定能到达。这是年轻文亮来矢志办果园一以贯之的工作座右铭。
在改良果园种植技术的同时,文亮来也根据基地现代化技术的要求,2018年投资 65万元在基地内新建了一座占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冷库用于密柚保鲜储存仓库,为基地蜜柚后续错峰销售保证销售价格打下坚实基础。果园里还搭建了一条3800米长的自动化果子采摘运输设备,用于肥料、蜜柚运输,节省人力。在原有自动分拣设备基础上,2022年再投资300余万元购买了智能测检分拣设备。设备可根据蜜柚果型大小,自动分拣蜜柚包装,测量蜜柚精度精准标识,识别坏果,确保蜜柚优秀品质,受到国内外顾客一致好评。
三、此刻乡愁情最浓
“什么是乡愁?有人把乡愁比作慈母手中的那根丝线,缝缝补补的岁月尽管斑驳陆离却还是那么诱人。有人把乡愁比作老家屋顶那缕缕炊烟,父母吆儿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声声的呼唤还是那么温暖。有人把乡愁比作故乡门前的那条潺潺小河,夏日里傻小子们活蹦乱跳地在河中尽情撒欢童年。有人把乡愁比作村前村后树冠上那一个个小鸟窝,岁岁年年童年的梦里总能孵化出春天百鸟队的美妙啼鸣……”
萦绕在年轻文亮来心底那股浓浓的乡愁,则是那个蕴含着村民纯朴品质、团结一致、亲如一家,几百年来从不曾间断,县内外久负盛名的“干塘分鱼”珍贵之习俗。
据采访文亮来那天细致介绍:他的家乡叫塘内村,公元1528年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时建村,至今已近500年繁衍25代人。建村时,村庄旁边有一座面积达168亩的渚湖塘。村民每年以此水面低浅湖塘养鱼种水稻为生。村民和睦相处。居住在村里的村民都是文天祥的后裔,文姓血裔一脉相承。那种文天祥的正气向上之风一直沿袭至今。因村坐落在塘的旁边,所以取名叫“塘头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村名才改叫“塘内村”。围绕着村庄及这座鱼塘有两个精美充满乡愁文化魅力的诱人小故事。这两个神话般的小故事自小就把年幼的文亮来紧紧迷恋住。无论走到哪,无论干活干到何等累,只要一想到这两个小故事,文亮来就精神焕发,信心百倍地为了乡亲们未来的日子动起心来。他要让村民们的子子孙孙永记这两个美丽乡愁,留住这两个美丽乡愁,让这两个美丽文化乡愁之根,牢牢地永驻在他们心间。
相传,古时塘内村有一年遭旱灾,久晴无雨。村里渴死了许多人畜。由于长江以南文氏后裔一脉相承,都信奉二郎神,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贴上了二郎神辟邪庆吉祥的年画。干旱期间,有一天,二郎神化作一个普通老百姓到塘内村一户人家讨水喝,想考验一下此村的真实民风。二郎神所到的这户人家里老人,见一外地生人進门讨水喝,慈悲为怀、乐善好施、先人后己、乐于助人的文姓家风欣然体观。老人家把家里仅剩的一瓢水高兴地递给了这位“普通百姓”。二郎神对此村这位老人的义举极为感动。当即从包裹掏出7个陶瓷饭碗盖。7个碗盖一字排开,并排盖在村边的一块空地上。嘱咐老人,任意打开其中一个碗盖,碗盖底的地里都会有水冒出来。如第一个碗没水了,就打开第二个,以此类推。二郎神化身说完就走开了。老人家立即召集邻居村民好奇地依序打开第一个碗,第二个碗,第三个碗,直到第六个碗,每个碗盖底的地里确实都有许多泉水从干涸已久快开裂的地面上冒出,并且流出的水量不多久就把附近的这块旱地淹没,并汇成了面积达100多亩大湖了。
当时就有老人提出,干脆把第七个碗也打开。但有几个聪明机警老人提出反对意见。“现在干旱天,这100多亩湖面水已足够供我们用来抗旱,保证村里的人畜及庄稼供水了。我们文姓人做人做事不能这样贪得无厌,要懂得知足常乐,感恩戴德,保持艰苦奋斗好家风、好世风。”但是他们或许不知道,村民如继续打开这第七个碗盖,塘内村就会变成一片汪洋大海。一场天旱将瞬间演变成一场水灾。其实化作普通百姓的二郎神并未走远,只是躲在远处一僻静地静悄悄地看着这里村民的所做的一切。当二郎神欣喜地看到,这第七个碗盖最终未被村民贪婪揭开,他会意地笑了,点着头,高兴地离开此地。后来的塘内村村民依湖择居以湖养鱼取名渚湖塘,村民开始在此地繁衍生息至今210多户人家。
村民为延续文氏这种友好正气知足常乐之不贪不婪文明村风,湖塘还相衍传承了另一个冬季村民统一干塘捕鱼分鱼的百年好习俗。这个干湖分鱼习俗,从建村以来几百年来从未间断过。每年冬至过后,由族长选一个晴好暖和的日子。在离过年一个月左右,全村村民统一组织起来,先把湖塘水放干,家家户户齐上阵。待水放干后,年老的在岸上指挥,年轻力壮的下湖捞鱼捉鱼。岸上的妇女们则按村里户数把鱼分好。分鱼时不用秤称,全凭肉眼和顺手扔投大致分匀,最后由族长喊村民抓阄领取。每户村民从不计较斤量多少,高高兴兴地把活蹦乱跳的鱼领回家。鱼,谐音“余”。村民年关时“年年有鱼”,寓意来年的生活“年年有余”。分鱼后的村庄里,每当夜幕降临,宁静祥和的村庄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灶房间飘出阵阵鱼香。
村民几百年精心爱护延续下来的充满浓浓乡愁这两个小故事,温暖了文亮来的心,更打动了文亮来的心。这两股优美的乡愁文化,已汇聚成一种磅礴向上的巨大向心力,引领着这个村的广大村民阔步向前。如今在文亮来的提议下,继续发扬光大。每年春天,文亮来都会带头资助一些鱼苗钱。村民也会或多或少出点鱼苗钱,村集体再出资一点,由村集体统一购买鱼苗。湖塘不统一对外承包。平时指派一些点工,在鱼塘里投放自然的青草饲料,让这些鱼苗在湖塘里天然生长,良性放养。年关时村集体统一捕鱼。以鱼塘这道美妙的“乡愁载体”,形成一套“年初集体放鱼、年中集体护鱼、年关下塘捞鱼、抓阄岸上分鱼、村民年夕吃鱼”精美乡愁情感链。这个风俗传承,远近有名。乐了百姓,也留住了乡愁。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思团圆,此时情最浓。
2013年,文亮来大学毕业回乡创业大都吃住在爷爷奶奶家。每当中秋过节时,望着村里的这些留守儿童和老人孤单单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4年中秋节即将来临,偌大的村里没有一点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村里小孩老人们整天精神萎靡烂不振,没有丁点笑容。每个人的脸上似乎都写满了忧愁和对远方打工亲人不能回来团圆的眷眷思念之情。那一年中秋节,年轻心细的文亮来心生一计,晚上把村里所有的留守老人和小孩组织在一起,共同在村祖祠的空地上搭油塔,免费提供自己“庆柚园”的蜜柚让他们吃。村民们放火灯,不亦乐乎。这年中秋节快乐活动照片被村民抓拍,传到在外地工作的每个村民手中,大家都为文亮来这个义举所感动。那年中秋节里,年轻的文亮来,以“父亲”“儿子”的种种身份帮村里这群留守老人、儿童度过了一个难忘而又愉快的夜晚。小孩们乐了,老人们乐了,在外的村民也乐了。
有了这年中秋晚会举办的经验后,2015年,文亮来紧紧抓住村民中秋思乡乡愁的浓浓情怀,自己出资购买一套高频率高分贝音响,采购了些广场舞服装让村里留守妇女在农闲时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捐款建立一座高达近10米的中秋砖油塔。购买龙灯,组织在家男村民节日赶排,龙灯表演。搭建专业中秋晚会舞台,邀请县文工采茶剧团来村内激情演出。贴出演出广告,邀请周边村民前来助兴友情观看。文亮来继续免费赞助柚子供观看晚会的村民品尝。2015年中秋节那天,在外务工人,在外的学生,在文亮来激情乡愁感召下,纷纷从外地回到村内,一个不差。当天下午6点晚会开始,油塔点火,龙灯开舞,烟花鸣放,夜空璀璨。7点村民统一摆水果糕点进行民俗祭月活动。7点半舞台文艺节目表演。8点村民齐放孔明灯。村民这年的村级中秋联欢晚会更是惊动周边乡镇,现场观众达5000余人。晚会直到晚上10点才宣布结束,村民们意犹未尽不舍离去。此后,村里的中秋联欢晚会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该村享誉县内外又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名片。
致富不忘众乡亲,照亮桑梓感恩行。
2023年5月,致富后的文亮来带头捐款,请旅游公司开着一輛旅游大巴专车把村内51名55岁以上自己能出行的留守老人带到广西桂林进行了四日游,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美丽风景。在此之前,村里有一半老人未出过永新县大门。游完回来后,大家都对着村里的这个年轻小伙子竖起大拇指,点头称赞。除此之外,年轻的文亮来还乐善好施,10年里陆续捐助村民路灯15万元,捐款家乡新农村建设5万元,捐款乡慈善基金5万元,捐款5万元改善村民饮水井,捐款修环村公路等,热心公益,用一个个灿烂的实际行动,回报乡亲,助力全村乡村振兴。
四、十年坚守再出发
一座千亩的“庆柚园”,鲜活地记录着文亮来10年的创业史。
一股10年对乡村几百年来那种乡愁文化崇高情怀,生动地诠释了这位年轻小伙子致富不忘众乡亲的高尚优美情操。
那个青翠的千亩“庆柚园”,好似一座闪耀在乡间的精神丰碑,它是文亮来10年时光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文亮来灿烂人生青春最生动有力的创业坐标,激励着家乡那些年轻人在创业的路上继续奋勇前行。
十年磨一剑,铁棒已成针。
那天上午采访,我在文亮来的果园里一路看,一路听。文亮来热情洋溢的创业故事及乡愁文化陈述,已把我深深打动。眼前的这位年轻小伙子既是一位创业能人,又是一位乡愁故事高手,乡村里的精美乡愁故事,正像他村里那个渚湖塘泉水一样,不停地汩汩地从地底下冒出,从他口中栩栩如生地向我娓娓道来,荡漾在7月秀美的乡间。
据文亮来介绍,今秋10月,他还准备大干一场。将在几千亩的果园里策划一场全市规模最大的集蜜柚采摘、民宿推荐、观光游览、垂钓休闲、户外拓展、吃喝玩采乐住为一体,既有观光欣赏,又有乡愁文化品鉴的旅游推介活动。为赶工期,那天上午各个山头的民宿房建设工地上,工人们正顶着烈日不畏酷暑在加班加点地干。柚子树上小孩子头般大的金柚蜜果,在夏日的阳光照耀下闪发出绿色琼玉宝石般的光芒。
庆柚园,今年将又是一个丰收年。
将近上午11点。笔者的手机微信上刚从中国诗歌网上传来了前几天有感而作的《卜算子·仲夏漫步庆柚园》诗词小作:
“山岗观柚园,绿树千坡见。翠果芳茵夏景秀,惊起低飞燕。
远客惬意游,民宿随峰建。蛙鼓金蝉天籁鸣,阆苑心留恋。”
我将此信息顺手递给身旁的文亮来看,他爽朗地一笑,又把我引进了他二层楼的简单砖混结构基地办公室。走进他基地现场办公房内一看,四面墙壁上挂满了基地各种企业文化宣传及10年来获得的大大小小多个荣誉奖牌。块块闪光奖牌荣誉辉煌,块块创业奖牌精神可嘉。这一块块奖牌不知凝聚了眼前这位小伙子多少汗水和心血。
“奋斗者自己正青春,敢拼才能出众。我们年轻人要时刻与时代同行,擦亮自己青春的底色,将青春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用奋斗脚印创造精彩人生动人故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才对。我们新时期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有这种时不待我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迫切感,要敢于创业……”
进门一落座,文亮来就向我道来他的创业感言。
近10年的矢志磨炼和坚守,让他的“庆柚园”基地已渐渐地走上了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发展道路。从办公室文亮来的创业荣誉墙上得知,2021年,他的这家企业就已成为了江西省农业产业省级龙头企业、江西省农业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并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文亮来本人也先后收获江西吉安市劳动模范,吉安市第四届、第五届最年轻的人大代表,吉安市五四青年奖章。产品先后荣获江西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南昌)展销会金奖。2022年12月,经严格的专家评审,他的“吉安庆丰农业有限公司(庆柚园)”又被评为该年度“国家级生态农场”……
荣誉纷至沓来,脚步笃行不怠。新起点,新征程,唯有踔厉奋发,才能建功新时代。
稍坐片刻,当我问他近10年来创业人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他很骄傲很兴奋地向我说道:“通过‘庆柚园’这项产业,能看到带动和辐射周边村民每年增加了几千元的人均收入。出门就能看到家乡村民们脸上幸福的笑脸和满山满村丰收的柚子果树。一幅生态秀美,丰收在望,村庄宜居宜游,一扫过去贫穷落后面貌的崭新画卷正在村民面前徐徐展开。村民乐了,村民富了,产业兴了,农村美了,乡村正在全面走向振兴之路,我内心也知足了……”
谈兴正浓的文亮来,创业故事滔滔不绝,创业规划豪情满怀。笔者陶醉地放下手中的采访钢笔,合上笔记本,呷了一口温暖茶水,起身推开旁边硕大的深蓝色玻璃拉窗,眼前山坡上尽是柚子树。那一幅幅田园山水画一下子扑入眼帘,美不胜收。柚果飘香,绿树成荫。“盛夏七月似流火,青山遍野挂柚果。返乡创业荒山住,白云飘飘映夏荷……”
这哪是一座“庆柚园”,我仿佛正置身于一个绿色的人间仙境,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