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丽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199)
广西省立桂林女子中学(以下简称桂林女中,又称桂林女师),是民国时期广西省城桂林中等教育唯一的女校,对近代桂林女子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相关研究却很少,论文研究仅有新桂系和抗战时期广西妇女发展和师范教育等文章中有简略提及,还有李梅芬、陈小凤老师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即1950年接收桂林女师的桂林师范学校)馆藏民国图书印章与馆藏地理教学挂图研究中简述了现存桂林女师图书情况。
笔者根据桂林市档案馆和桂林市临桂区档案馆保存的少量桂林女师档案、走访校友得到的口述档案,以及广西和桂林教育文献,在新桂系统治的政局环境和当局教育政策导向的背景下,以桂林女中为个案,梳理学生数量和师资力量,考察这所学校的发展概况,从侧面印证新桂系时期广西女子中等教育发展史实。
广西省立桂林女子中学校名几度变更,前身为成立于1921年的桂林道立女子师范讲习所,由道尹雷殷开办,9月因道制废除,经马君武省长令饬为桂林堂20县合立师范讲习所,1926年改称广西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改称广西省立第二女子中学[1]428,1934年更名为广西省立桂林女子中学[2]114,1945年更名为广西省立桂林女子师范学校,1950年并入桂林师范学校[2]97。
随着广西近代女子中等教育的演变,按照教育当局的规定,学校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办学体制变革。学校开办之初即为培养小学教师的普通师范,1926年开始兼办普通师范和初中[3]1-2,1929年开始改办初中,1932年开始改办职业教育,随后办有简易师范[2]114,1934—1944年改为只办中学[4]176,其中从1941年开始增设高中[5]164,1945—1949年恢复师范办学,兼办初中[6]279。
随着学校办学体制的变革,招收的科别也出现相应调整,在办普通师范时期招收前期师范[3]1-2,在兼办师范与初中时期招收前期师范和初中[3]28,在办职业教育时期招收幼师和家政科,随后招收简师[2]114,在单办中学时期招收初中和高中,在恢复师范时期招收师范和简师,兼招初中[6]279。
学校校址于1926年4月迁至靖江王城,1928年又迁至环湖北路[6]279。1939年奉令迁往义宁(今临桂五通),因1940年义宁校舍遭敌机轰炸,于9月迁回桂林原校址[5]164。
1912—1924年旧桂系时期,在绿林出身的旧军阀陆荣廷的统治下,新旧教育制度交替的革新给广西教育带来了一些进展,但由于政局不稳,统治者对教育重视不足等原因,学校教育发展十分缓慢。1925年,受过近代教育的军官李宗仁、黄绍竑率军歼灭旧桂系军队,广西进入新桂系统治时期,代表新兴力量的新桂系军事集团为巩固自身的统治,注重发展教育。新桂系统治时期,广西教育发展从纵向划分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1.1925—1930年对外扩张时期,新桂系执政后锐意革新,恢复和整顿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得到了发展,但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使刚发展起来的教育事业遭到破坏;2.1931—1936年和平建设时期,经历中原大战失败,新桂系退守广西,提出“三自政策”,颁布《广西建设纲领》,提出“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推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大建设”,出于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需要,全省各类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3.1937—1945年全面抗战时期,当局出于抗战救国需要,抓住教育机构内迁和大批文人到广西避难的有利条件,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教育,使广西近代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4.1945—1949年抗战胜利至解放前夕,新桂系融入中央政权,追随蒋介石发动内战,广西教育由战后逐渐恢复走向衰退。
广西长期处于半独立的状态,新桂系军事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独树一帜,当局制定了极具特色的地方教育法规政策,指导女子中等教育的发展。
20年代后期,新桂系当局开始调整中等教育学校布局,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和教育内容。1928年,广西省政府颁布《广西省立中学校组织大纲》《广西省立师范学校组织大纲》等法规,对全省中等教育进行整顿。1929年对师范学校做出重大调整,因师范费钱费时,财政不足,“停办各省立师范学校,并入高级中学,设男女兼收之高中师范科。各女子师范,亦并归女子中学办理”[4]196。设于梧州、桂林、南宁、柳州的省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女子师范学校相应改为省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女子中学,停办三年制前期师范。
30年代初新桂系推行“四大建设”,按照教育事业有利于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1931年8月,省政府颁布《广西省今后施政纲领》12条,其中第八条规定,不单设普通女子中学,现有各女子中学,一律改为女子职业学校[1]464。据此,教育厅于1932年拟定《广西省立女子中学改办职业学校大纲》提交省政府决议颁布,规定广西各省立女子中学校自1932年上学期起,一律停招普通科学生改招职业科学生[1]468-469。4所省立女中相继开办了职业科,但将省立女中改办职业学校的计划未实行[7]370。1934年7月,省政府委员会通过《广西全省中等学校改造方案》,对全省中等教育进行全面改组和改造,将初中分布区域进行调整,同时改订省校名称以当地地名为校名,省立女中名称也一律改以地名为校名,均只办初中部[4]173-176。
根据全面抗战爆发后的特殊形势,广西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教育发展,针对来学青年不断增多,增添班数,扩大招生,因投考高中女生增多,除在各省立高中兼收女生外,从1941年开始,3所省立女中增办高中。针对空袭对学校教学的干扰,省政府公布《广西省战时中等教育实施办法》,规定原有学校如所在地遭敌机空袭应加强消极防空设备以策安全,必要时得迁移至附近乡间继续施教,务养成随地教学、即知即行之风[4]169-170。针对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省政府通过修正中等学校职教员任免规程、公布《广西省教员服务奖励规则》、改订中等学校职教员给与办法等措施,提高教师待遇,延揽人才。全面抗战时期,广西中等教育在学校和学生数量上达到发展的顶峰。
抗战胜利后,各省立女中奉令恢复师范办学,但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广西军政当局把大量经费用于内战,教育事业深受影响,女子中等教育呈现衰退现象。
在校学生人数是一所学校办学规模最直观的体现,也反映出地方经济状况和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桂林女中的办学规模在新桂系统治下按照对外扩张时期、和平建设时期、全面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至解放前夕四个时期划分,分别呈现不同的特点。
1.新桂系对外扩张时期
1929年建校三周年出版的《广西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概况》中记载,1921—1925年(旧桂系时期)在校学生最初有70人,之后直线下降,在40人甚至更少徘徊,至1925年仅办有2个前期师范班[3]1-2。结合当时广西延迟推行教育部新学制,“民国十一年(1922年)教育部呈请公布教育系统改革方案,改革学制之标准有七……维时,桂省适值发生政变,无暇顾及此种标准之实施。直至十三年(1924年),省长公署始召集施行新学制会议”[1]276-277,可见,旧桂系忙于政权争夺,无暇顾及教育。1925—1929年(新桂系统治下的二女师时期)共办有5个班(包括前期师范班和初中班),学生人数229人[3]1-2,学校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在时任教育厅长李任仁《二十年度广西省智学视察报告书》序文得到很好的概括:“溯自民十五以还,本省教育始略上轨道,至十七年则稍植其基,民十七以后,不幸战祸频仍,一切建设莫不惨遭破坏,教育亦难逃例外”[1]285。1929年夏,因省库支绌,各女子师范并归中学办理[4]196,二女师由此改办初中。
2.新桂系和平建设时期
新桂系中原大战失败后退回广西,决心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整顿省务,1931年开始推行三自三寓政策,出于培养地方建设人才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教育的发展,当时的广西曾有模范省之称。可见新桂系出于地方建设的需要,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带来桂林女中教育的蓬勃发展。1932年省政府颁布《广西省立女子中学改为职业学校办法大纲》,规定各校停招普通科学生,改招职业科学生,学校奉令招收幼稚师范科[2]496。1933年上学期在校学生234人,在校班级6个(初中6—8班,幼师1—2班,家政班)[8]112。1934年秋设二年制简易师范科[2]114。笔者根据《桂女中期刊》同学录统计,1936年末在校学生233人,在校班级6个(简师班和初中9—13班)[9],对比新桂系对外扩张时期,办学规模倍增,学校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3.全面抗战时期
随着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大批文人学者云集桂林,桂林成为大后方盛极一时的文化中心,在教育救国的浪潮推动下,桂林女中在困境中坚持扩大办学规模,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3所省立女中1936年度上期700人,下期754人,1937年度上期增至881人,下期1063人,1938年度上期增加到1164人[4]176,可以推知,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作为3所省立女中之一的桂林女中,在校学生人数呈直线快速增长。据档案记载,1940年度下学期桂林女中开设高中班,在校学生462人,在校班级8个(高中1班,初中19、20合班—27班)[10]91-92。至桂林沦陷前填报的1943年度下学期学生调查表显示,在校学生413人,在校班级10个(高中2—5班,初中28—33班)[10]29-30,纵向对比可见,桂林女中班级数量不断增加,逐步发展为具备初高中学段各年级的完全中学,在校人数虽因战时人口流动出现波动,但总体保持在400人左右,比1936年的在校生数量高出近一倍。横向对比,“1940年11月,广西省立女子中学共有学校3所......共有中学生993人”[11],可见桂林女中同期在校人数几乎接近梧州和南宁女中人数之和,可以说桂林女中的办学规模在广西3所女中算得上首屈一指。笔者根据史料统计,1937—1944年的7年间,桂林女中招收了初中14—33班,高中1—5班,共计25个班,这个数量甚至超出此前建校15年来所招收班级数量总和,可以说这段时期创造了桂林女中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
4.抗战胜利至解放前夕
根据《桂林市教育志》记载,1945年桂林女中教育随各项事业复员,恢复师范,停办高中,开设有初中班及师范班。从纵向对比,学校1946年开设师范1个班,有学生42人;初中班学生有227人。1947年开设师一、师二、简师各1个班,学生149人;初中6个班,学生288人[2]97,可见桂林女师办学规模得到恢复并持续发展,1947年办学规模已接近抗战时期的在校总人数。从横向对比,就师范班规模而言,学校1945年度第二学期有师范班学生42人,而同期的梧州女师师范班学生为23人、南宁女师为26人。[1]508-509相比之下,可见桂林女师战后恢复在广西3所省立女师中发展最快。从广西女子师范教育总体发展情况看,“广西女子师范生逐年增加,1945年有972人,占总数的7.5%;1946年有1658人,占学生总数的10.8%”[12]。结合1946年教育厅长黄朴心在广西训练团的讲话《现阶段广西的教育方针》:唯有根据“广西省复兴建设办法要领”以厘订本省当前的教育方针,始能符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及建设需要[1]291。可见,回归师范教育体系的桂林女师,在依据广西复兴建设要求制定的教育方针下,得到恢复与发展。但由于新桂系追随蒋介石发动内战,教育经费奇缺,桂林女师教育随着广西中等师范教育萎缩而衰落。1948年,内战正酣,国民党政府大量压缩教育经费,师范教育困难重重,桂林省立女师招新生1班,并将名额减为每班40名[13]。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各校经费难以为继,省立师范和简易师范上半年就有6校停止招生,其余10校下半年停止招生[7]495。笔者根据所收集的档案及校友通讯录统计,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桂林女中招收了初中34—42班,师范1—5班,简师1班,共计15个班[14]。可见,这一时期桂林女中办学在曲折中发展,由战后逐渐恢复又走向衰落。
整体上说,桂林女中办学规模在新桂系前期发展缓慢,自新桂系致力地方建设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到全面抗战爆发进入全盛,抗战胜利至解放前夕由恢复走向衰落。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敌机轰炸不断的险恶环境和艰苦条件下,学校学生求学与教师治学精神昂扬。笔者曾走访年近百岁的校友伍自立(也是笔者所在的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退休教师),据她回忆,每次躲避空袭过后,师生们即回到学校继续上课,沿途的轰炸惨相至今都令其胆寒心惊,即使校舍被炸毁辗转办学,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从未止步,学校的办学从未停歇,并且在救国教育中持续高涨。充分展现出“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的岩洞教育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不亡的希望所在。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中坚力量,师资的质量直接决定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从教师数量和质量来看,桂林女中师资在新桂系统治期间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发展。
1.新桂系对外扩张时期
1926—1929年,二女中的教职员从9人增长至26人[3]1-2,与这一时期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长呈正比关系,可见学校教育得到初步的发展。
2.新桂系和平建设时期
根据广西省政府教育视察团的视察:“1933年上学期,省立桂林女子中学有教职员30人,其中大学毕业4人、专门学校毕业12人、肄业6人、中等学校毕业8人”[8]112。可见此时桂林女中教师以专门学校毕业为主,大学毕业的凤毛麟角,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纵向对比,笔者根据《桂女中期刊》教职员一览表统计,1936年有教职员30人,其中大学毕业8人、肄业1人、优级师范毕业4人,专门学校毕业7人、肄业1人、中等学校毕业8人、学历不详1人[9]。可见大学毕业在教师中所占比例有大幅提高,新桂系出于地方建设需要而大力发展教育的政策,促进桂林女中师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
3.全面抗战时期
根据档案记载,1943年上学期,桂林女中有教职员45人,其中大学毕业32人、肄业2人、专门学校毕业4人、中等学校毕业7人[15]。纵向对比可见,一方面是教师数量有较大增长,这与当时学生与班级数量增长相适应。一方面是师资质量有质的飞跃,除去童军教练、会计、护士、组员等,从校长、班导师到专任教师,几乎都是外省沦陷区的著名大学毕业,其中很多具有师范教育类专业背景,也不乏国外知名大学毕业,比如担任导师兼英语教师的徐养真为美国晓伦大学数学系毕业,担任教务主任的郭启卜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人事任免档案中有操震球、陈迩冬,在个人回忆文章中发现有杨晦、沈鼎三、帅础坚等一批文教界名家曾在桂林女中任教,抗战文化的空前繁荣,造就了桂林女中相当强盛的师资队伍,可谓群星璀璨。
4.抗战胜利至解放前夕
据1947年《教职员一览表》档案记载,桂林女师有教职员35人,其中教师24人,职员11人,无教职员学历情况记载[16],笔者参照桂林市临桂区档案馆这一时期的人事任免档案,发现时任校长罗志英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教师也大多具有大学学历,由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造成广西经济十分困难,桂林女师奉令裁撤了部分教师[17],可见,在抗战结束后即使是因抗战聚集的大批文人撤离,桂林女师的师资仍保持有良好的学历结构,但由于内战造成的教育萎缩,桂林女师的师资力量在解放前夕有所减弱。
整体上看,桂林女中师资力量从新桂系致力地方建设开始不断增强,到全面抗战爆发达到顶峰,抗战胜利至解放前夕趋于减弱。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抗战时期,名家和名师给桂林女中教育带来新的气息和面貌,给学生灌输救亡与求学的精神和信念,坚信“教育不灭,国家不亡”,充分展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坚守与家国情怀。
纵观新桂系时期桂林女中的发展历程,由单设女子师范,到兼办师范与初中,到改办初中,设置职业科,再回到办中学并由初中扩展到高中,复又恢复师范兼办初中。在统治者出于自身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和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学校办学规模逐步走向顶点,在抗战胜利后至当局追随蒋介石发动内战,学校教育由恢复又走向衰落。桂林女中发展历史的文献,从侧面印证了新桂系时期桂林女子中等教育的发展史实,对于研究女子普通师范、学前、家政和中学教育办学思想,以及构建完整的广西女子中等教育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