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伟大建党精神绝非基于现实政治需要而刻意拔高的意识形态回溯和符号化建构,而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奠基发展壮大的一种历史自觉和实践理性。作为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建党精神的出场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历史真相确证过程,其本身就贯穿着科学证成的“政党起源—政党功能—政党意志—政党认同”的政党逻辑。尽管孕育于中国大地、镶嵌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伟大建党精神却蕴含着共时性的世界价值,为世界其他政党提供了长期执政的镜鉴启迪。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郑重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之后,学界自觉掀起了持续的研究热潮。其中,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研究成为一个理论靶点,目前学界主要探究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发逻辑、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实践)逻辑、文化逻辑等,涌现出不少有分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然而,全面梳理和分析这些现有成果不难发现,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特别是聚焦于政党逻辑维度的研究,仍然具有充裕而又长足的研究空间。
不难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之所以堪称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源”就源在其内嵌着映照百年的政党基因和照亮前路的政党禀赋。基于唯物史观这一“唯一科学的历史观”(1)《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1894年春夏),《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2页。来审视,伟大建党精神绝非基于现实政治需要而刻意拔高的意识形态回溯和符号化建构,而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奠基发展壮大的一种历史自觉和实践理性。它的出场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历史真相确证过程,本身就贯穿着科学证成的政党逻辑。尽管生成于中国大地、镶嵌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伟大建党精神却蕴含着共时性的世界价值,为世界其他政党提供了长期执政的东方典范和中国智慧。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视域下,任何政党都非凭空产生而是阶级斗争的产物(2)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16页。,但中国共产党的出场不同于“使资产阶级统治永存的旧政党的跷跷板游戏”(3)《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7月21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1页。式英国议会斗争所产生辉格党和托利党的窠臼图景,而是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奠基创立。
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坚持真理”,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这开宗明义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政党缘起。
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的直接意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缘起于传统的议会斗争。从词源上回溯,“政党”(party)一词始自于拉丁文pars,意为“部分”或“局部”,这意味着政党是由理念或诉求相同的“部分”公民自愿结社而形成的政治群体。世界上最早的政党是肇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辉格党和托利党,它们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进行议会斗争的产物。议会制度起源于13世纪由贵族、僧侣、骑士和市民组成的英国摄政会议。尽管在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也引进了议会思想和议会制度(如清末资政院与咨议局建立、民初南京《临时约法》出台),但中国共产党却非议会政治的派生物。任何议会都是资产阶级的法理化代言工具,就其本质来说“只能是压迫工人阶级的工具”(4)《在尼·哈利〈幽灵〉一文上作的批注》(1909年12月—1910年1月),《列宁全集》第59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8页。。面对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积重难返的巨大痛苦,当时求新求变的中国人选择尝试的君主立宪、戊戌维新、民主宪政等诸种议会类方案,没能治愈旧中国的沉疴旧疾,均以高开低走的惨痛失败而寿终正寝。可见,中国共产党的缘起并非西方传统的议会斗争的结果,而是另有“蹊径”和“真经”。
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的深层意蕴是,中国共产党的出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中国结晶。政党不是先天性存在,而是一个国家历史演进到特定阶段才会出现的政治现象。中国共产党的出场境遇正是新文化运动后无数志士仁人试图为中国寻找“主义”进而找到出路的争鸣时代。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不是随心所欲选择的结果,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5)《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3年1月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2页。。当时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主要是,如何尽快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现实进而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俄国十月革命给艰辛寻路的社会进步青年带来极大震撼,李大钊认为它是“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6)《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年7月1日),《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32页。,陈独秀认为自此“世界大势必有大大的变动”(7)《随感录》(1919年4月20日),《陈独秀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48页。。十月革命之于中国的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革命本身所带来的空前震撼,更在于它给中国送来了作为“精神炮弹”和希望曙光的马列主义,中国人民在“革命”“主义”“运动”的三重洗礼中伟大觉醒,中国共产党就此萌芽奠基、欲跃登台。
同时,仅仅有先进的主义学说和觉醒的人民是不够的,因为若没有产生以马克思主义为信条的无产阶级政党,就缺乏先锋团体式的“主心骨”“定盘星”,依然无法改变旧中国的极其被动局面。列宁曾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明确强调“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领导者”(8)《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1921年1月25日),《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99页。,没有党的举旗定向,各项事业依然毫无起色。毕竟身无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在反对资本家有产者的斗争中,惟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9)《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1871年9月底10月初—大约11月6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228页。。可见,中国共产党的缘起是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列主义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中国辐射和转化的产物。
伟大建党精神中“坚守理想”,就是秉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无产阶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身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它的创立迥异于西方政党,并不是某个团体利益的实现工具,而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中国的映射光大。
第一,党的创立是对近代中国跌入文明谷底的能动政治反映。1840年鸦片战争对于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是文明跌入谷底的一个显性分水岭,举目四望“满地兵燹,疮痍弥目,民生凋敝,亦云极矣”(10)《大哀篇》(1913年4月1日),《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9页。,外国势力“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11)《兴中会章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选集》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整个国家经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广大人民蒙受史无前例的灾难、中华文明承受亘古未有的破袭。面对即将亡国灭种的劫难,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提倡西学的严复和辛亥革命的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12)《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页。,他们以某种“改变社会”的问题意识积极尝试甚至是惊天动地的创举,但这些封建主义的变体、改良主义的口号、资本主义的套路,都无法在中国真正行得通。政党往往是政治结构分化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政治集成现象,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感召下对旧中国跌入文明谷底的政治反映,可谓恰逢其时,逐渐使旧中国的被动局面得以“病理性”扭转。
第二,党的创立不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特殊利益的实现工具。一个政党的性质取决于它所代表的阶级性质。在列宁看来,要了解一个政党的历史作用,不要被它的金字招牌所迷惑,而要“看它的阶级性质和每个国家的历史条件”(13)《在澳大利亚》(1913年6月8日),《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02页。。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危难之际,创立伊始就自觉把为人民改善民生福祉和为民族擘画伟大复兴作为政治使命,自始至终就不是为了满足私利私念的政治“小团体”“小圈子”,而是与人民生死相依命运与共,没有任何自身特殊的政治算计,“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9页。。因此,党的创立在政治出发点上就迥异于西方盛行的工具型政党。
第三,党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中国变成现实的政党条件。坚持什么样的主义,就有什么样的道路,主义的样子就是政党的样子。党的创立不是盲人摸象的结果,而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灯塔照耀中国的科学结晶,毕竟“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0页。。在创党之前的民国初年,就曾产生过诸如民权监督党、平民党、进步党、公民党、中国社会党、中华共和宪政会、同盟会等上百个政治性党会,但无一不是“雷声大雨点小”,均未给陷入灾难泥淖的中国指明发展道路,毕竟“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6)《怎么办?》(1901年秋—1902年2月),《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4页。,才能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冲锋陷阵、攻坚克难。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强大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17)《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1894年春夏),《列宁全集》第1卷,第291页。。一个政党只有在科学真理指引下,才能获得恒久生命力。党的创立正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照进中国现实的宝贵结晶,也为这一远大理想在中国发扬光大准备了政党条件。
政党目的决定政党功能。中国共产党既不是威权主义政党也不是实用主义政党,而是兼具道义性、代表性和自觉性品质的使命型政党,其一经登台就把践履初心使命作为内在宗旨。这是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政党功能。
伟大建党精神中的政党功能首先是利益表达。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利益分配,深谙“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8)《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1842年3月26日—4月26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的深刻哲理。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初心使命”宣示了政党人民性。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首先就看它是否具有初心使命特别是初心使命在政党行动中的外化程度。初心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19)《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20年1月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38页。,成色决定政党底色,本质上就是对政党纲领的形象化表达。在马克思看来,原则性纲领对一个政党至关重要,相当于“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20)《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5月5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26页。。纲领不但关系着一个政党自身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而且关切人民对其领导水平的评价认可。与其他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初心—任务—使命—压力—动力”闭环驱动型政党,其初心使命首先是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而奋进。早在1944年毛泽东于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中就说,我们“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1)《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8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4页。,正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确证。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初心使命”蕴含着政党崇高性。在政治结构中,政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利益调适机制。一个政党有着什么的初心使命,就有着什么样的利益调适方式。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一方面来自于对人民的真挚情感和朴素道义、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秉承遵守和执念向往,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崇高的民族责任和民族使命。她创立之时就自觉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点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22)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页。。从石库门“建党”到天安门“执政”、从兴业路“初心”到复兴路“使命”,党过去一百年来的所有努力,在“底线”层面就是为了人民幸福,在“高线”层面上就是为了民族复兴。不同于西方大多数政党背后都由一个利益集团加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毫无自身特殊利益的现代政党。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她之所以能心无旁骛地致力于此,因为其在政党功能定位上已把远大理想的崇高性作为鞭策自身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伟大建党精神之“建”,既有创建建立之意,又含建设建构之意(23)康晓强:《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品格》,《科学社会主义》2021年第4期,第11页。。初心使命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内在特质性规定,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能动性外化。它不仅具有内部的政党宗旨性约束功能,而且蕴含着外部的建构功能。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初心使命”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向度。一个政党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24)《集权问题》(1842年5月17日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03页。。党产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凋零弱乱境遇下,可谓因问题涌现而生、因问题应对而强、因问题担当而兴,自创立之时就把解决问题作为政党品性。她为何一经登台就明确初心使命,这与近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所处的时代境遇有关。对于人民而言,鸦片战争以后可谓民不聊生、食不果腹,自信心受到重挫;对于民族而言,中华民族从世界文明的前列跌到文明谷底、从长时段的世界经济大国衰退为错失工业革命的落伍国家,民族自尊心遭遇严重侵蚀。党的成立之所以被誉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正是因为其在本源意义上已把改变人民生活和民族存续境遇作为政党使命。可见,党的初心使命中就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意识,绝不是为了政党而成立政党。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初心使命”破立并举,在破解问题中发挥着道路奠基和制度建构功能。如果说解决问题是即时之计,那么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成熟道路则是根本之策。百年党史和七十多年执政兴国经验表明,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并没有停留于短期的问题解决层面,而是致力于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战略之道。她之所以能够饱经大浪淘沙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在于初心使命始终映照着前行之路。初心使命不仅关系着党的宗旨,决定着走什么价值取向的道路,而且具有发展范式选择和发展路径形塑的制度建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25)《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6年7月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6页。,是践履初心使命过程中不断经过实践校检的宝贵结晶。中国共产党避免了狭隘的政党政治和博弈内卷,一心一意地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符合人民诉求的发展正道。初心使命的制度建构功能正在于此。
第三,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初心使命”在“道路—制度”双向互动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初心使命是一个政党外在的纲领和宗旨,它的底色决定着政党所选择道路和制度的成色。党的初心使命,不仅有助于找到适合中国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道路,而且是推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资源、精神力量。道路问题是攸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26)《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3年1月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21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发展实际的唯一正确道路,它既是党在践履初心使命中反复探索出来的成熟范式,又是有待不断推进和完善的进程性路径。初心使命是以人民为中心和民族利益为至上原则的,如何在“道路—制度”互动中变得更加成熟完善,本身就是激励着中国共产党自身不断前进的题中之义。
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初心使命”还具有政治社会功能。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发生的具体过程(27)吴春梅等:《政治社会化路径下农民工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证分析》,《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2期,第90页。。党的初心使命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践履初心使命的过程正是政党效能的渐次展开,有助于增加政党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9600多万党员的世界大党,这一数量超过全球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数量,“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28)《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36页。。
初心使命既是政党内部的精神象征,又是政党外部的形象表征。党在为人民谋幸福的过程中,无论是办好教育、改善居住、完善社保还是振兴乡村、保护环境、提升医疗,事实上都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民生做好了,人民生活水平步步高,民心自然就有了,人民就会自觉认同执政形象。在为民族谋复兴征程中,党领导人民所做的是涉及8亿人脱贫的全面小康事业、10亿人口量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东方大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伟大事业做实做好了,民族复兴事业就会更近一步,人民就会更加认可光辉大党形象。在为人类谋和平进程中,我们在世界上旗帜鲜明地倡导全人类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文化差异、追求文明多元,以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公共产品提供者的大国立足存世。这有助于树立和提升我们党“负责任能担当”的现代政党形象。因此,党在把握历史发展大格局、创造时代业绩大作为、建设美好世界大境界中践履初心使命,将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这就是伟大建党精神中“初心使命”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预示着政党意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29)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9页。,在敢于“牺牲—斗争”中从弱国小党蝶变为大国大党。
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蕴含着共产党人赓续相承的意志特质。放眼历史,自古以来中国就没有哪个团体能“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30)《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2页。。不怕牺牲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不怕牺牲中把事业推向前进。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坚信“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31)《〈黄庞流血记〉序》(1922年3月23日),《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73页。;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被俘后,发出了“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32)《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1935年5月25日),《方志敏全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1页。的天地呐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寻迹可查的英烈就达370多万人,毛泽东高度评价他们的牺牲及功勋,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志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33)《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6页。。在新时代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中,1800多名党员同志献出宝贵生命;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这场大战大考中,无数党员干部逆行出征、向死而生,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
“为有牺牲多壮志”,不怕牺牲绝不是一种盲干乱干、轻视生命,而是以直面生死、敢于斗争的主体自觉来迎接挑战。毛泽东在七大上讲过“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34)《愚公移山》(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101页。。不怕牺牲不仅是一种政党精神,更是一种政党的主体自觉。无论革命、建设和改革,党都把不怕牺牲作为一种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为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以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艰苦卓绝地领导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以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消灭封建剥削压迫制度、以巨大的牺牲换来抗美援朝的巨大胜利、初步建立大国工业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以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冲破“两个凡是”思想禁锢、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进行改革开放,自此中国从明显落伍时代转向大踏步赶上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为光辉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承继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在统揽“四个伟大”中解决了许多久而未决的难题问题、办成了许多史无前例的大事要事、开辟了全面自信自强的新局。因此,中国共产党以不怕牺牲的意志确证了现代政党的主体自觉。
伟大建党精神中的“英勇斗争”强化了政党意志。判断一个政党的意志如何,就看其在逆境面前能否坚持斗争精神、保持战略定力。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英勇斗争都不过时,只不过斗争的具体形态有所衍变。过去一百年,党为什么能够担当起“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政党使命,正是因为其在应对困难挑战中“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3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第19页。。这背后映射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政党实践理性。
其一,“英勇斗争”蕴含着政党的实践理性。英勇斗争在形式上是革命的昂扬状态,但本质上却是革命的实践理性。这与党诞生的复杂环境息息相关。不同于西方政党是议会斗争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则诞生于近代中国领土分崩离析、民族危难之时,一经成立就面临着严峻形势和残酷斗争。她自成立之时起,就深深地镌刻着斗争烙印,依靠斗争创党建党、依靠斗争建立政权、依靠斗争领航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没有英勇斗争善于斗争、不断斗争不懈斗争,就不可能开辟伟大道路和取得伟大成就,就更谈不上追求复兴的光荣梦想。一百年来,为何很多国外政党或观察家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共产党人手中变成现实?没有天降国运,只有斗争不息。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凭斗争挺起脊梁的革命者和实干家。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36)《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突出重点》(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514页。,一次次战胜困难和创造奇迹的背后正是化作献血汗水的政党实践理性。
其二,“英勇斗争”预示着政党的双重任务。世界上有几千个政党,但没有一个能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生死考验、惨烈牺牲。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样的复杂严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英勇斗争成为了其存在方式。一方面,英勇斗争预示着党在面对困难压力、风险挑战时所诉诸的“积极”行为。毛泽东曾说:“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37)《别了,司徒雷登》(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6页。这表征出党团结带领人民英勇斗争的钢铁本色。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往近代追溯则是一个双重性质下的落后国家,党所面临的各种困难相比于世界其他政党则明显多得多、大得多。另一方面,英勇斗争预示着党敢于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3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9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基因。党深谙“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39)《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3页。。自我革命本质上是党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在永不懈怠中永葆生命力。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党勇于自我革命并不断奋进超越的成长史。我们党坚持把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统筹联动,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40)《丢掉幻想,准备斗争》(1949年8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87页。。因此,伟大建党精神中的“英勇斗争”既是践履初心使命和引领社会变革的政党策略,又是自我净化和自我完善的强党兴党之方略。
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落脚点和归宿点,蕴含着内核层面的政党认同。党的政党认同不是虚幻抽象的意识形态说辞,而是在强化政党和人民生死相依的命运共生关系中实现政治认同、利益认同和情感认同。
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忠诚字面之意就是忠实和诚实,本质上则关涉政治认同问题。任何政党都会遇到党员忠诚问题,缺乏忠诚和信仰的政党是走不远的。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向来强调忠诚。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规定:“个个党员不应只是在言论上表示是共产主义者,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是共产主义者。”(41)《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1922年7月),《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页。这是对党忠诚的至简概括。党历经百年峥嵘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但都没有被压倒压垮,其意志反而淬炼得更加坚强,“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4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人民日报》2021年3月2日,第1版。。我们在强化对党忠诚中淬炼了宝贵政治品质,也锻造了言行一体的政治认同。
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43)《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2016年12月26日-27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189页。,是对政治认同的最好诠释。其一,对党忠诚首先是对党的理想信念忠诚,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政治认同。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基。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对党最基本的忠诚,对党的政治认同就会同步强化。二是对党组织的忠诚,则是政治认同的集体形态。“牺牲个人,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44)《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222页。,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基因,蕴含着对党组织忠诚的原则要求。对党组织忠诚就是为了避免把忠诚异化为对领导干部个人的尽忠或依附关系,防止党内出现山头圈子,旨在以党的宗旨原则来强化党员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可见,对党组织的忠诚本身就是一种对党的政治认同。三是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具体表达,也是一种政治顶层设计,直接映衬着对党的政治认同。综上,对党忠诚不是一种虚幻建构,而是一种锻造政治认同的政党表达和纪律规范。
伟大建党精神中“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是两元一体的。党自身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但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其最高利益。对党忠诚就是为了不负人民,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优化利益代表性,就是对利益认同的同步实现。
不负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质言表达。首先,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在发展目标上强化了利益认同。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党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45)《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5页。。党百年来所做的一切事情,就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不同于西方众多利益型政党,我们党的根基和血脉都在人民,人民不仅是执政的最大底气,而且是强党兴国的力量之源。她没有私心杂念,立党执政就是为了使人民生活得更好,在发展目标上构筑了利益认同。其次,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在发展方式上内嵌着利益认同。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真正英雄,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一方面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目标、为人民谋幸福就是“国之大者”,另一方面人民也是党发展壮大的本源力量,在问计于民、向民求策中发挥出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磅礴伟力。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实现认同的路径展开。最后,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结果上确证了利益认同。
综上,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负人民”在路径范式上映射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实现利益认同中铸就了政党认同。
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负人民”,既阐明了党的境界情怀,也有助于增益对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4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9页。,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以自身的“辛苦指数”去置换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人民”一词在习近平总书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出现80余次,蕴含其中的人民立场、为民情怀跃然纸上。不负人民绝非一种简单化的标签口号,而是一种“说得好要做得更实”的政党责任,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实现水到渠成的政党情感认同。
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密码”,其背后蕴含着三个层面的政党情感认同。一是在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中实现政党情感认同。一切历史的前提都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47)《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1页。。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始点。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集中改变落后的生产力状况,特别是新时代基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系统集成地办了许多富有含金量的民生实事,人民的获得感明显提升改善,对党的认同度攀升至高位。二是在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中增强政党情感认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源自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我们党在全面小康新起点上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来不断满足消费升级态势,经由丰富多元的踏实感和归属感来强化人民对党的情感认同。三是在提高人民的安全感中提升政党情感认同。“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48)《使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2020年9月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99页。,这是党致力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写照。通过精准脱贫、高压反腐、扫黑除恶和完善社保等关键举措,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强化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挚情感认同。
在发生学意义上,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基因里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49)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她胸怀千秋伟业、具有远大抱负,但这种抱负“不是称霸世界,而是贡献世界”(50)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91页。。以此而言,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精神之源,而且蕴含着一些共性的世界价值,为世界其他政党长期执政提供了以资镜鉴的宝贵经验。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51)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也是一个政党长期执政的灵魂。一个政党要想兴党强党,就应该有一脉相承而又历久弥新的政党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精神能动作用的现代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和“根”的精神谱系,诸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它们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壮阔实践中所形成的精神谱系。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艰难险阻依然风华正茂,就是因为其一经诞生就奠基形成并矢志践履伟大建党精神。世界上大大小小有几千个政党,有的建党时间已长达五六百年,但却没有哪个政党能像我们党这样把“为何创党”“如何强党”“怎样兴党”这一闭环命题,始终镌刻在旗帜上、镶嵌在行动中。这启发着世界其他政党若想赢得人民尊重、实现长期执政,就应该秉承自身“精神的太阳”(52)《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1842年2月初—2月10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11页。,明确政党意识、践行政党精神,而不是那些华而不实、多变善变的选举政治口号。
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着鲜明的政党目标和政党功能,而没有政党自身的特殊私利,这对世界其他政党具有重要启发。《共产党宣言》中有句名言:“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53)《卡尔·马克思》(1914年11月),《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80页。百年政党实践已经表明,我们党是立足现实、镜鉴历史、远观未来而又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应对问题的使命型政党。她在秉持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中,既坚持不懈地推动历史使命的进程性实现,又在这一进程中锻造了使命型政党的成色品质。党之所以能在国内外诸多不利境遇下实现从小到大、由大转强、由强及兴,成为世界的现象级政党,正是因为其目标立意高远而非好高骛远,咬定目标不放松、愈是艰险愈向前。在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态势下,一个政党若想真正得到人民的由衷认可,就应有符合本国本民族发展实际、契合人民根本利益的阶段目标和远大理想,把自身打造为“能说更能干”的使命型政党,而不是为了满足某些政客私利的狭隘性政党。实用主义政党终究会被大浪淘沙而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而打造一个“无我而生”的使命型政党才是前途正道。
如同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54)《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0页。,政党同样需要在实践中确证自身理念和理论的自洽性。一个政党究竟能否被认同,绝不取决于各种竞选承诺所刻意建构出来的形式合法性,归根结底还是由“能干多少实事”“干了多少实事”“实事能持续多久”来决定。面对资本家对一切进步力量的排斥,恩格斯进行反击道“无产者却睁大眼睛正视这一切”(55)《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年9月—1845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74页。。我们党深知这一道理哲理,自登台开始就高度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致力于通过久久为功的壮阔实践,来使惨遭长期欺凌和压迫的中国人民实现解放、让具有五千多年厚重文明的中华民族焕发活力、在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开辟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实践锻造出来的。这对世界其他政党的主要启示是,一个政党若想长期执政就应该始终把人民放在政党价值和政党行动的最高位置,以人民高不高兴、人民拥不拥护来判断一切工作成败得失。世界各个政党“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把自身发展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56)《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35页。。唯有如此,一个政党才能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和赢得人民支持。
伟大建党精神尽管奠基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但却演进升华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这一精神绝非仅仅停留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凝练,而是基于历史经验来把握现在、远观未来。这对世界其他政党具有镜鉴价值。伟大建党精神一方面阐明“过去为何成功”,另一方面指明“现在如何成功”以及“未来怎样赓续成功”。这里蕴含着政党发展的深刻辩证法。在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活跃着若干政党。有政党,就有政党发展特别是政党现代化的问题。判断一个政党的现代化程度,就要看它是否存在代表利益集团的“朋党政治”、是否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具有持续改善民生和保障稳定的全局能力。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自觉映射人民群众诉求、高度重视自身组织建设和进行自我革命,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中创造了新型政党制度。这对世界其他政党的启示是,尽管政党是阶级的组织,但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推动政党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善于扬弃甚至重构先入为主的西方票选民主的制度窠臼、坚决规避为了所谓民主而实质酿成民主之殇的极化趋势,在结合本国实际中促进自身内涵式更新而非外延式增量,努力在“民意—民生—民心”的良性循环中推进实现效能型、学习型和发展型的“政党再造”。
总之,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从政党起源、政党功能、政党意志到政党认同的自洽证成逻辑。可以说,正是这种完整闭环式的政党逻辑,决定了伟大建党精神绝非是中国共产党“一阵子风”“一股子劲”的精神口号和宣传话语,而是镶嵌在她思想宗旨和行动指南中的精神理性和政党范式。进言之,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政党气质和政治标识,不是对物质世界和实践活动的一般映射,而是对自身政党禀赋和执政效能的崇高表达。正是这种历久弥新、铿锵磅礴的精神动能,指引着中国共产党成功走过了第一个百年不朽征程,也必将感召和引领着她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走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同时,这场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程,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必将在21世纪人类文明史上演绎出里程碑式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