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梅
电影《人生之路》中有几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
高加林给孩子们上第一课时,没有课本,没有讲台,他就站在一块斑驳的长木板前绘声绘色地讲长江、黄河,讲井底之蛙的故事。他告诉孩子们,我们这个世界很大很大,一定要走出去看看;
体育课上,他在黄土坡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标上一个地名,如“西安”“上海”“ 北京”等,然后带领学生滚着铁环奔跑,奔向一个又一个心中的远方;
他在一个傍晚给所有学生过集体生日,在木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蛋糕,教他们唱生日歌,让他们体会生日的意义……
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小学,学生们都是用家里的小麦、红薯、玉米等农产品来充当学费。年轻的高加林用全部的激情和热爱,给闭塞在莽莽高原里的孩子们描摹了一幅幅未来愿景图,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希望的、光明的种子。
高加林在体育课中融入了地理、语文知识,在教古诗时又融进了美学内容,甚至将科技、自然、生活等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这是何其宝贵的启蒙!真正的教育就应该这样,心里卯着劲,眼里透着光,灵魂里浸透着热爱。
张祖庆老师说: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说的是教育者要永远保持一份热爱,因为教育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融。
因此真正的教育能唤醒内心的种子,无论这颗种子被埋得有多深,只要一点点地去挖掘和引领,就一定会有破土而出的一天。
大约70年前,朱光潜先生在谈美时说:“我们对于一棵古松有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他举例说,一个木商看到它,想到是做什么用,用来建房屋,还是做成家具,能值多少钱;一个植物学家看它,则观察它的枝叶花果,从树皮推测树的年轮等等;一个画家看它,则欣赏它的颜色、姿态、线条美等。
对于黄土高坡上的这群孩子,父母的愿望就是希望他们快快长大,然后接过他们手里的铁锨和锄头,按部就班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可在高加林的眼里,这群孩子是黄土地上的希望,有着不可预测的未来,因此必须接受教育,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
影片中的那群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开启他们人生之门的高老师。虽然后来高加林离开了马店小学,但他对孩子们春风化雨般的教诲,早已化作了他们逐梦路上的一缕光,持续地散发着无尽的力量。
这种力量如阳光雨露,在每一个日子里都是对生命的滋养。
陈日亮老师说:“语文无边,因为语文始终在路上,没有终点,所以无边,于是能够自由前行。”
我想说:教育无边,在每个角落都会有它的光芒。愿我们也如高加林一样,在无边的教育里,点亮一盏盏心灯,带着学生自由前行,逐梦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