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文艺之母”的三维探析

2023-10-05 23:32:02王婧
河北画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文艺

王婧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艺,顾名思义就是文学和艺术的合称,一般情况下,它是利用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来塑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形象,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而人民是指作为社会基本成员主体的劳动群众。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深刻领悟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共同书写出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一、人民是文艺创作之源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艺作为一种精神世界的附属物也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是文艺创作之源。

(一)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主体中心

在我国,现阶段的人民群众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他们既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同时也是文艺创作的主体中心。文艺创作作为一项历史的活动和思想的反映属于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这主要体现在:首先,人民群众为文艺创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文艺创作是要在基本生活物资得到保障后,即满足生理需求后才能进行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共同创造,为文学艺术领域的大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也说明我国人民更有时间、更有底气进行文艺创作。其次,人民群众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由无数人民群众共同谱写的中华民族精神谱系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也是人民幸福的精神源泉,为我国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同时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主题和方向。最后,文艺创作围绕着人民群众进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大政方针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而文艺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最终的价值归宿也是人民。基于此,我们得出文艺创作应围绕着人民群众进行。这就要求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在进行文艺创作时要牢记“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的理念,聚焦于人民主体,立足于人民实践。否则,文艺工作者如果单凭个人意志、理论积累及空洞想象进行创作,作品就会空洞无力,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得不到人民的认可。

(二)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主题重心

当前,我国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主题展开,而文艺工作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也理应遵循这个工作主题。首先,文艺创作要贴近人民现实生活风格。一切文学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即来源于人民。但就是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部分文艺工作者却领悟不到,他们常常抱怨“太阳底下无新事”,却忽视发生在身边的生活琐碎,总是错过宝贵的生活素材;他们过于追求写作形式和技巧,却对那些细水长流的日常缺乏耐心。实际上,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何在平凡生活中,耐心观察、收集素材,创作出“亲民”风格的作品,这才是文艺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其次,文艺创作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导向。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使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盈,但不乏还存在着家庭、工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烦恼。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要从人民的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选择人民群众所关注的话题进行写作,用文艺作品帮助人民群众传达诉求,使人民生活朝着更加美好发展。同时,要将人民主角化,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着想,使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都沉在人民之中,创造出真正“有温度、有温情”的文艺作品。

(三)人民实践是文艺创作的主旨轴心

“人民是文艺之母”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具体体现在文艺创作要做到关注人民实践,了解人民所需,并以此为价值导向。时代所趋,国之所往,也就是人民的实践所向。这意味着文艺工作者在以人为根本创作导向的基础上,还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中国正处于百年历史交汇点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放眼全局,将文艺创作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相结合。同时,文艺工作者要着眼于人民实践的历史长河,致力于讲好中国人民辛勤劳动、走向共同富裕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故事……以故事记录人民实践,以故事提炼人民精神,以故事传达人民力量,唯此才是优秀的文艺作品必备的因素。回归现实,像《山海情》《人世间》《觉醒年代》这样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正是因为它们的故事取材于人民实践,点燃了人民的共情之心;它们的价值归宿忠于人民,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和历史的进步有着深刻的意义。虽然社会主义文艺的表现形式众多,各文艺工作者的写作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最终都是回归助力人民实践这条主线。

二、人民是文艺出新之基

创新,它既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又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社会主义文学繁荣发展的必然需要。这深刻地揭示了人民不仅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更是推动文艺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社会矛盾的变化对文艺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人作为一个“有激情地存在物”必然具有强烈的感性需要,而文艺作为一种精神世界的附属物,恰好能够使人们的这类感性需要被满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基于此,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人们在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对内在精神生活丰盈的强烈需求。那么这种强烈需求在文艺领域就突出表现为人民所需的文艺与实际的文艺水平之间的矛盾。对此,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指出:“我们还缺少与这个伟大时代相称的文艺精品,也是不争的事实。”新的社会矛盾触发的新需求,使处于社会中的人民自觉抵制文艺领域现存的不良之风,同时对文艺工作者和文艺行业都提出了新要求:人民希望文艺在发挥审美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因时而变,表达老百姓的诉求;可以正本清源,规范文艺的市场秩序;可以保守初心,引导人民的道德追求……

(二)百年交汇的节点对文艺发展提出了新任务

百年交汇,文艺筑梦。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个重要的百年交汇节点上,我们更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我国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人民、国家都对文艺发展有了新的期许。纵观历史,人民的信念教育十分重要,为了抓住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大力地弘扬四史教育,以此来坚定人民的信念,凝聚人民的力量,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今天,用“理论说服人”的这个历史重任历史性地交到了文艺工作者的手中,百年交汇的节点给予了文艺工作者新的任务。这要求他们要胸怀国家大志,放眼国内国外,立足于本国国情及其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文艺“聚民心、强民志、育新人”的作用,自觉在写作时将四史教育、百年成就总结和精神谱系化无形于文艺产品中,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中、在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使广大人民坚定理想信念,胸怀国家大志,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多元价值的冲击对文艺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皆离不开文艺。如今,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正展现出美好前景。我们在肯定伟大成就的同时,更应该有防范意识,认清“我们同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较量”,坚决防范西方消极的价值观“趁虚而入”,腐朽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尤其是当今世界处于信息时代,网络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成为了价值交锋的主阵地。西方,尤其是美国通过各种方法在网络空间上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削弱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扰乱中国的安全稳定。这种现状的存在使人民对社会主义文艺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不仅仅希望文艺作品可以满足基本的审美需求,同时还要求文艺作品要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严防西方价值观渗透。

三、人民是文艺评判之尺

人民满意不满意是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即人民是文艺评判之尺,文艺好不好,是由人民群众判断的。

(一)人民是作品优劣的评论者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评判、衡量文艺工作的重要标尺。因此,人民理应成为文艺的评论家,有权利对文艺作品的优劣做出属于自己的评价。但文艺作品的类型数不胜数,每个文艺创作者的写作手法、风格等也不尽相同。同样,人民的评价标准也会因个人兴趣爱好、实际所需而产生不同。那么,这个打分的标准是什么?其实,标准没有细化,最重要的是要看文艺作品是否真正做到“源于人民、为了人民”。观照现实,我们不难发现,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在内容上往往贴近人民生活,在形式上充分考虑到大众审美,让文艺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再是“空中楼阁”。同时,它又能将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盼融入作品,以文传情,表达人民的诉求,满足人民的价值追求。简言之,一部人民公认优秀的作品必然满足以下两个特征:取材源于人民实践、价值归宿忠于人民。反之,一部失败的文艺作品或与人民生活实际相脱节,或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优秀文艺作品的支撑。因此,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在内容创作上应以人民生活和实践为中心,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念都与现实相通、与人民相通;在形式创作上要追求多样化,要充分考虑各种人群的接受度,不能让文艺只为少数人服务,使文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文艺评论机制应更加完善,让全体人民都有发言权,真正成为文艺作品优劣的评论者。

(二)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

文艺作品不单单是教育宣传思想的载体,同时也是提高审美情趣的载体。文艺作品若想流传千古,还需发挥文艺最基本的审美功能,即给予人民美的感受,赋予人民美的希望。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这里的审美包含两层概念:首先,文艺作品要有美感,给予人民美的感受。近年来,文艺领域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有很多至美瞬间镌刻在人民的脑海中。舞蹈《碇步桥》《只此青绿》以表演者的华丽身姿、画面的质感灵动及音乐的古典唯美,勾勒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浩瀚画卷,将丰富浓厚的乡间文化与中华古典之美娓娓道来,使观众为之着迷;电影《白蛇缘起》《大圣归来》《哪吒》等则依靠技术高超的特效团队、水墨画式的荧幕画面及真实化的表达方式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可见,文艺作品在注重内容的同时也要兼顾形式的展现,给予人民美的感受。其次,文艺作品要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赋予人民美的希望。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文艺的审美功能不仅仅体现在形式美上,而且也会从内容上反映出来。如今,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愈加强烈。社会主义文艺在内容上要为人民抒写,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做到文艺美与价值美的统一。然而,要实现文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同频共振并不简单,它不仅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对美有足够的敏锐度,善于在人民生活中发现美,体会美并将其巧妙地融入作品中。

(三)人民是经典名品的收藏家

人民是经典名品的收藏家,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得到人民的一致认可,流传千古。放眼古今中外,文艺评判标准众多,学界中也无唯一定论。文艺在很多人看来门槛极高,也因如此,不少人认为文艺评判这把标尺掌握在少数的专家学者及文艺机构手中。但实则不然,文艺的受众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经得起人民评判和市场检验的文艺作品,才能够在历史长河的洗刷中仍熠熠生辉。任何文艺作品,其生命力在于群众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回顾文艺史上的各种名篇巨作无一不是在经历群众与市场的检验后脱颖而出的。如《平凡的世界》《山海情》,它们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描绘的故事情节切中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反映社会实践,做到了真正打动人心;更在于其呼应了时代主题,将文艺的怡情功能和育人功能完美融合,别具一格,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和市场的肯定。由此观之,脱离群众、脱离市场、空谈艺术是万万不可能的。群众是最严格的评委,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两者相结合才能逼迫文艺工作者进行思想和艺术上的提升,才能成就新时代的文艺大师。这警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要将创作的聚光灯对准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只有创作出有益于人民、有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文艺产品,才有让人民收藏的价值,才不愧成为人民心中的经典名品,流传千古。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文艺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大众文艺(2023年20期)2023-11-16 12:06:16
文艺作品
美术界(2022年6期)2022-06-29 01:59:46
1942,文艺之春
环球人物(2022年8期)2022-04-25 21:32:42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壹读(2022年12期)2022-03-24 06:47:26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大众文艺(2019年14期)2019-01-27 11:31:55
□文艺范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31:39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中国火炬(2016年12期)2016-05-03 07:05:45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湛江文学(2015年2期)2015-12-18 14: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