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玥
(湖南师范大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和灵魂,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继续提出“文化自信自强”的核心概念,继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宏观既定目标还需基础实践的践行,“文化强国”的建设逃脱不掉教育的关键作用。新课标中,“文化理解”处于核心素养的最后一点,就是在提醒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文化理解是最终的立足点。如果把目标按阶段划分,文化理解就是我们要去实践的第一阶段,文化理解是基础,只有在地基打好的基础上才能搭建金字塔,后续的文化继承、传播和创新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在我国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中,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下沉到学科层面,如在语文课标中提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该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能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美术课标中谈到了“文化理解”素养,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包括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欣赏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等。可以看出,文化理解并不是某一学科的特性,而是所有学科的共性,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上,本文将主要针对音乐学科中的“文化理解”进行阐述。
在进行文化理解的内涵剖析前,我们应该首先明晰文化的内涵。“文化”(culture)一词有多种定义,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文化有着自身的理解,目前学界普遍接受并承认的概念是十九世纪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中提出来的:“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对中华民族影响较大的则是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赫尔德关于文化的论断,他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固有和特殊的文化生活形式。这种民族文化论将一个国家或民族看成一个整体,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积累,自然展现出的文化形态和意识也不同。随着历史的演进,时间的积累,中华民族文化焕发出自己独特的生命力,因此,说文化是国家是民族的生命力也不过分。
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思辨性过程,我们要理解并认同优秀文化,也要理解与排斥不良文化,而这二者性质的辨析必须经过一个文化选择的过程。所谓文化选择是选择主体对他文化的审视、评价基础之上做出的吸收或排斥等选择活动的结果。陈桂生先生认为,教育对各种文化的抉择经历了三次筛选过程:一是从一般文化中选择“有文化价值的文化”;二是从有文化价值的文化中选择“合乎一定社会需求的文化”;三是从适合特定社会需要的有价值的文化中挑选“适合教育过程的文化”。我们所选择的文化一定是符合当下教育主流需要、符合价值需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组成部分,其发展是在中华文化的共同需求以及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下进行的,“优秀”一词已经证明其是经过选择后的文化,是经得起时代需求,实践检验的文化。经过文化选择后的文化才能上升到文化理解的高度,站在主体意识的立场上,我们要认同并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要以包容和思辨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多元文化,在丰富的世界多元文化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并更新自己的文化,这是每一个文化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意识。所以,文化理解所要理解的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及现当代优秀文化,还有世界优秀多元文化。文化理解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践行的基础,只有经过文化理解,才会有真正理性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践行。
选择性中的音乐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多元音乐文化。文化选择的标准有两个,首先是要基于音乐本体用发展和思辨的眼光选择良性音乐文化,其次,针对音乐教育是教育的分支,最终是要服务于教育目标的现状,我们还需选择教育目标所指的音乐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集中华文化精华于一身的凝聚体,与音乐融为一体的这三种文化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切入点。从音乐学科教育实践来看,“三种文化”对接学科教育仍有广阔发展与提升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作品维度和教学维度出发,通过分析作品创作背景、创作手法、作品内涵等方面,再衔接需达成的教学素养进行学习任务、内容等方面的设定,意在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知力、艺术表现力以及从作品中感知到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国家归属感。
自主性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首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成长环境中的音乐文化。由于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特性,音乐文化也呈现出多彩的面貌,每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音乐文化都是富有独特性和地域性的文化,而这些文化也许正是我们要保护或开发的音乐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多提供让学生展示与分享的机会,发现值得挖掘的音乐文化,从学生切入去了解。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学生在学习音乐文化的同时可以增强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社会中和生活中音乐文化的意识。其次,对接到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环境也是如此。二十世纪以后,多元文化是为适应社会现实需要所存在的必然趋势,多元音乐文化的概念也由此而来。学校规定的音乐课堂的课时与多元音乐文化的内容范围明显存在一定的矛盾情况:即可以多元的文化内容与紧张的课时之间的不对等关系。面对这一情况,学校应积极提供信息资源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与选择,培养学生对于多元音乐文化的自觉意识。
开展自主性音乐文化的选择任务还需教师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在课堂上多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文化选择,开拓深度学习思维,渗透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文化理解的培养和渗透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产生许多值得思索的疑惑,如不确定课堂中的文化渗透到位,不确定学生理解的程度。我们所要强调的文化理解一方面是让学生懂得作品背后的文化现象,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纪多元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是去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锐度,可以及时对生活中和社会中的一些文化现象做出反应。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在以音乐为基础的教学中将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渗透到位,是一个必须要思索及落实的问题。
针对现在一些中小学音乐课堂不经意间将音乐课变为“语文课”、“历史课”的现状,笔者认为音乐中文化理解的前提一定是立足于音乐,杜绝相关学科的过多介入。一些教师喜用“一刀切”的方式,认为既是要落实文化理解那么音乐课也同其他人文学科无异,音乐作品的讲授直接变为了语文或历史知识的讲授。这样的观点首先就否定了音乐的独特性。音乐的听觉艺术特点是其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的根本,而音乐中的情感因素正是文化现象的艺术反映,如革命年代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作曲家将自己对民族危亡的担忧之情化为音符,运用附点节奏型与短促有力的语句表达民族危亡希望奋起的愿景;肖邦将自己对祖国的忧思和眷恋之情化为连绵不断的音符造就了《革命练习曲》。音乐学科和其他人文学科不同的点在于,音乐中的文化暗含于音乐之中,而音乐文化的理解需要情感的介入,这个过程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中介角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触及作品的情感进而形成共鸣,这是音乐文化理解的基础。
我们所强调的文化理解一定是建立在音乐学科特殊性上的素养培育。在学生接触到的学科中,只有音乐是通过听觉作用于大脑皮层,在感化人心的同时引发思考,这一系列的过程与视觉学科相比,音乐更能以独特方式渗透素养培养,这点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握并加以利用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思辨看待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音乐与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音乐学科的特权,而是全部学科合力的结果,积极寻找与音乐相关的跨学科联系,为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搭建多元化、多视角的平台。
在丰富的情境中学生更能感受到综合艺术的魅力,增强学习的动力。笔者强调的情境不是局限在课堂内或校园内的情境,而是放眼整个社会中,可以为音乐课堂所利用的情境。学校应积极联合社会并利用有效社会资源,如在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地开设相关音乐学科实践活动,组织教师和学生现场考察和教学。
情境教学一直是音乐教育实践探究的重难点。现在许多学校已经有序开展情景教学,有专业配备的音乐教室和活动室等资源,笔者认为,这样的情境是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音乐感受体验,培养审美情感的,但空间的局限终究会带来体验的限制。针对音乐欣赏和音乐体验类的课程,一个恰当的空间环境对学生的体验收获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在深圳的一些知名学校,已将音乐实践课扩展到更大的范围,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音乐厅欣赏音乐会,或到博物馆实地学习历史文化,这样的形式可以弥补在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等资源限制导致的教学效果不到位等问题。在特定的场景中创建音乐文化社会活动,能让学生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寻找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局限在课堂内的音乐教学逃不出空间地域的限制,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局限性影响,而在基于特定环境和真实情境的音乐学习中,学生可以跳出空间的局限,在更大的视域中进行深度文化理解及表达,同时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培育。如果没有深度思想的思考,素养培养的目标也很难达到,要想完成核心素养的渗透,必须创设具体的情境带领学生进行深度的文化思考与交流。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文化践行的前提,真正的文化理解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践行。
文化理解想要落定到文化践行,在第一阶段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有深度学习的意识,在教学中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针对文化现象不断追问为什么,究其根本引发思考,如针对音乐作品的讲解中,教师除了注重音乐作品本身的形式外,还需剖析作品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根源结合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情感等方面分析和思考,养成“为什么”思维,不断追问文化形态形成的原因,以思辨和理性的态度看待作品中的文化现象。不落实到深层思考的文化理解仅仅是停留在浅层,也上升不到文化认同和文化践行的高度。文化认同强调的不是片面或孤立地看待本民族、本国的传统或现代文化,而是要以欣赏和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化中的闪光点,可以为当代利用和发扬的点,更要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文化,不断找寻本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认同其存在的意义和可以对世界作出的贡献。最后,在实践中可以不断发现生活中与社会中的音乐文化,结合自身进行文化选择,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中、国际中的传播。在文化践行的同时要有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意识,积极进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升华。
“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提出必然有一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相关具体措施落实之前,把握和理解其内涵是首要关键。过分沉湎于西方经典音乐文化或不加辩证宣扬中华文化都是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亵渎。身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明晰文化理解在音乐教育环节中的重要性,把握中华传统优秀音乐文化与当代优秀音乐文化精髓,立足根本,放眼世界,辩证汲取多元文化精粹。在这个过程中,不妨用批判的眼光发现不同文化的差异与优势,不断否定,在否定的过程中传承,继续深入挖掘或发扬我们的“文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