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时代视角下的武汉工业版画

2023-10-05 23:32方倩
河北画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版画武汉工业

方倩

(江汉大学美术学院)

《人民画报》评论说:“中国工业版画是伴随着新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而成长起来的特殊画种”。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作为群体艺术的代表之一,武汉工业版画自诞生起,经历了由兴盛期到边缘化再到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的过程,并走向更广泛的平台。纵观整个历史脉络,武汉工业版画的发展就是武汉工业发展的一个历史注脚。

一、创作者身份的转移与变更

自1953年起,中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在经济大生产的背景下,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改革,素有“九省通衝”之称的湖北武汉,由于水路交通便利,周围矿产资源丰富的优渥条件,倾力响应国家号召,提出“基建第一”的口号,建设了一大批重点项目——以武汉钢铁公司为代表的武汉本地企业。这使武汉迅速成长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城市,同时也使‘工业’成为武汉城市文化的重要底色。

1958年,一批专业艺术家开始投身到工矿和建设基地并指导他们进行艺术创作,工人成为了版画的创作群体并引出了截然不同的艺术气息,他们用刻刀记录了工业生产建设中的武汉,使工业版画成为了武汉现代版画的代名词。工人这一文化身份本身就带有阶级与情感属性,他们质朴、热忱、对生活和美有着天真的追求向往,因此此时的武汉工业版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959年,由宋恩厚在湖北武钢发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工业版画的创作群体——总公司业余版画组(后为-冶工人版画组),成为中国开展工人业余工业版画创作活动最早的群体。工人版画家的文化身份属性带给了其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使得像武汉“中国第一冶金公司”“武汉钢铁公司”“东方汽车公司”“葛洲坝集团公司”“江汉油田”“荆门石化”“宝山钢铁公司”“青岛职工版画会”“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长岭炼化公司”“洪都航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这类国有大型企业有着很强的工业版画创作力量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宋恩厚自五十年代起,就开始了艺术创作,其作品生动自然,极富有感染力。他擅长用简洁明快的刀法来组成画面,无论是宏大的工业场景还是局部特写,都充分展示了木刻版画特殊的形式语言。创作于1959年的《又是一炉优质钢》作为其代表作,以写实的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了一位年轻的炉长正在察看炼炉内冶炼的情况,这位年轻的炼钢工人镇定而自信的面部表情,给观者以观感:这又是一炉优质钢。整幅作品以平口刀刻制而成,刀法简洁有力,画面将热火朝天的工业场景与写实风格的人物特写结合在一起,虽然画面本身尺幅不大,但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却足以表发出艺术形象的内在精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方式的变革深入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创作的形式也开始改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对于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传统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开始瓦解。群体版画来源于生活,“工业现场”的缺失注定了依附于工业发展而发展的工人版画创作这一特殊群体,或因工厂倒闭面临着发展的危机,或因描绘内容刻板单一,再加上工业版画题材本身的受众群体开始减少,工人版画组纷纷解体,只有少部分艺术家还在坚守这一岗位,使得武汉工业版画的发展逐渐式微。

工业发展经过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后最终来到智能化时代。1991年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在武汉成立,标志着武汉工业版画创作队伍由业余美术创作身份开始向学术型转移,而在后续的发展中,中国工业版画中的群体版画与学院版画有了更多交融的空间,越来越多的学院派版画教师与学生开始参与到了工业题材版画的创作之中,而直至2012年湖北美术馆展出的“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武汉工业版画才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并以越来越蓬勃发展之势开始辐射全国。

二、跨媒介艺术的介入与融合

海德格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了“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这两大进程决定了现代之本质”。认知方式的变化意味着西方思想史从形而上学认识论向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转向。这一转向不仅对哲学、语言学影响深远,在艺术领域同样引起强烈的冲击。技术性观看视角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经验,也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表现内容和技术手段。由于以文字符号印刷为表征的文化接受模式被图像时代更为景观化的视觉接受模式所取代,与现代图像生产方式具有同样技术要求的版画艺术也开始将媒体图像纳入到自己的语言系统。在“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下,新时代武汉工业版画的艺术形态有了许多新的展示形态。自2012年湖北美术馆启动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通过越来越多的作品可以看到,多版种,多技术,多层次的不同版画作品开始走入大众的视野,在其中,以数字版画最为突出。数字印刷是随着科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技术,艺术微喷技术、激光打印技术、超高清复制技术等都使当代版画创作拥有了更多艺术表达的条件。信息时代的高速更迭打破了传统“一元化”格局,而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在追求“新风格”“新形式”“新思想”的绘画表现手法上,多元、复合的艺术样式不断涌现,拓宽了新时代武汉工业版画新的叙事潜能。

数字图像技术将物理版画的“版”转化成为了虚拟的“版”,将印痕的美学特征融合成了计算机加工的图像美学特征。在以视觉为中心的图像时代,传统的文化交流传播方式,受到了以电视、电影、动漫等新媒体影像传播方式的巨大冲击,大量的图像信息使得人类个体的感知机制对每一个影像无法进行充分分析,只能接受视觉的引导,以最直观的方式完成对于图像的解读。通过摄影与感光制版、手绘等技术手段创作作品,建立起一种影像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性。

随着跨媒介艺术的深度介入,版画创作的生态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个版种之下,版画家们也快速接受了技术所带来的新的创作语境。可是,数字媒体技术对于版画的既成观念影响有限,它所遵从模拟的依旧是千百年来传统版画所形成的美学观念。如今,越来越多的专业院校开始开设关于数字媒体的版画教学,除了与其他版种的深度融合,自身也在不断实验与成长之中。艺术史是一种内在演化,艺术的当代史就是在前所未有的生产结构中所产生新艺术的历史,跨媒介艺术与中国工业版画的融合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新的学术推进,在版画固有的美学属性上,有学者认为或许有一天,数字图像技术有可能会消解版画原有的生命形态,消除版画的艺术环境,消解版画的思想传递,可在笔者认为,技术始终作为一种手段,其掌握还是在人类手中,它所形成的图像美学也依然为创作者所服务。数字图像技术是版画创作势必不可发展的趋势,运用现有的知识概念去延展既定的美学理念,深入学习工具媒体手段去营造与时代相符合的语境,这些都需要创作者对于后工业社会有一定的深入理解和哲学思考,从政治、经济、历史、心理等不同角度进入图像本身获得最为真切的感性认识,再用更加清醒的理性认知,保持对技术的审视。新时代文化视野下的武汉工业版画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将为当代版画艺术创作实践提供新的学术探索的可能性。

三、后工业时代下的自省与展望

工业时代所孕育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以及被媒体革命所裹挟的后工业时代美学培育出了更为多元的而文化、符号、价值观等已经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进入社会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在给予现代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和快捷之后,也扩宽了我们的精神领域。后工业时代在充分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独特性以及人类群体和个体的各种外在、内在(精神、情感、道德、伦理及价值观等)需求方面作出的发展,然而科技,就像一把双刃剑,过度泛滥的图像影像,蔚然生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图像景观。各种观念艺术、虚拟艺术、影像艺术不断涌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线日渐模糊,失去了对现实世界边界线的界定,图像逻辑使图像本身产生了异化,它已越过了现实。我们的生活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具有戏剧性。图像的异化,使版画的创作观念也发生了偏移。制版过程从传统手工版画一草图一制作者—人工印制到写生一画家一记录一机械印制,变成数码合成一摄影一打印,创作者不再像过去那样深入到现实世界中寻求灵感,转而投入虚拟图像世界,从即成的图像中抽取素材,图像主导了创作,影像被过分依赖。所以,我们应当注意到:在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版画家们如何把握好当代版画创作的立足点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作为支撑版画艺术语言表达的必需条件和艺术思想的客观载体,技术是版画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审美因素。没有技术条件的支撑,版画的艺术语言就无法呈现,创作者的思想也受到局限,但忽略人文立场的作品,把技术作为主要的审美对象,作品的文化内涵就会开始走向消亡。如果艺术家将图像技巧视为超越日常经验的视觉体验,只注重产生视觉图像景观,沦陷在不断变化的形式语言的浪潮中,缺失了版画的绘画性,只能将版画变为复制画。后现代化的特征在工业化国家的影响已经日益凸显,各种新技术和新的实践冲击着当代版画的艺术生态环境,而当图像的属性开始凌驾于艺术的个性之上,当技术被提升到同艺术同等的位置,当艺术的哲理性被牺牲,版画的精神也随之丧失。

版画的“疆界”,自它诞生之日开始,就一再被拓展。在“版画”概念还没有形成的史前社会,人们就已经学会在泥版、陶版、石板等这些天然材料上刻绘,以传达文明与思想,经过了与印刷术的结合,版的传播性与复数性开始凸显。从艺术属性来看,早期的版画史也被视为印刷史,并不在绘画艺术的范畴之内,版画被视为视觉艺术的历史其实非常短暂。以中国的古代版画为例,一幅版画的制作需要经过画师、雕刻师、印刷师、出版商、书商等多重身份的传递最后才展示在世人面前。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印刷业的升级,照相制版技术让图像的抽取变得简单快捷,传统的手工印刷被淘汰,转而成为艺术精神与人文思想的表现主体,由此诞生了新的艺术形式——版画。由鲁迅先生所引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将西方的版画精神带到了中国,在这之前中国版画并未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木刻版画的黑白语言与表现形式与当时的社会形势一经结合就迅速成为了革命青年们表达自己精神的最佳载体。版画艺术也由此在中国进一步得到了发展。武汉的工业版画自上袭承“新兴木刻”的历史文脉,自下立足于本国国情,是中国现代版画里面的一股重要力量,它的发展也正如版画在中国的发展,虽然是一种“非直线”的发展模式,但始终保持了前进的步伐。早期的创作者们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用真实、理想、信念、荣耀感作为了创作的基石,作品充分展现了版画作品的刀法、肌理、构图、结构、黑白、色彩等元素所产生的美感。虽经历过沉寂期,但仍有一直坚守的力量。这种信念在后现代语境下的今天显得难能可贵,武汉工业版画也如中国当代版画一样,不断扩展着自己的边界。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后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从版画原本的精神再出发,提高文化自信,用技术服务于创作,这样才能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更远。

四、结语

在新的文化视野下再度审视武汉工业版画的发展与转型过程,借助于格尔茨科学文化现象学深描民族志方法来加以阐释和描述,既有交融也有渗透。从宏观视角上来看,产业更迭是人类历史上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里,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到“十三五”时期的工业技术变迁,受历史、经济、行政、商业、外来西方思想等多种因素所形成的文化思想对于武汉工业版画意识形态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也注定了武汉工业版画将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历史注脚。从微观视角上看,后工业时代下的武汉工业版画,在许多版展的作品之中,以木板、铜板、丝网版、石版、综合材料版画和数码版画等不同的版种拓宽了传统版画的形式语言,在保留传统刻印技术的同时,通过不同的手法综合不同的材料,在保留印痕感的同时最大程度去拓展艺术的表现力。“工业”作为其永恒的主题,在经历过八五新潮之后依旧能重回到大众视野,武汉工业版画所展现出的是艺术家们对于后现代社会下科技与生活的真切感悟。

猜你喜欢
版画武汉工业
版画作品选登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