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价值及推进路径

2023-10-05 12:56白晋湘
体育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构筑精神家园中华民族

白晋湘,郑 健, ,朱 鹏

(1. 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2.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3. 湖南工商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5)

“新时代新征程”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各项事业进行谋划推展的新基点,既总结承接第一个百年,又是新的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齐红林 等,2023)。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并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充分表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使命和精神支柱(人民日报,2022)。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支撑着生活在该时代的人的精神依托,这些精神依托就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贾磊,2022)。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之中,不仅有助于各民族找到共同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宿,还为各民族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当代价值,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推进路径,对于深刻理解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自觉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持续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进行了系列战略部署。如2014 年9 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强调,“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系列重要论述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挑战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同文化之间博弈激荡、不同思想观念交流碰撞,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多元交融态势,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文明与精神生活(王霞,2021)。同时,也带来了精神空虚、价值焦虑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引导人们建设适合于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新时代新征程的时代诉求与价值旨归。为此,学者们就如何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并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路径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如青觉(2021)认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应着眼于“家园”,寓“大国”之义于“家户”之中;也有学者提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实践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王博宇,2022);郝时远(2014)认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社会教育、家庭培育等民族工作创新载体,使中华文化认同植根于人们心田之中。除此之外,学者们还从始祖神话(向柏松 等,2018)、教育支援(黄基鑫 等,2020)、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林艺 等,2016)、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海晓红,2021)、中国武术(白晋湘 等,2022a)等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切入,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策略,这些成果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广阔视角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必须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同时还要提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效载体和具体方法。然而,作为一个国家顶层政策话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仍缺少系统性的理论阐释,目前仅有的共识不足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建构,其实践进路离民族工作实践的具体要求和着力点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深化。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因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其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和生命记忆,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本身代表着实践的意义。在维系民族团结、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现健康向上精神风采、凝聚民族大众精神动力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白晋湘,2019),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和有效实践载体。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对精神文化方面提出了新需求新期待。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习近平,2020)。当前,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基于此,本文以民族传统体育为切入点和线索,结合中华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竞渡等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个案,解读新时代新征程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价值,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推进路径。

1 新时代新征程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新征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多重认识向度昭示其具有多维的重要价值。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和最佳载体,其发展理应融入新时代新要求。在新征程中推进和拓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既需要契合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符合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时代特点,适应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当代需求,又需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具体实际进行综合考量。具体而言,新时代新征程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要深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又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最终服务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1.1 深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爱国主义的核心和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在传统社会中源于家庭伦理实体(刘传雷 等,2022)。长期以来,勤劳智慧的各民族先民在耕耘、守护美好物质家园的同时,也在顽强地培育、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民族传统体育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文化积淀,所谓“北人善骑,南人善舟”就反映了因地域特色所形成的不同文化形态下的不同运动项目这一现象。如集竞赛、娱乐、娱神、禳灾、祭祀、庆典为一体的龙舟活动,载荷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既表现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又反映了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之意,也表达了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涂传飞,2021)。而“忙来时种田,闲来时造拳”的田园生活场景,同样体现了民间传统武术受农耕文化影响所形成的鲜明的地缘性特征,展现了人们在生活、生产场域之中蕴涵着自然质朴的精神世界。武术中的扁担、板凳、锄头、山字耙、钩镰刀、飞叉、月牙铲、斧头、扇子、镰刀、藤牌、烟杆等传统器械,均源于日常生产农具和生活用具,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极为密切,镌刻着武术器械的历史记忆和农耕文化烙印。除了作为生产农具、日常用品、武术器械以外,这些冷兵器还曾作为革命武器用来保家卫国。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振兴,武术人手持农具、器械英勇杀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由此,习武者将纯技术范畴的武术形成了一种成就伟大人格的实践途径,大可奔赴疆场,精忠报国,小可行侠仗义,见义勇为,在武术精神的熏陶下牢固树立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杨建营 等,2021)。如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运动中,武术人凭借着一双铁拳,甚或刀枪棍棒面对西方殖民强盗的洋枪洋炮(冯天瑜 等,2010),表现出了习武者倡导民族正义,保家卫国的拳拳爱国之心。如今,包括武术、龙舟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积淀和总结了大量的健身经验和养生技巧,也凝聚了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和国家认同的价值观(白晋湘,2019),已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多元要素与强大精神动力。

1.2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家园,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所依(朱碧波,2021)。以中华武术、龙舟竞渡、舞龙舞狮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历史积淀和教育、鼓励民众团结的深沉力量(张文鹏 等,2020),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厚文化根基和情感。2017 年1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中开篇就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可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其中第9 条、第10 条、第12 条、第14 条等多处提及“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中华武术”,这足以说明包括中华武术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意义重大。具体而言,如舞龙舞狮、龙舟竞渡、放风筝、踩高跷、中国跤、中华射艺等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让人们在观赏和参与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竞技比赛、仪式展演等方式获得更高层次的文化心理体验,激活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忆,唤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带来独特的愉悦感,形成稳定的情感认同及心理皈依。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接受、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者,以此不断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共同打造人们由衷喜爱、乐在其中的精神家园。总而言之,民族传统体育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和生命记忆,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守护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必须重视在社会大众中的普及传播,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活动,形成一种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这不仅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追求,而且有利于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道德训诫和约束作用,将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以此奠定精神家园的根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3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说是对民族团结更深层次、更高境界、更长远目标的追求(来仪 等,2019)。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体育文化形态,根植于乡土民众,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延续传承,与民众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其直观、简明的身体符号相对抽象、多义的文字符号,更方便交流,更容易沟通,更利于亲近(王广虎等,2019),能让人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和感及认同感,成为人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而且激发人们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动机,使体育文化成为可追求、可奋斗的文化(杨桦 等,202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重要纽带。譬如,在西南地区佤族、壮族、哈尼族、布依族、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世代流传的打陀螺,既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切磋斗艺,又可成为赛场上的竞技较量,发挥着锻炼体魄、愉悦身心的作用,拉近了民众之间的距离,使各民族之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起到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层作用,有效地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根基。也就是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能够使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建立相互认同与集体认同,促进各民族手拉手、心连心,形成“我们”“兄弟”“姐妹”等命运共同体意识(马俊毅,2019)。又如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各族同胞通过高端赛事平台展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与厚重,如今已发展成为等级足够高、规模足够大的民族节庆(张振东 等,2021),该活动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大团结盛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践有效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在彼此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领略传统体育技艺和民族文化的魅力,以此引导各族人民的情感体验与认同归属,各民族人民之间相互认同与高度团结,从而建立起各民族的价值共识,即共有精神家园(彭继裕 等,2022)。

1.4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发展成为新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好生活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美好生活不仅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支撑,更要有心灵的归宿、精神的家园作为保障(泓峻,2018)。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需要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增进民生福祉。民族传统体育不仅重视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还重视性情陶冶和文明精神的体育文化体系构建(吴艳红 等,2019)。如哈萨克族的“姑娘追”、东乡族的“耍火把”、壮族的“抛绣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承载着各民族普通民众的生活记忆,是男女青年表达爱情最直接的方式与媒介,不仅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沟通提供了平台,也折射出人们在心理层面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追求,以及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又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太极拳,特别强调身心合一、身心修炼,极为重视心理调控技术和对心性修养追求,注重其活动文明化的精神引导(阮纪正,2019),在不断地实践、修炼、体悟中获得启迪和教育,成为一种“美的追求”“美的活动”的文化展现(崔乐泉,2021)。

2 新时代新征程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推进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工作,既要以思想引领行动,又要以行动践行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因此,开拓新征程上的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和推进工作,需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民众生活诉求,有针对性地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从国家顶层设计走向实实在在“落地”实施,有形、有感、有效地引领新时代新征程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稳步向前。

2.1 构建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与超越。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应契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实践当中。

2.1.1 创新引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唯有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历久弥新。以古城古镇古村落传统体育为例,古城古镇古村落传统体育是人们在长时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得以保留和传承的,无形之中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其自身所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新时期对于古城古镇古村落传统体育的创新,需从坚守本土文化特色出发,最大限度发掘潜在优势,主动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融入时代发展精神,才能为古城古镇古村落传统体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如果只片面注重古城古镇古村落的历史景观和乡土建筑保护,或民族传统体育技艺的传承,而忽略其灵魂性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及传统体育所传递的民族精神,结果将是徒具躯壳,形存实亡。因此,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充盈思维方式,融入生活习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使其成为中国体育发展动力性生成的源头活水(刘盼盼,2019)。实现物质家园、精神家园与人的共同发展,从根本上做到文化主体性回归,这也体现了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主体性”思想。

2.1.2 协调发展,创建新时代文明美丽家园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2017)。就体育领域而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程度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因而,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应注重解决新时代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协调发展理念为纽带,充分发挥自身在自然风貌、田园风光、民风民俗、乡土文化、人居环境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促进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升人民在不同场域的生活体验、为各族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凝心聚力打造新时代文明美丽家园,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战略目标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也将进一步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积极融入民族国家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以达到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境界。比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州县台盘村“村ΒA”是村民自发组织举办农历六月六“吃新节”的系列活动之一,除了“吃新节”篮球比赛,在此期间还举行斗牛、斗鸟、赛马、跳芦笙、唱苗歌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庆贺丰收并祈福来年五谷丰登。西方现代竞技体育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协调发展,契合了当地少数民族在节庆中聚集欢庆的文化需求(彭芳蓉,2022),甚至在篮球比赛中场休息时的“篮球宝贝”表演也换成了少数民族特色歌舞,体现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把美丽家园建设活动引向深入,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清洁美丽。

2.1.3 绿色导向,共创山水相依的生态家园

美好的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需求。随着人们对高质量美好生活的期待愈加强烈,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的时尚。植根于民族乡土的民族传统体育是劳动人民最主要、最简便、最直接的运动方式,更看重自然而然的生态性发展,原始的自然条件及其形成的万物和谐理念已然成为集体性共识。如广泛散落于农村地区的民俗体育项目,其传承与发展有赖于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的稳定,融入了民众的生活百态和生存智慧中的各种意愿诉求,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山间河旁、沙滩草地都成为其活动的舞台。譬如,依托山地生态环境而兴起的高山滑雪、徒步登高、溜索、攀岩、达瓦孜,临水而居所开展的龙舟竞渡、独竹漂、泼水节、戏水、钓鱼,驰骋在茫茫沙漠、辽阔草原的博克、哈日靶、赛马、赛驼等,各族人民充分利用大自然开展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生态性得以保存与延续。人们在广泛的参与过程中通过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既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充实,又激活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美好记忆,给人的身心带来幸福和健康。同时民众之间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相互影响、不断融合的过程,不仅促进了情感上的相互依存,而且满足了人民健康的情感需求。以此使民族传统体育能够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生活方式,更深层次地浸润人民的精神家园(白晋湘 等,2022a),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精神的和谐统一。

2.1.4 开放包容,共筑文明互鉴的和谐家园

全球化背景下体育的国际化发展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坚持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中华文明与其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2022)。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需要包容汉族的精神文化,还需要包容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同时也要主动参与国内外各民族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增强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联动性(张强,2016),使民族传统体育在最广阔的空间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打破封闭状态,由项目所在的地理区域向外扩展,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交往交流交融。也就是说,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家园建设,既要传承其本身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又要汲取世界先进体育文化的精神文明养料,汇聚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资源宝库,更好地惠及各国人民。比如,旅法华侨袁祖谋先生,将中国式摔跤与散打结合改良创造出“手搏”运动,将中国式摔跤与太极的揉手等技术融合推出更适合大众锻炼的“相博”运动,使欧洲人民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了项目之间、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开放和适应,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开放中传承与发扬。

2.1.5 共享福祉,共建全民健康的人类家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信息的共建共享已成为人们的常态化心理期待和生活需求,从身体行为的传习到精神内涵的弘扬,无疑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场域的延伸拓展(常毅臣 等,2017)。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理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增进人民的生活福祉,使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实现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宽松和谐氛围。比如,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积极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成功经验,推动国家以民族传统体育为桥梁参与国际各领域交流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为促进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整体发展和全面进步创造有利条件。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积极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之中,“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从而让世界认识“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同时也让世界看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增进国际交流和展现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2.2 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为《复兴文库》作序言时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此可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在此建设过程中只有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才能更好地弘扬时代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2.1 凝心聚力:围绕时代精神激活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的生命力

“创造性转化”以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为目标旨归。如何围绕时代精神激活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的生命力,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是民族传统体育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键。换言之,在传承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保留民族区域特色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收和现代化联系紧密的新元素,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合,重新走进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传统体育为中华民族情感的交流提供了渠道,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提供了载体,需要我们将其“激活”,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比如六艺太极拳,将“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优秀传统文化和太极拳以及传统中医药文化相融合(姜周存,2019),并借助儒家思想发祥地的文化基因,不仅能够践行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还能通过太极拳具体的一招一式,彰显儒家六艺文化之精髓,使人在太极拳习练中感悟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和意境,提升其精神追求的内涵和境界。又如郑勤(2012)发明创造的以武术套路为基础、以龙为道具、以艺术演练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新兴民族体育运动“中华武龙”,杨建营(2022)发明创造的独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隔网对抗大球类运动项目“柔力太极球”,都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武术、舞龙、太极拳、柔力球等传统体育文化中积极、优秀基因的前提下合理转化,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生命力的“激活”。可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意味着对传统文化中承载的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予以确认和保留,需要我们“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习近平,2014),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与大众日常生活空间及娱乐健身方式相融合,重新走进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滋养和焕发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白晋湘,2018),满足当下大众对文化内在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寄托,使其成为培育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和情感皈依。

2.2.2 吸纳创新:不断增强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创新性发展”以增强传统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为目标旨归。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纵”的继承和“横”的吸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也就是说,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性发展在解决好自身发展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人类体育发展问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为全人类共享的体育文明成果。

比如,利用踢毽子、滚铁环、丢沙包等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开展寓教于乐的公共文体活动,充分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精神魅力。如广西阳朔、湖北恩施等地结合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和体育项目,以攀岩为主题开发的传统体育文旅项目,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和攀岩爱好者前来体验欣赏。又如,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通过“体育文化+艺术”“体育文化+非遗”的创新发展模式,既是对广州传统体育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对岭南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对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弘扬(颜世亮等,2021)。再如,“依托相关国际组织和赛事机构在世界各地青少年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国家体育总局,2021),2022 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Βach)先生跟随电子屏幕演练五禽戏之虎戏,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魅力、中国气派、中国精神。总之,想要高质量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就要在弘扬、改良、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将富有中国韵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创新成果向世界传播,使民族传统体育先进文化成果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有效发挥精神指引、典型示范作用,为世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值得一提的是,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民族特色、凸显民族特征,坚持和弘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避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被淹没和消解。

2.3 打造民族传统体育最具代表性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标志性载体意义。

2.3.1 打造彰显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的本质是展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种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所达成共识的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代表了各民族文化记忆、记载了各民族文化生活、表达了各民族文化精神诉求的民族传统体育(韦晓康 等,2016),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着极强的关联。首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可以增强各民族共同的情感凝聚力。比如,舞龙舞狮,可以说是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中最具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被赋予了“龙的传人”“祥狮献瑞”等美好意愿,是人们佳节庆典、集会活动不可或缺的仪式内容。舞龙舞狮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凝聚着族群力量,寄托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人们参与其中,并因其极强的精神感染力、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濡化力正在不断获得国内外的文化认同。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能够强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特质。如武术鼓舞,在湘西保靖县的葫芦、吕洞山、水田等地广为流传,是一种民族文化象征符号。武术鼓舞将武术中的劈、点、击、砸、敲、拍、打、提、戳、扫等基本技法,弓步、马步、仆步、虚步、并步、插步、盖步等步型步法,以及高、中、低势不同空间范围内的平衡、跳跃类动作,与传统服饰、民族音乐、舞蹈技巧等多元化民族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生动唯美地表现了苗族人民敢爱敢恨、热情奔放之态(夏晨晨,2022),呈现了湘西苗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生存智慧并具有强烈地域原生性的主体文化创造力(张霞 等,2020)。最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有益于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比如,早已成为代表性文化符号的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金字招牌”(李卓嘉 等,2020)。

2.3.2 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性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为此,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炼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的代表性精神标识,即让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活起来”。也就是说,使“原先处于沉默和失语状态”的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承载的文化记忆得到言说的机会,焕发出新生机(白晋湘 等,2022a)。值得注意的是,提炼代表性精神标识既不是全盘接受,也不是全盘否定,只是对于其中优秀的、积极的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标识进行重点提炼,讲清楚其背后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价值。而诸如武术冷兵器中的“暗器”“毒器”等糟粕应予以抛弃。二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性精神标识,即增强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的“存在感”。费孝通(2005)表示:“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许多我们特有的东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把这些特点用现代语言更明确地表达出来,让大家懂得,变成一个普遍的信息和共识”。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校园环境为例,在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外的中医药文化广场设计上,融入了太极图、八卦图、八段锦等传统中医药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元素,与周边的“药王山”中草药种植园区,以及升旗广场、岐黄问对、医圣张仲景雕塑、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岭南名医壁等景点标志相得益彰。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逐渐地浸润到师生的心灵之中,完美地将爱国主义、传统中医药文化、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等诸元素呈现给师生,成为感染、熏陶、教化和激励师生的一种内在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效果,增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可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宣传工作极为关键。最好的手段就是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精神标识,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传播与传承,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2.4 开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传统体育创建活动

增进各民族的情感认同,就要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所表述的是从民族之间的交往接触到理解接受再到团结互信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过程,需要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来完成(郝亚明,2020)。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一过程的完成需要借助一定的实践平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体现了从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到深度交融依次递进和不断深化的过程(白晋湘 等,2022b)。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言,其过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而是一项长期工作,同样需要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因此,积极开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传统体育创建活动,是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中之重,具体可从共建、共识、共享3 个方面着力。

2.4.1 以共建为基础,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交往交流交融教育实践基地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打造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保障。利用地域优势,在原生场域上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交往交流交融教育实践基地(以下简称“教育实践基地”)是活态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路径,通过教育实践基地来强化情感依恋,增进共情互动。

具体而言,一是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必须要遵循物质保障的基础。从抽象的思想到具体的实践,精神家园总是需要以人类活动的一定空间作为现实载体(曹萍 等,2019)。也就是说,物质条件对于精神生活具有先在性和基础性意义,在遵循物质保障的基础上还要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特别是原生场域的教育实践基地,可以为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深厚土壤和创新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个性和生命力。二是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应深化到各民族成员与其生活环境的社会关系空间创设中。例如,植根于古城、古镇、古村落的传统体育,其生长场域不仅在物质层次承载着民众生活,在精神层面也维系着一种超越时代与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依恋和地方记忆。守护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土壤的物质家园,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基。不可忽视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土壤,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应与当地各族人民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紧密融通的实践性活动(王瑜 等,2020)。三是推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纵深发展。如定期组织和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培训及展示活动,主动创造积极社会影响力,或借助“六进”(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活动组织开展送教上门与精准指导服务,拓宽民族传统体育交往交流交融教育实践受众范围。总之,以共建为基础,做到实体化,最大限度激发群众自发参与的积极性,以此实现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播、更好传承,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家园建设。

2.4.2 以共识为纽带,打造民族传统体育交往交流交融特色文化家园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营造积极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打造民族传统体育交往交流交融特色文化家园,有利于加强对民族精神家园的引领与呵护。

为此,要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培育和推广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健身活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群众性体育文化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在此背景下积极培育和推广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健身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成为传承者、践行者,以此推进中华文化润物无声融入群众生活细节、心理情感世界中。比如,浙江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将戏台、祠堂的传统文化空间功能与农村文化礼堂的现代文化空间功能进行有机融合,为民族传统体育群众健身活动的空间开展以及民族传统体育交往交流交融特色文化家园的打造提供了范例和思考(王春红,2019)。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文化窗”“文化墙”或“文化长廊”等现代形式,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视化建设,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二是重点开展科普性、体验性、浸润性的展示活动。民族传统体育交往交流交融特色文化家园是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切体验和直观感知。通过开展科普性、体验性、浸润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搭建促进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刻情感共鸣和高度价值认同,逐步实现由空间嵌入拓展到文化嵌入、心理嵌入。比如,合理利用本地的自然文化、人文风貌和地域文化等资源开展龙舟竞渡活动,表面看来科普、体验的是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是从其深层意义来看,更是民族精神和生活理念的传承。三是广泛实施和推进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壮族“三月三”、蒙古族“那达慕大会”、苗族“赶秋节”等重大纪念日或民俗节庆活动的独特价值和浸润作用,集中开展体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找准创建活动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15),创设能够吸引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集赛事开展、组织服务、健身指导、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文化空间,让人们切实感受到物质环境和精神层面带来的体验感、代入感和获得感,努力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良好的道德风气,营造健康、活泼、团结、文明的文化生活氛围,促进精神文明创建层次和水平的整体提升。

2.4.3 以共享为目的,搭建民族传统体育交往交流交融智能服务平台

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生动展现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伟力,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键举措。搭建民族传统体育交往交流交融智能服务平台可以有效唤醒大众血液中的民族文化基因,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激发对共享往事的集体记忆,进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也为社会经济转型和小康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具体而言,一是整合文旅资源,助推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除了能够满足游客的求新、求悦、求知、求异等心理需求,还能为每位参与者带来一种情感能量——人们有信心、热忱且乐意去做某事的力量(孙文波 等,2020)。同时还能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反哺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化发展。例如,在重庆秀山和酉阳、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恩施州和宜昌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和永顺等地交界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旅游圈,不仅能助推当地土家族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挖掘与活化,还能以文化旅游业的形式培育新型消费,建设新型文旅消费聚集地,拉动所处省、市的经济增长。二是融合医养资源,构建体医养大健康生态圈。当前体医融合的要点在于转变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从“院内”走向“院外”。而在具有丰富传统医学资源和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地区统筹打造集健康教育、休闲娱乐、养生养老于一体的体医养大健康生态圈,不仅能够基于“治未病”“天人合一”“动静结合”等传统医学理念调养身心,还能通过多样化的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实现运动促进健康。例如,贵州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就是体医养融合的绝佳地域之一,这里既有丰富的苗药资源,也有包括爬坡杆、跳鼓、打花棍、苗拳等在内的多种苗族传统体育民俗,号称“黔北药库”的苗医世家也扎根于此,具备开具运动处方、转变医疗模式的资源条件。三是结合教育资源,打造体育类研学旅行课程。可组织研学旅行队伍游览“武术之乡”佛山、“醒狮之乡”遂溪等地,或前往参观李小龙、叶问等武学大师的故居,通过民俗文化传承地导游介绍、武学大家生平纪录片、武侠小说或武术文化影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传统武术的魅力,在武术带来的视觉美、动作美及精神美的享受中调动心理认同感与文化羁绊,唤醒其身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自豪感与使命感。此外,可组织学生研学旅行队伍进入广东特色拳种武馆进行理论研学与集训(郑健,2012),让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人溯源介绍本地特色拳种的历史,细化讲解每个动作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哲学思想,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深远智慧。通过教练员以身作则,让学生将尊师重道、友爱存仁理念内蕴于心、外化于行,于无形中提高文化认同,在体育研学旅行活动中强化情感教育和实践体验,进而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广大师生以传播、践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己任,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

3 结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加深认识新时代新征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每一个维度都息息相关,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引导人民群众在多元化社会思潮中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因而需要不断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体系、传播载体、核心驱动和文化生态着手发力,精心打造彰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形象的精神标识,以此推进历史文化、民俗记忆、传统体育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进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将“健康生活”和“美好生活”理念嵌入日常生活之中。让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追求而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中,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更具生机、活力,进而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奠定坚实的价值基础和宝贵资源,为人民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珍贵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构筑精神家园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一带一路”构筑“健康丝路”
构筑“健康家庭”,从容应对重大疾患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