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域诗文学景观:伊犁的军旅形势和屯垦局面

2023-10-04 22:47吴若愚
新楚文化 2023年10期
关键词:伊犁

吴若愚

【摘要】清政府借鉴历代经营西域之得失,因地制宜地采用军政合一的军府制度。与之同时,伊犁将军又大兴屯田,使得军粮充裕、城镇兴起、商贾云集、人口增长,促进了伊犁乃至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交流。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学景观。笔者结合各种文献资料对清代西域诗文学景观进行分析,发现当时的军旅与屯垦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积极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支持。

【关键词】清代西域诗;文学景观;伊犁;军旅形势;屯垦局面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0-0020-04

为了巩固统一事业的胜利成果,当时的清廷借鉴历代经营西域之得失,因地制宜地采用军政合一的军府制度,于1762年在伊犁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当时新疆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自此伊犁便真正成为西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于是,在开展声势浩大的屯田事业的同时,遵照古代“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传统,大兴土木,相继修筑了一批城池。按修建时间排序,依次是塔勒奇、宁远、绥定、惠远、惠宁、熙春、广仁、瞻德、拱宸,史称“伊犁九城”,即今天所说的伊犁,而伊犁将军府设在惠远城。

我们所谓的文学景观,就是具有文学属性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它以历史建筑或自然风景为基本载体,同时又具有文学的内涵和审美的价值。据曾大兴教授统计,在我国境内的“丝绸之路”上著名的文学景观就至少有四十五处之多,它们东起河南、西至新疆,迤逦延伸,构成了一个“文学景观带”。仅在新疆,著名的文学景观就有火焰山、天池、楼兰故城、铁门关、赛里木湖、果子沟古道、伊犁九城、伊犁将军府旧址、夏塔古道等。在清代的西域诗中,有不少咏唱伊犁的篇章,通过这些城垣所展现的文学景观,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伊犁大地上当年的军旅形势和屯垦局面。

一、承平武备要修明

伊犁将军的首要职责是守土卫边。正如生活于咸丰至光绪年间的诗人萧雄(约1824-1894)在他的《西疆杂述诗·伊犁》中所吟诵的那样:“欧脱穷边杂处多,东西司马费摩挲。将军夜缀黄金甲,不许强邻擅渡河。”诗中既指出了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以及恢复百姓和平安定生活的决心。

凡是到过伊犁九城的人,都对远在天涯的巍峨边城、森严军营、悲壮角声、威武军容留下了深刻印象。褚廷璋(?-1797)写出:“盘雕红寺朝鸣角,散马青原夜控弦。”(《伊犁》)诗中的“盘雕红寺”指的是规模恢宏的金顶寺和银顶寺。汪廷楷(1745—1831)写出:“从知阃外军容肃,皓首书生也带刀。”(《初到伊犁》)“阃外”指的是京城以外的边远之地。还有“八阵旌旗肃步伐,四围台卡控襟喉。岩疆共睹皇舆壮,汉使空劳泛斗牛”。(《伊江杂咏》)杨廷理(1747-1813)写出:“宛马追风看北去,塞鸿唳月想南征。悲笳晚动伊江水,画角宵严铁勒城。”不管是来治边做官的,还是坐罪流放的,都自觉地把自己当作戍边的卫士,身处边塞,入乡随俗,他们的诗中都纷纷表示要在此处有所作为、有所担当。

曾任伊犁参赞大臣的景廉(1824-1885)在《惠宁城》一诗中,描写了惠宁城(今巴彦岱)的重要军事地位及对拱卫惠远城的作用,回顾了过去的战乱年代,也赞颂了各民族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

分领军符建此牙,城开百雉暮云遮。

金汤设险增形势,罴虎当关重辅车。

榆塞昔曾严鼓角,花门今尚业桑麻。

征骖已过重回首,烟树无边映落霞。

“辅车”指的是颊辅与牙床,喻相依之物。“榆塞”泛指边塞。“花门”是回纥的代称,是维吾尔族的族源之一。

在上述诗中,多有“鸣角”“鼓角”“画角”等词语,这在西域诗中属于写实,而非虚拟。角是古代乐器名,出自西北游牧民族,而军中多用作军号,鸣角以示晨昏。舒其绍(1742—?)在他的组诗《消夏吟》中,分别表彰了忠实守卫边疆的少数民族部队:“骑足追风影,骹声落血毛。边防资劲旅,儿女挎弓刀。”(《齐吉罕河》)“骹声”指响箭声,这几句写的是索伦营携眷驻防新疆之八旗兵,1764年由黑龙江调驻伊犁河北岸。“代北名藩种,提戈戍月氏……壮心惟报国,不肯问瓜期。”(《博罗塔喇河》)“瓜期”意为换防回归故乡,这几句写的是察哈尔营在新疆携眷驻防之八旗兵,1764年由张家口外移驻伊犁,分布在赛里木湖及博尔塔拉等地。“天堑环城郭,熊罴大合围。拔山开壁垒,背水簇旌旗。”(《洗伯营》)写的是锡伯营携眷驻防新疆之八旗兵,1765年自盛京(今沈阳)调驻伊犁河南岸。这些屯垦驻防的部队,都为保卫祖国西部边疆的领土流血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武备修明、枕戈待旦是边疆将士的生活常态,所以在没有战争的日子里,组织演武、阅兵和行围打猎便是常备的功课。洪亮吉(1754-1809)的《伊犁纪事诗》中就有两首写伊犁将军组织演武的诗:

坐来八尺马如龙,演武堂高夹路松。

谪吏一边三十六,尽排长戟壮军容。

“坐来”指一时间。作者在诗后自注:“四月一日,随将军演武场角射,时废员(即诗中的“谪吏”)共七十二人。”

偶选龙媒贡上方,万蹄如铁剖河梁。

骅骝尽解如人立,环拱将军下角场。

“龙媒”指的是良马,“剖河梁”意为分列在桥两旁,“角场”又可以写作“校场”,即演武场,是供进行摔跤、射箭、驰马等竞技活动的地方。

祁韵士(1751-1815)在《西陲竹枝词》中专门写到了边防哨所:“刁斗声残夜寂寥,龙沙极目雪花飘。守边一一皆飞将,生手何人敢射雕?”(《卡伦》)卡伦写:“于要隘处设官兵瞭望曰卡伦。”(《大清会典》)如果不是日常勤操苦练,守边将士怎会成为“敢射雕”的“飞将”!

那些有关行圍郊猎的诗都写得极有生气。如汪廷楷的《伊江杂咏》:

浅草围场百草肥,双旌秋狝正行围。

月明毡帐乘驼去,风响雕弓射虎回。

霜角晓传营幕静,箭翎低带血花飞。

由来讲武当农隙,不是看山恋夕晖。

“双旌”指的是唐代节度领刺史者出行时的仪仗,“后借”指高官,但在这里指代伊犁将军,“秋狝”意为秋猎。

又如祁韵士的《围场》:

肆武疆场合重围,角弓风劲令旗挥。

三千组练如云锦,远向狼山射猎归。

“组练”是组甲、披练,皆指将士的衣甲服装,后借指精锐的部队。“狼山”原为古代匈奴人活动的地域,这里借指尼勒克的群山。诗中赞扬了伊犁将军每年秋天开展围猎活动的威武气势。

陈寅(1740-1814)的《赠福乐斋都护巡视索伦台卡》也描绘了一幅巡边、狩猎、放歌、豪饮的野外生活场景:

风雪巡边紫塞西,云遮山涧失高低。

千条玉带盘雕影,一路银杯送马蹄。

校猎营开明月径,雅歌声动夕阳溪。

归来满座宾朋喜,共索新诗问小奚。

其中“银杯”指雪中的马蹄窝,“小奚”是仆从的意思。

杨廷理的《闻人谈猎戏作》更是意气风发:

平原草浅兽初肥,整队郊垌大合围。

风静日斜堪画处,行行猎马带禽归。

“郊垌”意为田野。

陈庭学的《雪后观猎追赋》催人摩拳擦掌:

冰天出猎塞垣西,雪净寒原簇万蹄。

霜仗远排平野阔,毳庐高卷冻云低。

鞲鹰下臂风争迅,盘马弯弓路不迷。

域外从禽观未得,壮怀呵砚兴追题。

“霜仗”意为锐利的武器,“毳庐”指毡房,“鞲鹰”指蹲在臂套上的猎鹰,“从禽”意为田猎时追逐野兽。诗中描写了雪原上狩猎的壮阔画面——“万蹄”奔腾、刀枪闪光、猎鹰御风、盘马弯弓,是一场气势磅礴、振奋人心的准军事演习。

还有舒敏(1777—1803)的《公将军较猎即事》,更是气冲斗牛:

數行小队出城西,闪烁朱旗振鼓鼙。

彩雉倒飞随箭落,苍鹰侧翅掠云齐。

荒林月满雕弓劲,衰草风寒怒马嘶。

猎罢征人回首处,风毛血雨万山低。

“公将军”指的是伊犁将军保宁,袭三等义烈公。这首诗的动感很强,空中有“彩雉倒飞”“苍鹰侧翅”,地上有“荒林”“雕弓劲”“衰草”“怒马嘶”,再加上“朱旗”“闪烁”“鼙鼓”震天,一派轰轰烈烈的战场景象。

这些狩猎行围诗,读起来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其中的气氛更是令人血脉偾张、跃跃欲试。

二、晚风千顷稻花香

新疆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战略地位,使得屯垦成为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重要国策。屯田事业对于巩固边防、改善民生功莫大焉。

伊犁屯田事业的兴盛,在清代西域诗中有许多咏唱。如国柱在《春日口占》中写道:“大野春回晓日曛,瞻蒲望杏总殷殷。蛰虫辟户翻新土,候雁呼风认旧群。千古屯田贻壮策,几人筹国建殊勋。兵戈销尽为农器,布谷催耕叫塞云。”诗中大家铸剑为犁、布谷催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陈庭学在《和刘军门九日登高二首》与《再和前韵》中引用了汉宣帝时营平侯赵充国罢兵屯田的典故,歌颂奉旨在伊犁管理屯田事务的提督刘鉴的政绩:“充国便宜握壮图,边屯引水浪花粗。果然军伍皆知稼,何必农师督剪芜。”其中“剪芜”意为垦殖荒地。“拟将伊列写成图,塞上风云气象粗。秋猎马肥耽苜蓿,年丰军饱笑莱芜。”“伊列”就是伊犁,“耽”是喜爱的意思,“莱芜”指荒芜。舒其绍也用营平侯赵充国指代伊犁将军:“营平沁远略,沙幕尽桑田。”(《夏日郊外口占》)其中“沙幕”指沙漠。

徐步云在他的《新疆纪胜诗》中赞美了伊犁的气候、水土十分宜于屯田:“五种大都宜二种,麦花开后稻花香。更看荞麦花如雪,半似燕乡半越乡。”“五种”就是五谷。看着繁茂的庄稼,会使人把这里误作江南鱼米之乡。杨廷理在祝贺嘉庆皇帝生日的诗中也高兴地赞颂朝廷屯垦戍边的政策:“欣占化泽敷屯戍,逖听皇威畅远戎。好共边氓歌击壤,陇头麦信已先通。”其中“化泽”意为教化的恩泽,“敷”是施行的意思,“逖听”意为远听,“击壤”是赞颂太平盛世,“麦信”指小麦成熟时的东北风。萧雄也高度评价了伊犁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绝好河山土最腴,九城风雨课粮储。”(《西疆杂述诗·伊犁》)最后一位伊犁将军志锐(1853-1912)在《首夏巡边,马上得诗四章》中回顾了伊犁各族人民辛勤耕作的历史贡献:“二百年来古战场,亦曾安堵课农桑。”并且肯定了“屯设兵回策最良”的屯垦举措。

屯田良策实施的直接结果是庄稼丰收、军粮充裕、城镇兴起、商贾云集、人口增长、丰衣足食:“升平都会人知乐,估客年年逐队过。”(福庆《异域竹枝词》)“通街廛市蹙鱼鳞,到此才堪洗客尘。”(雷以諴《甫抵伊垣口占》)由此可见,屯垦事业的兴起,对于边疆的开发、边防的巩固、经济的发展功莫大焉。

曾经跟随陕甘总督杨遇春平定张格尔叛乱的方士淦(1787—1849)写有《伊江杂诗》十六首,其中有两首写到了伊犁的屯田事业。其一:

沃土原宜谷,疏河可溉田。

岂烦权子母,多费水衡钱。

“权子母”意为衡量本钱与利息。作者在诗后自注:“伊犁水土肥美,雪山春融,泉流甚旺。若筑坝分渠,开垦无数,何必河工岁修款算生息。”其二:

安得赵充国,屯边尽力筹。

稼通秋塞迥,水引雪山流。

烽燧虽云息,仓箱尚可忧。

荒垣多旷土,使者亟须谋。

这一首诗描述了经过平定张格尔叛乱的战争,消耗了大量历年积存的军粮,所以屯田之事不可稍有懈怠。

祁韵士在《西陲竹枝词》中也写到了欣欣向荣的屯垦现实:“列城棋布星罗日,阃外群尊大将坛。”(《兵屯》)“灌溉新开郑白渠,沃云万顷望中舒。”(《水田》)“列城”指因屯垦兴起而修筑的伊犁九城,“阃外”指京城或朝廷以外,“郑白渠”是郑国渠和白渠的并称,在今陕西省境内。

汪廷楷有一首诗专写军垦生活的诸业兴旺、丰衣足食。

《伊江杂咏》:

云屯稼穑媲江乡,兵亦能农筑圃场。

疏雨一犁春浪暖,晚风千顷稻花香。

闲锄野菜抽红甲,新种秋瓜剖绿瓤。

一样锦鳞河上好,四腮美鲈卖鱼庄。

“野菜”是对自种蔬菜的谦称,“红甲”指植物的新叶。作者在诗后自注:“将军念八旗兵丁生齿日繁,钱粮限于定额,奏请开垦屯田,兵食藉以充裕。”庄肇奎在赞颂米粮丰收的同时,也夸耀了副业的自给自足:“鸡豚蔬果家家有,内豢无如牛与羊。”(《伊犁纪事二十首》)

不仅惠远城周围因屯田而繁荣,福庆看到的惠宁城是:“城筑惠宁为犄角,熟田弥望岁多收。”(《异域竹枝词》)舒其绍笔下的宁远城:“有水皆宜稻,无田不种瓜。”(《消夏吟·金顶寺》)绥定白羊沟:“绿雨菰蒲影,黄云稏声。”(《消夏吟·白羊沟》)“稏”指的是稻禾植株摇动的样子。雷以諴眼中的綏定城是:“水美田肥欢士马,池深木茂好园亭。”(《宿绥定镇园亭》)芦草沟:“渐见麦苗春雊雉,频听树底雨鸣鸠。”(《宿芦草沟》)“雊雉”指野鸡。精河:“斧斤不入多材木,耒耜无闻少稻粱。安得神农重教穑,崇墉比栉赋千箱。”(《晶河路》)“耒耜”指农具,而这里借指耕作,“崇墉句”意为建造许许多多的仓库储藏粮食。就连与伊犁远隔崇山峻岭的奎屯和乌苏也是“扶犁处处事农功,陇麦草草一望中。”(杨廷理《奎屯》)“牛羊古堠千军幕,禾稻新畴万顷田。”(方希孟《西湖》)。

总之,屯垦事业的兴起,不仅促进了伊犁以至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应运而生的屯垦文化也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新疆地域文化的发展与壮大。

三、结语

时至今日,尽管伊犁的一些城垣已经破败或消逝,但我们仍然能通过对清代西域诗中的伊犁文学景观进行挖掘,了解当时的军旅形势和屯垦局面,体味当年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风采。这对我们更好地研究“丝绸之路”的人文价值、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提升民族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赖洪波:《伊犁史地文集·伊犁屯垦史述略》,香港银河出版社,2005,第68页,第77页。

参考文献:

[1]星汉.清代西域诗辑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2]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3]伊犁地方史资料辑录[M].吴孝成,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4]林则徐新疆诗文[M].周轩,刘长明,编注.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

[5]星汉.清代西域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伊犁
清代伊犁厄鲁特营上三旗人员构成——基于其官员履历的考察
伊犁苹果黑星病发生及其防治
伊犁书
伊犁将军长庚
伊犁新天EPC项目过程控制实践
打伞的人
Лаванда в Или Синьцзяна
伊犁之旅
丝绸之路与伊犁
浅谈伊犁垦区高梁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