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华 沈玉洁
摘要:农业组织对中国农业深化供给侧改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为载体。中国农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决定着农业产业经营效率的高低。目前中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土地规模呈现碎片化,要素配置不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文章从农业组织的内涵以及演进过程,农业组织市场化的内涵以及演进过程,农业市场化对农业组织变迁的影响,来探讨农业组织市场化的必要性、实现途径和具体形式。
关键词:农业组织;市场化;组织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30309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2BJJ019)。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marke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in China
Huang Jianhua1, Shen Yujie2
( 1.Schoo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16;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yang, Shanxi 712100 )
Abstract: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deepening the supply side reform of Chinas agri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should take a certain organizational form as the carri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form has determined the high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efficiency. The degree of marketiz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e is low at present, the scale of land is fragmented, and the allocation of key elements play an insufficient role.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the connot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marketization on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chang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realization ways, and specific forms of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marketiz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marketization, organizational marketization
國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组织化和农业市场化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1 中国农业组织演进过程研究
1.1 农业组织的内涵
农业组织的内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为农户与农户、合作社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易活动。农业组织化即具有相似愿景和相似条件的农户相互协作的过程,在协助中实现规模收益。农户之间的临时协作与自发性的协作是当前组织化的主要形式。马歇尔在论及生产要素时,在萨伊的“三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的基础上,提出来第四生产要素——组织。由此可知,农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的要素,农业组织更强调以农业生产要素为基础,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整合和协调。农业生产要素是农业组织化发展的催化剂,合理使用可以促进农业组织化的发展。在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耕地面积过小,地块过于分散,农业组织作为中介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农户耕地的有效接轨。
1.2 农业组织的演进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的市场体系还未建立,还以农村社区为中介与外部相联系建立交易。在农业组织演化的过程中逐步出现了家庭农场、农业公司和合作社经济组织等不同形式。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以“公司+农户”为特征的组织化模式转变。紧接着又出现了“公司+农户”和“合作社+农户”两种形式。农业组织演进过程中首先要以农民为基础,组织演变主要通过农民自发的建立合作社共担风险,利用中介组织降低风险和与龙头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分散风险。农业组织是农业组织结构的现代化,是农业组织从低层次、低水平、小规模向高层次、高水平、规模化的变迁[1]。在农业组织演变的过程中,通过与公司合作进而与公司建立起利益共同体,但风险共担机制尚不健全,农民的利益往往受到侵害。农户很少参与合作社的管理工作而只是从事农业劳动,相当一部分的合作社已经演进为少数精英对项目的管理。农业组合化的核心是小农以利益机制为纽带与其他涉农要素主体进行有效整合。
2 农业组织市场化过程研究
2.1 农业市场化的内涵
从物质生产和流通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从社会的生产经营方面来看,市场经济是通过供给与需求、競争来进行市场分配,对于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我国大部分的小农经营规模较小,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使农户卷入到一个市场开放、信息流通、工作分工的社会体系。农业市场化即农户通过农业生产经营与市场进行经济交易,进而增加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成分,农业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农业市场化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从分散到协作,从自给到市场,从多样化到产业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完善和加强了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社会的发展需要市场的参与,市场化能够使得农业的发展与社会更好地契合。对于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到农民可以更加的快速和高效。
2.2 农业组织市场化的演进过程
从调节方式来说,市场化是我国社会资源在分配的过程中从政府分配行为到市场调节的过程。资源配置即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合理分配,利用市场化达到资源的分配。农业市场化是要改变以政府分配为主的农业资源配置方式,达到相关资源配置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不断地向农业市场进行流通,使产品在市场的流通中体现出产品价值价格。农业市场化可对我国农业资源配置达到高效分配,进而提高市场流通效率,提高农业发展速度。农业市场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人可以分为经济人和社会人,农民属于社会中的经济人即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我国农业正在逐渐步入现代化,突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现代化要素的加入加快了我国农业市场化的进程。农业市场化即农产品、生产要素、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市场化。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产品化程度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的市场化程度。一个理想的农业组织化制度必须为小农户提供服务,既要有效抑制市场波动,还要保护小农户利益,让小农户有自我成长的空间[2]。
2.3 农业组织市场化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的发展尚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生产效率低,市场化程度不够。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能够促进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规模收益的提高必须要以市场化为基础。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能够引导“小农户”进入到“大市场”中,促进我国农户对现代化要素的投资。我国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农村的土地呈碎片化不具有规模性,因此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了困境。规模收益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必然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必然以农业市场化为基础。农业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互补协作。
当前我国以家庭生产经营为核心,虽解决了农业的基本生产需求,但面对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外产品的渗入,对我国农业生产竞争力造成威胁。国外发达国家是以农业市场化为出发点,在农业市场化坚实的基础上带动农业现代化。当前我国粮食面临着国内价格高,进口价格低的情形,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内生产成本高。适度规模生产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不仅要适度地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农业组织化的程度,同时也要扩大农业市场化。作为催化剂,农业市场化在农业现代化的演进过程中能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一个健全、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应当体现出农产品的初级、中级和高级市场相互连接和共存的体系。在不同的市场层次形成最优化的比例。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均衡竞争,规模收益激活农户种粮的积极性,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 市场化对农业组织变迁作用机理研究
3.1 农业组织规模化
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较为落后,人多地少,有限的资源禀赋使得土地经营规模小。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产品相较于小农总产量较高、规模较大,主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与市场联系紧密。在一定的产量和规模下能够满足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的经营标准。从现代化角度来说,家庭农场的制度特征归纳为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家庭农场的组织特征概括为现代化技术、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和现代化农民[3]。我国面临有限的土地禀赋,生产成本却不断提高,因此要求通过农业现代化以提高生产的效率来降低生产的成本。由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此时必须要出现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在“双循环”的作用下,市场的高效流通要求农业市场化,生产效率的提高与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家庭农场的规模和特征能够契合这一特性。家庭农场的经营者相较于小农具有更高的素质,掌握现代化机械的使用,能够合理地利用市场信息、国家政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农村缺的不是劳动力,缺的是懂得经营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包括资产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农业种植依旧处于经营者多规模小的阶段,家庭农场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小农生产,并融入了现代化生产要素,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提高机械水平,提高边际收益,实现规模收益。
3.2 市场化对农业组织变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的高速必然促进市场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经济体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资源配置效率更高,政府政策在促进市场化的同时加速了农业组织化的发展。黄宗智[4]认为明清时期的江南就产生了“内卷型商品化(或市场化)”的倾向。从小农生产的规模包括产量来说,不能够促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形下必然进行市场化,小农生产既然不能满足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有效地建立起合作组织便成为必要。农业市场化的逐步演变,对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产品进行商品化,可以促进小农生产的分工并提高组织化程度,可以在家庭农场的数量和规模的基础条件下促使合作组织的建立更加高效。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数量不断增多的家庭农场中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具有一定的规模,在此基础上建立合作组织不仅能够提高效率而且能够增加收益[5]。
农业组织作为农业市场和农业生产规模的中介,在市场的作用力下,发挥出中介的力量能促使农业生产规模的增加。对于生产经营规模小数量多的小农来说,投资农业机械化使得生产成本上升,收益减少。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投资农业机械作为生产力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农业市场化的提高不仅降低了农业机械的投资成本同时也加速了农业组织化的程度。在市场的竞争中,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产品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并使价值和价格达到公平化、合理化。农业的生产经营是一个季节性的投入产出,从投入生产要素到生产出农产品都需要市场的参与,农业市场化是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市场化[6]。经济高速发展使各行业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市场化使得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提高。生产规模增加时仅靠人力已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求,投资现代化农业机械在生产经营规模不适度的情况下会增加生产成本,而市场化能够摆脱规模增加成本增加的困境,进而提高小农户的现代化程度。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市场起相互衔接与互补的作用。农业组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其组织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并促进农业市场化。
3.3 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不同步问题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需要利用“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中达到充分的竞争,但是要素的市场化落后于产品的市场化。2016年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得分为7.78 分,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仅为5.94 分,说明我国要素市场相比产品市场发展滞后。生产要素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力量,如果没有市场的带动就没有活力和动力。产品市场在市场中流通效率高,产品在高效率的流通下竞争较为充分,而要素市场竞争不充分流通效率低。市场中的各种要素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整合,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7]。市场对于农产品的流通作为一种价格信号,通过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
同步市场化就要以产品市场为牵引力带动要素市场。政府擁有对相关政策制定的权利和市场流通的调节能力,但早期我国政府掌握较大的控制权,导致我国要素价格和要素市场的流通受到了限制。在没有达到充分的要素市场化中,错配的价格信息导致产业和技术选择偏差形成资源的错配。促进农业市场化就要发挥政府的推力作用,当前农业不仅是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化程度不够,同时存在农业土地的流通机制不健全和承包权的性质不明确问题。政府发挥推力作用就要依靠宏观政策来调控市场的失灵,通过制度的创新、制度的变迁进行宏观调控,为农户因素现代化提供条件。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体制的意见》,体现了要素市场化改革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化中耕地得到更多的保护,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农业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力。
4 中国农业组织市场化结果分析
我国农业的生产不只是生产要素的投入,最重要的是对生产经营的产品实现收益,市场化能够加速农业产品的流通,但要素和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都较低。家庭农场数量少、规模小,不利于农业组织市场化。农业产业信息不流通,农产品的买入和卖出信息不匹配,农业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市场经济作为交换经济,发挥得不充分。农村市场没有形成统一,农业市场环境就不利于要素和产品的流通。在经济萧条时农民抗风险程度较低,为了降低自己的风险很可能会退出市场。农产品有较多初级产品,初级农产品收益低,小农生产经营产量低、规模小,农民增收难度大。要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农业市场化,促进初级农产品的流通,扩大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温琦. 我国农业组织化研究:一个文献回顾与评析[J]. 新疆农垦经济, 2009(1): 79-83.
[2]方师乐,黄祖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阶段性演变与发展趋势[J]. 农业经济问题, 2019(10): 36-49.
[3]关付新. 华北平原种粮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探究:以粮食大省河南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10): 22-38.
[4]黄宗智. 中国新时代的小农场及其纵向一体化:龙头企业还是合作组织?[J]: 中国乡村研究, 2010(2):11-30.
[5]朱启臻,胡鹏辉,许汉泽. 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J].农业经济问题, 2014, 35(7): 11-17, 110.
[6]戴晓春. 我国农业市场化的特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04,(4): 58-62.
[7]习近平. 论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测度[J]. 经济学动态, 2001,(11):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