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峰 刘磊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山东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单凭一家一户难以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从党建、财务管理、多元化发展、政策扶持等方面出发,依靠系统的管理和合理的规划,才能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山东 集体资产 集体经济 共同富裕
一、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资产总量持续增加,东西地区差距依然明显
1.集体资产总额增长势头良好。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7883.7亿元,分别比2021年(7600.4亿元)、2020(6831亿元)年、2019年(6856.3亿元)、2018年(6268.2亿元)、2017年(5724亿元),增加283.3亿元、1052.7亿元、1027.4亿元、1615.5亿元、2159.7亿元,增幅分别为3.73%、15.41%、14.98%、25.77%、37.73%。
分资产类型看,固定资产4070.2亿元,同比增长219.6亿元,增幅5.69%,占资产总额的51.63%;流动资产3299.9亿元,同比增长30.1亿元,增幅0.91%,占比41.86%;长期资产386亿元,同比增长34.9亿元,增幅9.94%,占比4.9%;农业资产(主要是林木资产)32.1亿元,同比增长1.2亿元,增幅3.88%,占比0.41%;其他资产95.5亿元,同比减少2.4亿元,占比1.21%。
2.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截至2022年底,资产总额超过500亿元的市有6个,其中青岛1315.81亿元、临沂998.78亿元、济南906.72亿元,居前三位;枣庄91.58亿元、聊城166.27亿元、东营171.85亿元,居后三位;截至2022年底,全省共有村集体经济组织83054个,村均资产949.22万元,分市看,村均超过1000万元的有8个,分别是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泰安、威海、日照、临沂,其中青岛2483.13万元、淄博1997.81万元、威海1641.55万元,居前三位;德州、聊城、滨州居后三位,分别为218.02万元、253.73万元、323.72万元。
(二)负债总额有所上升,净资产总量持续增长
1.负债总额偏大。截至2022年底,全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债总额达到3333.8亿元,负债率42.3%,较2021(3280.4亿元)增加53.5亿元。从负债构成看,流动负债2926.8亿元,占比87.8%,其中应付款项2499.25亿元、短期借款376.18亿元;长期负债406.99亿元,占负债总额的12.2%,其中长期借款及应付款共计226.92亿元,专项应付款173.33亿元、一事一议资金6.73亿元。从资产负债率看,烟台(59.8%)、日照(49.7%)、淄博(49.5%)、临沂(49.4%)、泰安(49.3%)5个市的农村集体资產负债率超过49%。
2.净资产有所增加。从所有者权益看,全省集体经济组织净资产4549.9亿元,比2021年(4320.7亿元)增加229.2亿元,增幅5.3%。其中,公积公益金4019.6亿元,增幅5.6%,占比88.3%;资本479.9亿元,增幅6.1%,占比10.5%;未分配收益50.4亿元,较2021年下降10.8亿元,降幅17.6%,占比1.2%。
(三)村集体收入同比略微减少,区域间差异较大
2022年,全省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590.4亿元,村均71.09万元,受疫情和经济大环境影响,比2021年减少10.11%。从收入来源看,经营收入191.54亿元,占总收入的32.5%,村均23.06万元,仍居各项收入之首;各级财政补助收入78.18亿元,占总收入的13.24%,村均9.41万元;发包及上交收入119.05亿元,占总收入的20.16%,村均14.33万元;投资收益19.39亿元,占总收入的3.28%,村均2.33万元;其他收入182.23亿元,占总收入的30.87%,村均21.94万元。分市看,村均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有3个,分别是青岛136.61万元、淄博105.36万元、烟台100.39万元;菏泽、聊城、德州居后三位,分别是24万元、28.7万元、37.5万元。从各地获得财政补助收入情况看,获得补助收入较多的市有济宁、临沂、济南,分别是11亿元、10.84亿元、7.79亿元。
(四)经营效益偏低,地区之间差异明显
1.经营收益较低。截至2022年底,村集体经济组织本年实现和上年结转的可分配收益总额为209.91亿元,其中,本年收益120.9亿元。纳入统计的83054个村中,当年无经营收益的村有18765个,占总村数的22.59%;有经营收益的村有64289个,5万元以下的12163个,5万~10万元的11968个,10万~50万元的30407个,50万~100万元的5824个,100万元以上的3927个。2.同比略微下降。2022年全省农村集体资产收益率为1.53%,受疫情和经济大环境影响,比2021年(1.97%)略微下降,其中,德州、济宁、枣庄、聊城4市收益率超过2.5%,分别为3.56%、3.03%、2.89%、2.71%;济南、烟台、泰安低于1%,分别为0.52%、0.94%、0.98%。全省有18765个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不抵支,其中烟台、滨州、青岛收不抵支的村占比最多,分别为41.93%、40.87%、39.74%;德州、菏泽、济宁收占比最比最少,分别是0、3.13%、4.6%。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近两年来,山东省村集体经济持续改善,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制定落实,得益于全省上下坚持党建引领,开拓创新,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探索形成了一批成功经验和重要成果。
二、典型案例分析
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找到突破口到持续健康发展,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省各地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进行了多方探索,对促进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党建引领促进乡村发展
沂水县黄山铺镇蒋庄村原来是一个经济薄弱村,村党组织较为涣散,群众凝聚力差。2019年初,镇党委对蒋庄村党支部后进班子进行了果断调整,选强配优了村党支部,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工作合力和浓厚氛围。在合作社组建和运营过程中,该村坚持以党支部为引领,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在组建合作社初期,号召“干部带头入、党员先入”,村党支部书记、村“两委”成员、普通党员,通过土地流转(租赁、互换)、土地入股、资金入股三种模式率先入股,村“两委”与合作社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村委会主任兼任监事长,其他村“两委”成员及党员任理事、监事,实现合作社发展与村级事务共同研究、一体推进。最终,共发动265户村民参股入社,迈出了抱团发展、富民强村的关键一步。
(二)党建联盟助推乡村振兴
乳山市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径依赖,研究探索建设共富党建联盟,引导村庄抱团发展、共同发展,推动实现群体共富、城乡共富、区域共富、物质精神共富,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城区街道城中村腾甲庄村,总资产超4亿元,但现有可用土地不足100亩,无法发展新的产业,而周边5个城郊村可用耕地达2766亩,但仍沿用传统种植方式,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发展后劲。组建共富党建联盟后,由腾甲庄村以现金方式出资1200万元,成立山东腾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城郊村土地1100余亩,整合上级扶持资金200万元入股,投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目前园区年收入达400万元,城郊村每年保底分红收入4万元。
(三)村级共富公司搭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莱西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首创“乡村公共资源+‘共富公司’”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搭建起“共富公司+村党组织+村集体+村民”发展共同体,通过多村联建、强村独资、村企合作等模式整合资金资源,搭建村集体经济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共富公司主要做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整合资源规模化运营,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聘请职业经理人运营,帮助村里更好地走出去。2017年,马连庄镇成立了莱西市首个镇级共富公司。2022年,山东省首个“瓜果盒马村”落地马连庄镇。盒马村,是新零售品牌盒马鲜生在农产品标准化、精细化、品牌化方面打造的数字村庄。有了盒马村这块金字招牌,每天都有数十吨的瓜果,从马连庄镇的田间地头“飞”进全国各地高端消费市场。2022年,秋月梨的收购价提高到9.6元/千克,创了历史新高。目前,全市已成立73家村级共富公司,依法承接各类村级工程400余个,流转土地3000余亩,預计可为村集体实现增收3800余万元。
(四)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水平
昌邑市聚焦农村资金管理、资产资源招投标、合同规范等“三资”管理难点堵点,坚持服务与监督并重,高效与安全并行,打造智慧化数字化监管新模式,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由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转变。与5家金融机构共同研发了农村集体“三资”网络化监管平台,全面推行以“零现金收支”为核心的资金管理制度,取消村级日常备用金,切实解决了农村“三资”管理中坐收坐支、白条抵库、不规范票据入账等难题。建立山东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昌邑市服务中心,通过平台发布交易信息、进行交易鉴证、提供招投标服务。2022年,通过产权交易中心流转土地3.91万亩,其中龙池镇东利渔村、瓦北村、瓦东村、瓦西村、孙家庄村流转土地1.8万亩。下营镇北姜村通过线上招标流转土地667亩,溢价28%,为村集体增收46.69万元,是潍坊市首个线上竞标交易的案例。
(五)村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昌邑市柳疃镇北部农田的土质盐碱化程度高,种啥啥不行,遇到年景不好经常颗粒无收。2016年以来,青阜农业综合体通过企业注资把曾经颗粒无收的盐碱滩变成了如今生机盎然的“吨粮田”,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青阜路径”。青阜农业综合体依托昌邑市阜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昌邑市丰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青阜村委、宏丰农机等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是集农业生产、服务、经营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综合体。主要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两种方式整合土地资源,进行规模化种植。依托“近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昌邑茧绸发源地”等丝绸文化底蕴,推动“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实施 “稻香渔歌”“南山森林公园”等旅游项目,实施“互联网+”工程,创建农产品深加工品牌“丰瑞”,开发大米、小米、杂粮等系列产品,逐步打造“网络+实体+配送”服务模式,年增收500多万元,2022年以来实现线上销售收入1600多万元。目前,整村流转土地村庄达到15个,通过经营分红、整理土地、物业管理等多种途径,有效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时进一步扩大村民入股、分红覆盖面,让更多农民享受乡村振兴发展红利。
(六)盘活闲置资源壮大村集体收入
临朐县五井东大河村结合“五清强基”工作的开展,对村内荒地、荒滩、荒林等资源进行清理回收,整理土地200亩,建成40个韭菜育苗棚、4个蘑菇棚、70亩贝贝南瓜种植棚,通过党支部引领成立了临朐县大河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合作社的发展,取得收益后按10%比例分红给村集体,年可增收30万元以上。
(七)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临朐县隐士人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五井镇隐士村,主要从事乡村旅游、微霜糖心柿饼种植、收储、加工、销售。隐士村大力实施生态立村,产业立村,把柿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年产柿子1000万千克,产值5000余万元,带动服务柿农全方位致富。隐士村有柿产业园区1.5万亩,水果柿示范园区200亩,饼加工车间1350间,加工示范基地2.7万平方米,500吨容量冷库1座,高标准实验室1处。合作社积极打造品牌柿饼交易市场,发展电商经营户60余家,借力京东、美团等电商平台,每千克柿饼由原来不到20元卖到了60元,全村685户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5万元,户均收入增加15%以上。依托柿子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山柿打卡网红地;通过闲置房屋发展休闲民宿,年末按效益分成,实现保值增值;与剑桥教育集团积极合作,招商引进千晨研学旅游项目,投资5000万元建设研学基地;组织、吸引村民到合作社打工,增加群众收入。截至目前,流转闲置房屋30处,流转土地300亩,通过打工、流转土地,村民年可人均增收1万元。
(八)龙头企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山东春冠食品有限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主要从事朗德鹅养殖、销售,以及鹅肥肝、鹅副产品、白条鹅、鹅肥肝酱加工等。2018年,公司联合6家专业养殖场、78家专业养殖农户,成立临朐县春冠朗德鹅养殖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入选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合作社先后带动3000多户村民加入朗德鹅养殖队伍,直接为农民创收2亿元,有效带动了周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九)居间服务促进共同富裕
蒙阴县聚利果品专业合作社有千亩标准化、科技化生态果园,合作社采用统一引进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物资采购、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销售、统一现金结算的“六统一”服务模式,解决了群众不懂技术、不会管理、没有销路的后顾之忧。在果品交易过程中,合作社每帮助客商收购100元的果品,提取2元钱的服务费;合作社已连续举办三届果树认养节,期间每认养一棵果树,合作社提取10元钱,作为村集体收入。同时,提供“田间课堂”服务,每次讲座按服务标准不同,收取600~1000元的服务费用。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有效促进了村集体增收。
(十)托管服务破解种地增收难题
蒙陰县北太平村集体把土地、营业楼、果品分拣中心场地、扶贫温暖大棚等资源折价入股,成立蒙阴县鑫平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占比30%。合作社同山东供销农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合作社为平台与农户签订了果园托管协议书,托管果园面积2000余亩。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物资供应、机械作业、产品销售等服务。2022年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收入2500余万元。
(十一)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济宁市梁山县大路口乡贾堌堆村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贾堌堆村以特有的“寨文化”为空间载体,围绕大路口乡龙山文化、运河文化、古村落民俗等文化内核,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体验与休闲旅游价值,以农家休闲、乡土美食、郊野体验为核心,整体策划具有梁山农耕文化特色的主题性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目前,梁山贾堌堆农家寨景区建成了陶艺体验区、农家民宿区、农家餐饮区、戏曲体验区、饮茶赏花区、农民艺术展卖区6个大区,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贾堌堆村年接待游客达到80万人次以上,带动500余人就业创业,村民收入人均增加2000元,村庄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
三、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虽然山东省近几年集体资产总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同样出现了村集体收入负增长、负债增加、集体资产增幅缓慢、后劲不足的问题,除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还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体制机制不健全。有的农经管理机构的性质与实际职责的不匹配,以及农经队伍与实际工作的不匹配,导致农经管理体系不科学、不完善,严重影响到农经管理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二是农村人才资源匮乏。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持续外流带来的优秀人才难选、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等问题日益突出。目前留在村里的农民大都没有接受过现代经营管理方面的教育或培训,不懂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市场意识淡薄,竞争观念差,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弱,适应现代化生产的管理、组织、协调能力更是薄弱。三是集体资产资源盘活不够。部分农村可开发利用资源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收入主要用于村公益事业或办公,自我造血能力明显不足。部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要素流动性不强,盘活力度不够。一些村集体对集体资产资源的清查、盘点不及时、不到位,或因权属认定标准模糊、资产统计标准不一等,导致了部分集体资产权属不清,甚至处于“沉睡”“僵化”的状态。四是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不完善。缺乏壮大村集体收入的相关政策文件,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引导,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
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路径探索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山东省地域广阔,地区之间农村资源禀赋、市场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能一个模式,要努力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要立足地理区位、资源要素、市场容量等确定主导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向改革要动能、向市场要办法,深挖资产资源潜力,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可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在有产业基础但缺乏能人带动的村庄,可以通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与农民利益紧密联结,共同做大产业;而对于一些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则可以通过联村抱团发展,发挥规模优势。
(一)坚持党建引领,加大集体资产监管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
1.加强支部引领是前提。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必须加强乡村基层班子建设。要建立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
2.选优配强支部书记是关键。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基础,而村党组织书记是“班长”,要肩负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职责。调研中不难发现,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党支部书记对工作比较上心,有想法、有思路,敢闯、敢干,不怕困难,有着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如蒙阴县垛庄镇孙家峪子村党支部书记王铭聚不仅率先垂范成立了合作社,而且建立家庭农场向群众提供免费服务,这种做给农民看、领着村民干的示范模式,赢得了党组织的肯定和全体村民的广泛的赞誉,调动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
3.建立职业化村干部队伍是基础。要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村干部发展机制,落实村干部社会保障,为符合条件的在职村干部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只有这样,村干部才能踏踏实实全身心投入到村集体建设当中去。要通过干部选派、能人回村等方式,把党性强、作风好、懂经营、善管理、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党员充实进党组织队伍。要加强村干部培训,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采取实用技术培训、定期轮训、外出参观学习等措施,不断提高村干部的视野和水平。
4.提升集体资产监管水平是根本。管好用好村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范财务制度建设,从管理机制上确保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保值增值;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对农村集体资金事前、事中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职能,切实把牢村开支审核关、监督关、公开关;加大村级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其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推动实施农村财务审管分离,促进农村财管工作水平的提高,预防村级腐败。
(二)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创新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
1.盘活现有集体资源。通过年度清查核资摸清家底,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统一开发利用。对一些传统农业村或对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迫切的村,可围绕破解耕地撂荒和荒山、荒坡等土地资源闲置问题,结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改造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措施,通过适度规模流转或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对生态环境或人文资源比较丰富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在都市区或郊区的农村,依托城市发展机遇,发展租赁经济、物业经济等,既能充实村集体经济,又能解决村民就业问题。
2.推动全产业链条全区域发展。探索构建县乡统筹发展机制,因地制宜组织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增收途径。一是推动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建立长效规范机制,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提升规范运营水平,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落实好“耕耘者”振兴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等,鼓励支持组建联合社,深入推进社企对接,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条件的可探索“跨村联营”模式,通过村村抱团、“飞地”抱团等市场化协作方式,运用社企联合、资源撬动、扶持带动等模式,整合土地、劳动力、机械工具资源等优势资源,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连片带动村整体发展,解决合作社发展规模小、业态单一、经营实力弱、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实现优势互补。二是村企合作共谋发展。村集体可将闲置的学校、厂房或集资建设厂房租给企业发展生产,或者由企业为村集体注入资金,提供技术、市场、人才等资源,村集体发挥自身土地、劳动力等优势,双方资源互补,开展产销合作,共同发挥优势叠加效应,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有效降低投入成本、提升盈利空间。三是大力发展融合经济。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主体共同组建混合所有制经营实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利用乡村空间资源、特色产业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进一步完善乡村功能布局,实现特色产业、休闲观光、农创文旅、农耕体验、康养基地等多产业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3.居间服务提质增效。居间服务即农业社会化服务,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积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集中连片接受托管服务,通过灵活多样、技服结合的农业生产托管,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高效、便捷地使用新品种、新装备、新农资、新技术,既能壮大集体经济,又可以大幅提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效益。
(三)加强政策引领,优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1.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鼓励将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资源和闲置房屋、设备等,量化为股份权利入股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或进入市场交易,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条件的地方可整合集体自有发展资金和各类涉农财政资金,在符合相关财政资金使用要求条件下,通过资金入股、资本运作等方式,推动集体资金统一经营使用,集体经济组织按比例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2.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充分释放农村土地的市场价值。进一步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经营者的土地经营权。通过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释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资本投资农业生产经营,促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龍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最终使农村的土地、资金、技术、人才、人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实现农业现代化。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强财政扶持。创新财政扶持方式,灵活用好财政直接补助、以奖代补等措施,支持和保障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金融支持。加强涉农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季节特征,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放、降低贷款利率、下放审批权限,扩大金融支农规模。
4.规范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各地可依据实际,搭建市、县、镇三级联动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服务网络,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制度体系,引导各类农村产权按照依法、自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交易,全面实现农村各类产权交易“应进必进”和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全覆盖,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增收,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5.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需要发展集体经济,村庄集体经济不仅能支持村庄的治理,良好的村庄治理也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前提。推动出台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文件,加快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乡村治理典型,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总体设计、政策保障等。
参考文献
[1]张兰君,赵庆胜,于璨.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难点与对策[J].潍坊学院学报,2021(3):1-6.
[2]魏建.新型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3(3)13-22.
(作者单位:山东省农村经济管理服务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