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前,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干部群众翻碱土、封沙丘、种泡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59年后的今天,“焦裕禄精神”早已成为兰考的精神坐标。从三位村书记身上,记者感受到了“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的回响,也看到了豫东乡村迸发出的勃勃生机。
赵书记的“小目标”
“恨不得掏出心给村民,他们就是不理解。”2017年3月,刚上任不久就被村民“放了鸽子”,付楼村党支部书记赵六红委屈得掉下了眼泪。
数月前,县里征集盖大棚的村民名单,每个大棚能获得6000元补贴,200多户村民都报了名。然而,在村里正式确定盖大棚名单时,报名人数却断崖式地变成了“零”。一夜未眠,赵六红渐渐冷静了下来。他鼓足勇气,挨个找到村民,询问他们反悔的原因。
“一个大棚除去补贴,还要掏17000多元,俺们拿不出那么多钱。”村民们讲出了顾虑。“我可以帮你们找银行贷款。实在不行,我自己拿钱帮你们垫上。”赵六红的真诚感动了村民。不久,16个崭新的大棚出现在了农田里。第二年,农户不仅自己鼓了腰包,还带动了村民就业。
当初,赵六红也是被一份真诚所打动,才选择回村当支书的。2016年10月,回乡探亲的赵六红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付楼村第一任驻村书记王中伟。他的来意和此前的每一次都一样——劝赵六红回村当“领头羊”。彼时,赵六红在外打拼已有26年,是村民眼中“不差钱”的能人。“看到村里很萧条,汽车开过去全是尘土,心里确实不是滋味。”这一次,赵六红动心了,他想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往前走。
6年间,“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焦裕禄的“三股劲”一直支撑着赵六红。他带领村民还清了村里的负债,把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几万元发展到了40多万元。53岁的赵六红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再用几年时间,让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裴书记“发电记”
付楼村还有几位“能人”驻村第一书记。裴东鑫就是其中一位。村口,一座崭新的风力发电机高高矗立,风扇叶迎风运转。裴东鑫跳上顶部装着光伏板的观光车,娴熟地驾车带领记者“扫村”。
2022年11月,河南省发改委地区经济处处长裴东鑫来到付楼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任期两年。刚驻村不久,裴东鑫就“阳”了。冬天,北风一刮,屋里就凉透了,村民给裴东鑫送来3床被子和1件军大衣,还轮流给他送饭、照顾他。村民的质朴和温暖,点燃了裴东鑫心中的一团火。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句焦裕禄当年说过的话,让裴东鑫深受启发。驻村之初,他就明确了“尊重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
付楼村处于风口,日照时间长,地势开阔,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些都是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有利条件。1个月的时间里,裴东鑫走访了五六十户村民,摸底房屋结构、察看房顶承重能力、讲解光伏发电的好处,一一打消村民心中的疑虑。
兼具发电储电充电功能的光伏车棚、300多米长的光伏长廊、正铺设碳纤维地暖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村民屋顶整齐排列的蓝色光伏板……初秋的付楼村“电力十足”。目前,全村1年可以发电100万度。以前,村里的小学因为电费贵,用不起空调;现在,便宜的“绿电”让学校实现了“空调自由”。今年冬天,裴东鑫和村“两委”推出的光伏发电、碳纤维地暖、外墙保温“三件套”,将让村里的老人度过一个“暖冬”。
经济学专业出身的裴东鑫心里还有一笔细账:粉条厂使用“绿电”后,1年可以节约10万元;育苗基地“绿电”改造后,每年可以节省15万元……
“幸福路”上找答案
接到最后一户村民同意拆房修路的电话,张连生一拍大腿,激动得几乎从椅子上蹦了起来,“最后一座碉堡终于攻破了”。站在平坦宽阔的“幸福路”上,王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连生回忆起多年前的这一幕,依然难掩兴奋。
2017年初,王庄社区决定改造村里的泥土路,涉及58户村民的门楼、厕所、配房和院墙拆除。张连生和村“两委”一起制订了“劝拆策略”:组织村民去“高颜值”的村子参观,直观感受人居环境提升带来的改变;村干部、党员及其亲属带头拆;挨家挨户上门做好解释工作。
1个月过去了,57户村民都同意拆房修路,只剩下最后1户村民迟迟不愿拆除自家的两间配房和厕所。“路修好了,村容村貌才能改善,企业和资金才能进来,咱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张连生和村干部“十顾茅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请来这户村民的“亲友团”来做思想工作。
2017年底,一条命名为“幸福路”的柏油马路贯穿全村南北。“既然干,就扎扎实实干,把村民一步步带上幸福路。”成为村干部后,张连生埋在心里的这个抽象想法“成真”了。
1963年出生的張连生并未见过焦裕禄。学生时代,老师常教他们唱一首歌《我们的好书记》,从那时起,焦书记一直是他心中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兰考,更多人正和张连生一样奔走在一条“赶考”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