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思蕊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2015 年,教育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出发,推动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1]。其中,强调高校要调整教师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最早是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而提出的,要求职业院校要将教育与产业有机结合,培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本科高校也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外语教师队伍。目前,地方转型院校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从学术型到应用型的转变,这种对理工科而言相对轻松,但对外语类的文科学科相较有难度。教育部提出的“基础英语+行业英语”的高职外语教学改革为应用型高校外语教学转型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就是将行业内容融于外语教学中,加强产教融合,促进学用结合。因此,应用型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外语专业与行业的对接,培养“双师”素质的外语教师,强化外语教学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外语教师队伍建设,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必然选择。首先,基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产业的出现和国际贸易的交流迅速增多,社会企业不仅需要高水平的语言人才,还需要语言与行业技术结合,能为企业较快带来高经济效益的外语人才。其次,基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落脚点,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知识,又具有专业的行业技能的创新型外语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外语教师的能力“双重性”,既要具有外语语言和语言专业教学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行业知识和实践指导能力。再次,基于应用型院校自身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双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学校均衡理论教学与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2]。
“双师型”外语教师包括外语专业教师和公共外语教师(一般指大学英语)。无论是外语专业还是公共外语都强调外语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对外语教师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3]。
(一)“双师型”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具备广博性和融合性。外语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和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外,还应具备深厚的行业、职业理论,并将三者结合,构建专业外语教学知识体系。
(二)“双师型”外语教师的能力结构要具有实践性和职业性。“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教学能力,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外语教师在教授基本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的基础上,还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设置,学习商务外语、旅游外语或其他专业外语,考取相应的国际商务外语资格证书、外语翻译证书等外语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且,积极深入外贸企业实践锻炼,真正把握行业动态,明晰行业人才需求标准,提高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从而将实践经验、语言、教学三者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形成“外语专业+行业外语”的融合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和职业发展。正如刘法公教授的研究曾表明,如果一门语言课的内容越接近于学生的功能需要,语言教学的功能性就越明显[4]。
因此,外语教师“双师”素质结构的各个要素是融汇于一体的,以行业外语为内容载体,以外语专业为传播途径,二者相辅相成,形成“1+1〉2”专业外语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发展战略对高素质外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应用型外语人才的主要培养者,教师要及时更新与提升自身的“双师”素养。高校也要积极培养“双师”外语教师。目前,我国大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师型”外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高校对“双师型”外语教师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多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加之,此类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初期阶段,对“双师型”外语教师的培养仍在探索,还未形成系统的培养模式,导致“双师型”外语师资相对匮乏[5]。
从社会发展趋势对“双师型”外语教师的素质要求看,具备“外语能力+行业技能”的“双能力”是教师发展的理想目标[5]。从目前来看,外语教师大多毕业于语言学、文学或外语教育专业的硕、博士,基本上是学校转到学校。他们具有较深厚的外语语言知识,但是缺少一定的行业实践经历。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对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缺乏培养。久而久之,学生感到英语学习和自己职业能力发展没有较大的关系,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教师也感受不到职业价值感。还有一些外语教师是从企业引进,实践能力较强,但是专业理论相对偏弱。所以,地方高校的大多外语教师的能力结构呈“单极化”特点:外语专业知识丰富,行业实践较少,或者行业实践经验丰富,但专业理论知识薄弱,呈现“双师型”素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6]。
在认定方面,未形成一套“双师型”外语教师培养执行标准,对于“双师型”外语教师的厘定以及外语教师如何“双师型”,没有明晰的要求和说明[7]。在考评方面,评价体系较偏重于教学和学术方面,对教师行业指导能力评价不够侧重,很大程度上激发不起教师深入实践的积极性。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奖励方式单一、缺乏多维的激励方式等问题。诸多因素导致外语教师缺少内在“双师”驱动力,从而制约了“双师型”外语师资队伍的发展。
“双师型”教师培养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外在推动力,还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双师”素养对自身教学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作用。当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对“双师型”能力发展缺少内在动力。一方面,由于高校多年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的环境,以及不够完善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使得外语教师对提高“双师”实践能力的积极性不够强。另一方面,教师的精力不足。教师除了承担既定的教学任务,还需要进行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等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很难专注于投身行业实践。
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优秀的外语应用型人才,而外语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专业外语与行业实践能力兼备的外语教师。因此,一支“双师型”外语教师队伍需要内部驱动和外部推动的多方协同建设。
“双师型”外语教师的培养,需要政府科学的顶层设计,让“双师”素质外语教师的评定、培养和发展有章可循。首先,政府要对“双师型”外语教师的评定建立制度保障。界定“双师型”外语教师的内涵,确定评定条件与程序,为“双师型”外语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明确的培养目标,也能让教师明确自身专业发展方向。其次,政府需要完善“双师型”外语教师的培养保障制度,提供稳定充足的培养经费,缓解高校培养经费的紧缺。再次,政府要搭建“双师型”外语教师长期发展的平台,构建“高校-政府-企业”合作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搭建政策、经费和基地保障,促进校企双方长期深入合作,培育产学研育人项目。
作为教师培养的主体,高校要完善教师“双师”发展的激励保障制度,搭建校内校外联动培养平台。首先,学校要从教师的利益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完善激励制度,突出能力和业绩,建立独立的“双师型”教师激励体系,提升“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激发内在发展动力。其次,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搭建校内外联动培养平台。一方面,引进行业实践专家,开展双师课堂,丰富课堂的经验教学内容。同时,邀请校外一线的行业专家,组建校内校外教师学习共同体,优化师资能力结构,获取最新的行业动态和需求的同时,带动外语专业教师的技能发展。另一方面,外语其自身的国际性特点要求学校要不断拓展与外资企业和国际院校的合作,增加教师到外资企业和其他国家实践锻炼和进修访学的机会。
在转型大背景下,外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职业定位,明确“双师型”自我发展的要素结构,从观念改变和教学改进,双重提高“双师”素质。外语教师“双师”素质发展是一个动态循环的体系,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四种动态能力和谐统一,互动发展。
第一层是语言要素的发展。外语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知识,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码和重构语言,运用于实践中。第二层是教学要素的发展。要求外语教师掌握系统的教育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紧跟教育前沿动态,深入钻研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与专业专家形成互动,掌握当前市场需求,调整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能力,实现知识和技能向学生的有效迁移和转化。第三层是行业外语的要素发展。要求外语教师在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行业外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机制,充分认识到专业外语不是高中英语的延续,而是要将外语与学生未来从事的行业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专业外语在其未来职业发展中的价值,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同时,教师也能从中获得职业价值感,形成学习与教学互促模式。因此,一方面,外语教师可以深入实训基地挂职锻炼,也可以进国内外企业考察,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完成国际市场营销、外贸会议等语言应用的工作,积累行业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校企双赢。第四层是外语专业与行业外语的融合教学要素的发展。要求教师形成“外语专业+行业外语+教学技能”的综合能力,在语言教学中融汇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教学中提升语言能力,在行业实践中发展综合能力[7]。
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高校转型的最终目标,也是“双师型”外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所在。一切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学生的培养展开,学生对“双师型”外语教师的认识和要求也是外语教师力求达到的目标,因此,“双师型”外语教师的评价不仅需要从专家、企业和学校的角度去把握,也需要从学生的视角去理解,只有学生反馈教学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才是有效的“双师”素质的体现。因此,“双师型”外语教师的评价体系建设,要在政策、企业和学校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全过程参与评价,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闭环上升式的评价体系。
“双师型”外语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高校转型的关键,学校要在政府的引导和企业的合作下,注重理论培养和实用转向,加强产学融合,构建内部改革、外部推动的“双师型”外语教师培养模式,实现外语教师一专多能的“双师”素质发展,推动学校专业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