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教学改革应对大学生“躺平”现象

2023-10-03 09:57:44起华荣王效琪段永华徐旭辉
山西青年 2023年8期
关键词:躺平课堂教学能力

起华荣 于 杰 王效琪 段永华 徐旭辉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

近年来,“躺平”“佛系”“低欲望生活”[1]等新兴流行语言不断在青年人的口中、网络媒体语言中反复出现,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在广大青年甚至高校青年群体中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带来新的挑战。在大数据和自媒体的时代,一些年轻人突发奇想提出的奇怪论调,往往会形成一股另类的风潮,在网络上被传播、被模仿、被放大,加之年轻人标新立异、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这种现象有逐渐扩散的趋势,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一现象外在表现和内在机理,从高等教育实际出发,提出利用课堂教学改革手段消除大学生“躺平”的消极态度的破解思路,为进一步弘扬和塑造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一、“躺平”的外在行为表现

(一)拒绝学习

选择“躺平”的年轻人最明显的课堂表现就是拒绝学习。课堂上的“低头族”“游戏族”“抖音族”“刷剧族”或者“睡觉族”,就是拒绝学习的集中表现,他们把青春白白浪费,自动屏蔽老师讲课,即便被老师点起来回答问题,依然手一背,头一低,看半天书,然后说三个字“不知道”。

(二)总找借口

有句话说得好“强者找办法,弱者找借口”,“躺平”的学生,总有说不完的借口。同学叫他去考研,他说“读研有什么用,毕业还不是一样打工”;同学叫他去运动,他说“运动没意思,不如打两把游戏”;同学叫他去上课,他说“上课没劲,网上慕课好老师一大堆”;大四了,同学叫他去找工作,他说“我不工作了,家里父母叫我考研”,该拼搏的时候总是在找借口,面临毕业才发现借口毫无用处。

(三)逃避现实

对于伴随网络游戏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讲,虚拟世界是他们逃避现实的最佳地点。不管现实中有多少烦恼,多不如意,打开游戏的世界,瞬间变身成纵横四海的大英雄,为飞天遁地无所不能,冲锋陷阵运指如飞,从青铜到王者,各种副本了如指掌,和那个上课无神、一脸无辜的角色判若两人。虚拟世界的强大,反射的是他们现实世界的无力,关上电脑,自己原来只是一个连下楼拿个快递都累得直喘的病猫。不管学业、不想前途,只图眼前的快乐,现实和虚拟两个世界的强烈反差又恰恰使他们蜷缩起来,更加不敢面对现实。

(四)自我设限

现在网络信息泛滥,很多人只是透过纷繁芜杂的资讯狭缝看世界,对现实世界认知片面而局限,盲目自信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把胆怯退缩标榜成云淡风轻[2]。“躺平”一族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没王思聪那种命,更没有马云那种运气,现在互联网浪潮已经过了,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第二个刘强东”,看上去似乎看透是世界,其实只是在狭小认知里徘徊转圈,自我否定,就像被画了一个圈的唐三藏,唯恐踏出一步就会被妖怪吃掉。然而,不踏出那个圈,又怎么能到西天?

(五)莫名恐惧

因为怕输、怕失败、怕没面子,所以“躺平”青年装作放弃一切主动行为。放弃竞争、放弃拼搏,装作对一切都不在意。其实,放弃竞争并不是说他们不在乎荣誉,而是他们害怕输,害怕失去他们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3],选择“以不争,所以不败”的策略,在这样的心态下甘愿用平庸换取虚假的安全感。

(六)破罐破摔

“躺平”群体中还有一部分人是不得不“躺平”,因为他们在大一、大二挂了太多科目,到了大三、大四,一边上新课,一边重修落下的课程,学习压力翻倍,使一些本来学习成绩就不好的同学只得选择“躺平”。一定的压力能够转变成动力,但是太大的压力就会转变成阻力[4]。当学生面对太多的课程重修压力,感到无论怎么努力也扭转不了败局的时候,干脆选择破罐破摔,任由成绩加速下滑,最后不得不提前结束大学的生活,断送了大好前途。

二、“躺平”的内在心理分析

(一)童年心理补偿

“90 后”和“00 后”成长的环境学习压力比“70 后”“80 后”大,形成集体童年缺失。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面对许多的补习班,到了高中考大学,又要面临高强度专业考试训练营的残酷竞争,小学、中学的12 年,几乎耗尽了对学习的所有热情,补习班和兴趣班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的周末和寒暑假时间,12 年老师、家长、周围同学都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考大学,所以,一旦考上了大学,就出现目标缺失,童年玩得太少,学得太多,到大学就开始心理补偿,对学习不再有兴趣,成绩如何不再关心,“躺平”了,就是玩,这是对童年时期超负荷学习经历的一种心理补偿。

(二)困难面前的自我麻痹

大学是一个准社会化过程,中学时以为考上大学能够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就像爬山一样,拼尽全力爬上了一座高山,以为从此坦途,谁知放眼四望,才发现前方又是无尽的山峦。考上大学才发现同样有沉重的课业、四级、六级、GRE、托福、奖学金,考研、保研、毕业、就业一大堆问题,又要面对更强的对手,面对无法解决的重重问题,一些年轻人选择了沉迷在触手可及的手机游戏、短视频、电视剧中,把学习生活中的紧张、压抑情绪释放出来,从而获得短暂的快感[5],进而反复长期沉迷其中,欺骗自己的大脑获得问题都解决了的快乐假象。关闭手机又会懊恼惆怅,手足无措,空虚自责,于是,又拿起手机沉迷在网络虚拟世界。

(三)现有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最底层是生存和安全需求,再往上就是精神层次的需求。“70 后”“80后”之所以普遍努力学习和工作,是因为生存的压力从小根植于他们的意识,对生存的和安全的恐惧使他们必须通过努力学习改变现状;现在我国普遍进入了小康社会,“90 后”“00 后”成长在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大多数年轻人都没有经历过生存的压力,所以,以往大学生由生存压力所驱动的勤奋机制,需要用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满足机制来推动。

(四)对实践的习得性无助

现在的大学生成长过程充满学习的压力,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中使他们获得了进入大学的资格,相应地,个人生活能力、家务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6],这群孩子走进大学,离开了老师的监督,就不知道怎样学习;没有了家长的帮助,就不知道该如何生活。在大学这个走向独立生活的十字路口,这些孩子无论怎么用力,都有太多的事情靠自己“搞不定”,反复压力和打击,使他们觉得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理想的目标,于是放弃了拼搏,选择了“躺平”。

三、应对“躺平”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根据青年“躺平”现象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原理,提出破解“躺平”现象的基本方法及原理如下:

(一)能力习得为目的的课堂目标改革

消除无力感是破解“躺平”的第一步。因为“躺平”的人一般都认为自己做不到,得不到,于是干脆不做,只有让他们走出“做不到”的认知局限,逐渐发觉自己做得到,才有可能走出“躺平”的心理误区。因此,教师必须从能力助长的角度,重构现有的课程结构,将教师知识传授为主线的传统课堂教学目标改为学生能力提升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目标[7]。虽然二者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但主体不一样。强调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教学大纲和讲义设计,是围绕知识点的层层推进,最终把知识全部讲清楚给同学听;而能力提升的教学设计,其核心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观体验,主动思考,面对问题,运用知识,获得能力提升。把知识点转变成能力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

(二)注重参与的课堂教学手段改革

传统的“我讲—你听”的课堂教学时代已经慢慢结束,伴随大数据和多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不再喜欢被说教,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还是满堂灌的时候,他就选择低头玩手机,如果他觉得课堂讲述内容网上都有的时候,即使他不会去看网上的讲课,也不会听教师讲,他们会秉承“用的时候知道去哪里找即可”的原则[8],自动屏蔽教师课堂教授的知识,这一现象必须改变。教师应该用问题把学生引进课堂,让他们质疑、争论、辩驳,通过查阅线上、线下的文献,明辨是非,区分对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把课堂变成一个游戏,一个开放的问题讨论,方案求解过程。

(三)课堂表现为主的实时反馈评价机制改革

以能力习得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配套以课堂表现为主的实时反馈评价机制。以知识点为基础设计能力点习得方案,设计学生参与的细分的能力点考察机制,例如个人能力、团队能力、知识能力、学术能力、技术能力、社会能力等逐一定量,全程考核,实行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方法,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每节课程都有收获,每节课程都有成长,这种成长的实时反馈是评价机制设计的核心。以此帮助学生克服实践无力感[9],通过对一个一个小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学会通过累积一个一个小的进步完成一个大的工程[10],教给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步骤和方法,避免困难面前裹足不前地“躺平”。

(四)适应社会和学生需求的高校课程管理体系改革

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这个要求出发,在现有的专业体系和培养体系内,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是必要的。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家长,都不希望学生出现“躺平”现象,因此对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应该做出变革。培养教师更强的课堂掌控力,大胆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巧妙设计推动课堂教学环节有序推进,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课程管理应当允许教师和学生打破原有的课程和学科界限,用所能习得的一切方法和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和教师在每次课程结束后,都能获得一个提升,这种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改革,将为课堂教学改变“躺平”现象提供管理的保障。

四、结语

有人说,“躺平”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年轻人发现努力无用,无奈选择的非暴力不合作的一种态度,甚至呼吁社会关注和理解。但是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角度看,没有人应该“躺平”,无论身处人生的什么年龄阶段,无论身处社会的什么位置,变化和发展才是生存的根本,静止不动,就意味着走向消亡,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大学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这样应对“躺平”的问题:

1.透过“躺平”现象,看到“躺平”行为的心理本质,内因就是中学和小学教育过度强调学习,耗尽了学习热情,进入大学后寻求压力释放的心理补偿表现出对知识学习的反抗;

2.外因就是大学生面对学业、就业、毕业、社交的巨大竞争压力,感觉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转而选择蜷缩自己;

3.大学课堂教育要响应学生的诉求,解决学生的困难,通过课堂教学改革,采用能力目标驱动的教学方法,每节课都能实现学生能力提升,并用考量化核实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不断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4.改革高等教学的课程结构体系,把课堂交给学生,培养教师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的能力,从“人教人”的模式进化到“事教人”的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才可以消除日益显现的“躺平”现象。

猜你喜欢
躺平课堂教学能力
不要让“躺平”心态蔓延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机电安全(2022年2期)2022-09-03 09:25:26
躺平 花香自来
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 21:39:45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抄能力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