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万林
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服务保障中心,甘肃 兰州 730300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强调,各学科教学均需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大学语文是高校阶段面对非中文系专业开始的公共文化基础课,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1]。针对大学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了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要求,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作为近年热门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由体验出发,促使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实现全面深入的认知理解,值得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应用[2]。
在教育教学中,“体验”具备多重特性,既可以是学生亲身参与,主观感悟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一种源于实践,立足实际应用的教学方式;或是围绕获取实践经验这一教学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称。体验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观念,促使其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教育作为一项具备丰富主观性质的精神活动,其目标不仅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更具备引导其主观认知感悟世界的更深层次目标。体验是教学由客观至主观的转化,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知识,感受自我和周边世界,达成教学目标的必要途径。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即为对于经验的不断重组与更新。传统集中于客观世界认知的教育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体验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进入实践中感悟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主观感悟知识、经验,并将其融入自身内心世界的方式,是教育本质的直观反映。
全面教育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主要方向。体验借助生动情境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潜力、强化学生感悟,带领其从多角度、全方向思考品读语文知识,在实现学生语言文字能力进步的同时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助力学生人格发展完善,是实现全面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新时代大学语文教学变革的有效助推。
新课改进一步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仅仅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借助想象、理解、思考等多种途径,自主感悟知识,其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为实现有效的体验式学习,教师也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以推动学生发展为目标,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设置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实现了从教学观念至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转变,有效回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语文是极具人文性的一门学科,课本中的文本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审美能力培育提升的重要渠道之一。审美作为一项主观能力,难以依靠教师的讲解生成,必须借助学生的主观累积锻炼。传统大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积累一定经验、形成一定感受,但往往仅停留于对文本表面认知的浅层次,难以实现自身审美能力的积累,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价值。体验式阅读借助主观体验,将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相连,使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体验,不仅能够获得更加深入的认知感受,更加快了知识的转化速度,实现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
学习是学生主体感悟、理解、内化知识的过程,与学生的主观意愿密不可分。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单向接受知识,主观意愿低下。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借助生动丰富、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生成积极情感,更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加速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融合,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语文知识,推动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体验式教学的目的为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体验,以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因此,在体验式阅读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愉悦性原则。愉悦性并非意味着对于教学的否定,使学生不参与学习,而在于借助教学方式的创新,使其在学习中感受到愉悦,明确学习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参与体验,主动收获知识,积累经验,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
体验式教学需要学生借助自己的主观感受,感悟知识,实现积累,提升能力。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虽然经历体验的过程,但其参与感较低,体验收获有限。因此,在体验式阅读的应用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基于亲历性原则,强化学生的体验。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积极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为学生打造情境,引导其参与实践体验之中,获取知识;也应当主动运用自身的教学态度、教学语言、表情手势等,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推理、建构,对于知识经历心理层次的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认知,强化教学效果。
体验作为一项主体的认知过程,是主体将事物与自身情感、思想融合,进而内化累积为个人感受的过程,个体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如果缺乏个人情感,体验则更加无从谈起。在体验式阅读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情感性原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挖掘发现阅读文本中的情感元素,将其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方式等特点融合,激发学生更多正向的、积极的情感,强化其与文本的交流过程,借助学生的情感发散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大学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解知识,学生单一接受,缺乏平等的交流和有效的互动,学生的思维被禁锢,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需要自主参与教师设置的教学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因此。在体验式阅读的应用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坚持互动性原则,主动行动,借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使学生间思维交流碰撞,实现个体认知的深化[3];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分享合作带来的乐趣,共同分享对知识的理解,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等同时得到了有效锻炼。
阅读是个人应用自身经验,理解感悟文字的个性化行为,与个体的认知方式、特点等息息相关。因此,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文本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单一的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在应用体验式阅读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个体性原则,为学生提供个体思想和观念发挥拓展的空间,并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身意见,实现对阅读文本的个性化认知。
教学情境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方式。教学情境使得阅读文本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形象,形式丰富多彩,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带入文本之中,带来直观的体验[4]。进入大学,语文阅读文本中体现出了更多的抽象哲理、深刻情感,现今大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为薄弱,在体验式阅读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文本,创设情境,确保体验效果,提升教学效率[5]。
例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时,该文借助地坛景物的描写,衬托出作者身残志坚的内心感受,以及作者母亲的包容、作者无法回馈母爱的遗憾。地坛景物在文中情感基调的塑造上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开始前,教师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现今整修后地坛的图片和枯草、野花遍地的废弃建筑图片,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播放,营造文本中描写的破败地坛景象。这样的情境立即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随机抽取学生,询问景色带给他们的感受。教师也可以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鼓励学生将自己带入作者之中,思考当自己的母亲“暗自祷告”“自我安慰”,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时自己的感受,将自己的精神与地坛景色、母爱融合,提升对于文本的感悟理解,强化阅读教学效果[6]。
阅读体验是一项极具个人色彩的活动,与学生个人的阅读能力息息相关。现今大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于接受知识,对于文本的思考感悟能力较为薄弱,难以满足体验式阅读的要求。疑惑是引导思维的有效方式,在体验式阅读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提问,借助一个个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指明体验的方向。
例如,在学习《伤逝》一文时,该文借助自叙的形式,生动刻画出了一个“五四”进步青年间的爱情悲剧故事。文中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较多,增大了理解的难度,主观性强烈的体验式阅读是辅助学生理解的良好方式。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积极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深入。例如:“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该问题开放性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文中较为明显的社会原因、时代原因等很快被学生提出,也有一部分学生关注到了子君和涓生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涓生为什么忏悔?如果子君还活着,这样的忏悔能够使他们破镜重圆吗?”以此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涓生的性格特点,并得出这样的忏悔实现难度高,新的生路并不一定有效。教师也可以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涓生性格形成的真正原因,感悟“五四”进步青年的迷茫。
这样围绕问题的体验式教学针对性强,成功转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获得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体验。但教师应当注意的是,受到个人性格、兴趣特点等的影响,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读方向具备极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当积极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点,避免传统划一式的问题对于学生体验感受的影响。
传统大学语文阅读大多集中于单一文本展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的体验。在体验式阅读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跳出教材单元、章节划分的束缚,重新整合阅读文本,将相似或相反主题、事件、描写方式、表达特色的文本整合,共同教学,引领学生赏析对比。借此扩展大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范围,强化学生的体验。
例如,在学习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夏日绝句》两首古诗时,虽然两首诗均以咏叹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的历史事件为主题,但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等息息相关。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首先向学生出示二诗,引导学生发表自身意见,对于诗中展现出的态度进行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有效激发,立即开始议论纷纷。教师可以随机抽选几位学生发言后,向学生简要介绍二诗的创作背景,促使学生进行进一步感悟,收获诗中体现出的情感。
这样的阅读文本整合充分凸显出阅读的主观特点,在成功引导学生主动发表自身意见的同时,借助对比增强学生对于文本的体验,进一步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学生的逻辑思维、审美能力等同样得到了良好的锻炼。
综上所述,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体验式阅读从学生的主观感受出发,引导其自主阅读理解,实现更加全面的认知,既是新课改下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同时也有效弥补了大学语文教学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语文教师应当主动行动,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把握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和大学生学习特点将其巧妙带入,并与其他教学方式合作,全面促使学生理解认知,在巩固学生语文基础的同时,发挥其个性,提升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