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绍波 黄达颖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优化,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更为良好的发展空间。高校扩招态势日益推进,大学生规模总量也在不断增加,高等教育已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大众化发展态势。如此一来,高校管理问题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方式是具有局限性和单一性的,主要是以传统管理方式、物业管理方式以及书院制管理方式为主,不同的管理方式适合的主体不同,取得的效果也是各有差异的。但其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管理的主体都是以学校的老师为主体,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并不多,学生对高校社区建设建言献策的机会也不多。随之而来,就会大大降低高校社区管理的质量和效果。积极构建高校学生社区这一组织机构,让学生们能够在学校管理和自主管理的维度实现顺利的切换,这样也能够让学生们的自身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场域理论起源于19 世纪库尔特· 考夫卡提出的一种物理学概念,后来被专家学者概括为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认为场域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布迪厄曾认为场域(field)是指一种客观关系,这种客观关系的位置是限定的,形同于一种网络或形构。这种场域的概念是认为物体被边界所包围,在包围的领域里面蕴涵力量和生机,是一种潜力所在。通常来说,场域是我们社会单个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是按照特定统一逻辑思想所建立的。所以,场域也是一种集合竞争,这种集合竞争的主题对象就是商品。场域下,集合竞争的胜利就是一种符号商品的价值更高于其他竞争者,布迪厄称之为“符号暴力”。他认为策略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对实践的总结和体验,是一种游戏的感觉,具备一定关联和创造性的感觉和能力,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让我们处于任何一种场域之下都不可或缺。所以,场域也是一种不定项的可以选择的空间,我们社会单个个体可以通过不同种类的竞争去选择和搭配。但是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我们单个个体的选择意志和搭配方法不同,这样可以体现不同人的创造性。总体概括来讲,场域理论不是指单纯的物理环境,而是指我们在场域环境之内的行动以及行动所受到影响的关联因素等。
高校学生社区是在国家立德树人背景下,全面育人视角下学生管理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结果和产物。在高校学生社区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追求自己的个性和高品质的生活,为走出校园,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基础。高校学生社区也是一种特殊的“社区”,是集领导干部、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等多支队伍进驻,开展全方位指导,形成一线合力,及时掌握学生生活状况的组织平台。高校学生社区坚持党的领导为载体,把党的建设延伸到学生最前沿,在学生社区,把党组织建立学生社区,有学生生活的地方,就建立一个基层党支部,学生社区既拓展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功能[1],也可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功能,为学生的全面素养的提升提供了载体,这种管理综合模式是高校党政管理建设与学生管理相互协同、相互配合的产物。
高校学生社区除了现实中的物理空间,也定位于大学生的网络社区,是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生活服务、求职创业等提供网络信息咨询的平台,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社区。青年大学生有着前沿的思想,喜欢结交新朋友,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学生社区的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了虚拟空间,在虚拟空间中,他们可以释放自己压力,展示自己。在社区中,他们可以足不出户接收到平时在外面接触不到的信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信息港湾,交流的空间,为他们的思想提供了一个集结地,深受学生喜欢。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学生社区建设活动和管理活动中,面临的一个核心困境就是重视程度不够,只做了面子工程,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区建设出现的问题集中在服务功能没有完善,师资队伍融入,生活空间需要改造,管理力量没有下沉等,没有真正把党组织的“雁阵”领航作用发挥出来,党组织优势发挥不明显,“共建、共治、共享”效应不广[2],出现了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优化,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导致大学生社区管理出现缺位的现象。不同的部门没有做到各司其职,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输,教育环节和管理环节的衔接不够顺畅,大大影响了学生社区最终管理效能的发挥。而且很多高校的管理主体并没有能够全面了解场域理论的基本内涵要义,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形式主义的不良现象,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和影响,导致最终高效社区建设活动受到局限。
大学是大学生人生成长的关键期,积极参与社区的治理是大学生社会化能力的途径之一。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为广大的学生主体提供更良好的管理服务,让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之下更加顺畅地学习,并且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总之,为学生们的个人发展构建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其核心目标。这一个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但是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并不高,整体参与度达不到高比率,甚至在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区当中,学生仍然还是处于被动状态,属于被管理者的角色,教师扮演着主导者和权威者角色的不良现象[3]。学生鲜有机会参与社区的管理和建设,甚至一些条例制度的制定,学生们主动参与事务管理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降低,他们的实际价值作用也没有得到体现,导致本末倒置的不良局面的出现。最终,在大学深造的几年,由于学生们参与热情不高,认知理解程度不够,完全没有以“主人”的身份参与社区自治管理和社区建设,这样也会让高校学生社区的存在失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大学生社区建设物质基础不够扎实,主要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进行全面分析。一方面,很多高校没有为大学生社区建设提供充足的场地。甚至在部分高校中还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出现打游击的现象,今天在这里办公,明天在那里服务,这就会让大学生产生一种混乱的感觉。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社区建设活动也需要进行各种物质的采购,进行一些适当的装饰装修活动等,这些都是需要财力资源支撑的,但很多高校并没有在年初经费预算安排的时候,为高校大学生社区建设预留出足够的经费。没有资金的支持,势必就会影响到各项活动的顺畅开展。这也是高校大学生社区建设活动当中应该重点关注和刻意规避的一个关键的风险危机。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活动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化的、复杂性的活动过程,其中涉及的参与部门主体比较多,当然,学生社区只有在多元主体的积极推动和高质量的配合之下,才能够实现预期的良好效果。因此说在场域理论这一个协同理论的基本视角之下,高校学生建设活动和管理活动的优化发展,首先需要高校主体的积极推动[4]。只有当高校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等上层建设活动不断完善,才能夯实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制度,才能确保在建设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各种短板和困境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解决。
当然高效能工作的高质量推动和高效管理主体以及决策主体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学校的管理人员首先需要应该对场域理论有基本的了解,并且要知晓在这一个理论的支撑和引导之下,对学生社区管理工作的优化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和理性定位,了解高校的学生社区建设,实际上就是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打造一个重要的阵地。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活动和高校基层的党建活动之间是存在着相互推动的基本关系的,因此在高校社区建设过程当中,应该给予更多的人力支撑和物力支持[5]。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社区管理工作都是分别属于不同职能部门和不同的人员进行综合调控和综合管理的。高校大学生社区的管理活动和高校大学生的建设活动还没有实现高度的整合。相互分散的发展态势必然会影响到最终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效果。因此,针对这种相互分散的不良态势要进行沟通协作,通过良好的运行机制的构建,让高校内部不同部门以及不同人员的管理职责更为明晰,整个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活动都围绕着中心目标来实施和推进,这可以大大提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高校学生社区管理需要学校多个部门之间彼此理顺关系,相互不重叠又不出现漏洞,这样才是最良好的发展态势。
总之,高校应将学生社区作为党委领导,党建引领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社区建立基层党支部,加强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自上而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多方参与,携手共进,创新社区管理模式[6],将学生社区进行整体性治理,提升育人实效。
在高校社区建设活动场地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高校主体应该发挥自身的价值作用,高校学生作为主体要亲身参与,支持配合。学生的全面参与就要以社区自治组织的构建作为支撑和保障,主要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采取措施:
一方面,要在学生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社区自治组织首先对外来看,是一个权威性的组织,它代表的是整个高校大学生社区的自身形象和利益,对内则是确保管理的各项活动积极推动,确保整个社区得到稳定的发展环境,而且还要对社区成员的基本诉求进行反映,让整个社区所呈现的自我管理功能和自我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在高校,各项管理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实施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服务于广大大学生主体,学生社区管理活动也是如此,彰显学生们在社区自治组织中的管理作用和管理地位,这才是全面调动大学生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手段,让学生们真正有机会参与到管理活动当中去,才能够让他们的热情空前高涨。高校社区在自我管理和自治建设过程中,还应该以社区的基本职能作为支撑和关键,进行自治组织有关制度和活动流程的优化。当然这自然也少不了高校相关领导的支持和教育辅导员主体的有效监督和积极引导。事实表明,当管理权限不断下放的时候,才能够构建起一个综合服务于广大学生主体、确保广大学生主体自身利益得到实现的自治组织[7]。
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宣传举措,让大学生主体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社区管理活动当中。随着大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加,他们和中小学生相比已经具有了自身的思维想法和理念认知,在很多事物的看待上,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原则和评价标准。他们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社区组织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宣传活动,让大学生主体都能够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活动和社区治理活动当中来,这也是提升大学生公共意识认知水平的一个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宣传册的发放、活动的开展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主体的社区民主自治意识,让大学生主体都能够全面了解社区民主自治的基本方法以及参与路径。当然还可以借助于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架构的设定,让大学生围绕着公德教育活动和独立精神的培养活动等等来参与到辩论赛、演讲赛等等活动当中来。全面的拓展和延伸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大学生高校社区原本的管制局面朝着自治局面的方向转移转化,这才能够实现预期的良好目标。
高校大学生社区管理活动推动以及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仍然少不了后勤保障的支撑、物质的支持、良好环境的引导。在上文的理论分析当中可以看出,场域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在场域理论引导之下,高校大学生的社区建设给出了一个有效的决策,就是要以后勤保障的完善为基本推手,积极创设良好的社区建设硬环境和育人环境软氛围[8]。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利用学生生活环境和环境中的一些事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微妙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可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发展过程。互联网时代,学生社区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网络,所以在后勤保障方面,学生社区的信息化更新要做到及时。学生社区可以开发或者购买“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和相关软件,把相关业务管理事项迁移至线上,设立网格化管理。住在社区里的大学生就可以通过特定的网络渠道和软件,“一站式”办理生活、学习方面的事务,真正做到线上线下协同与一致,缩短做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要,为社区学生提供高效、温暖、便捷和贴心的服务。因此,高校在夯实物质保障的基础之上,首先要为学生们的社区建设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后勤部门以及物业企业的高度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只有首先实现了硬件环境的不断优化,才能够让学生社区成为学生们宜居乐居的关键场所。例如文化角的设置、文化走廊的建设等等,都可以让高校大学生的社区充满了文化感和色彩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之下,才能够让高校大学生社区的建设意义得到进一步的彰显,才能够让高校大学生社区管理活动为育人目标的实现作出更多的贡献。
一站式社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水平,加强管理育人实效,需建立科学有效的一站式社区考核评估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科学评价体系。学生作为学生社区的主要参与者,对社区的管理制度是否可行有效具有合理的评价反馈;后勤管理人员作为一站式社区管理育人质量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力量,他们对管理理念和质量评价有助于学生社区管理力量的激发,让其自我发展的力量得到提升;为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高校其他干部,校内外导师,以及其家庭成员都可纳入评价主体。另一方面要建立现代化评价体系,随着大数据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科技化社区日益明显,部分高校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线上学生成长数据平台,建立数据库,随时随地记录学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数据信息。高校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进行筛选,分类,整合,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学生成长规律,让社区育人的科学性得到增强。再次就是要建立系统化的评价体系,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系统化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管理理念规划、管理队伍建设、管理活动实施、管理效果评价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可以判定社区管理育人的目标是否合适,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是否得当,道德价值培育导向是否正确,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是否有成效等。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教育体制改革不仅对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让高等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高校的教学管理活动包含的内容是纷繁多样的,其中学生管理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构成要素。积极构建高校社区管理模式,能够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自我管理的活动当中来,同时也能够让广大教师主体从繁重的劳动当中解放出来。但是综合当前的现状来进行分析,我国不同的高校在社区建设过程当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还呈现出了比较个性化的特点。为此,文章从普适性角度出发,基于场域理论的基本视角,为高校社区管理活动的优化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希冀在场域理论的深刻指导之下,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活动必然会迈入到一个全新的台阶。但是终极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广大的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积极探索和共同努力。在多元目标共同推动、形成合力的良好环境之下,才能够确保预期的发展效果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