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伟
(和政县松鸣学区桦林小学 甘肃 和政 731200)
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对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表达、对比、计算数字,运用多种方式表达数学,解决问题,加强对数的感知,把握数学现象,从而提升数学素养。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感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要发挥教材的优势,整合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加强学生对数字的感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抓住计算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小学的认知和思维规律,提高教学的效果[1]。例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设计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探究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三班和四班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先探究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再探究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设计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不断探究知识,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探究问题答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数学计算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对计算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要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设计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感悟数字与数字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数感意识。为此,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更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创建自主学习模式,将数学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发挥空间,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领悟数学计算方法,从而提高计算能力[2]。例如,在“同分母加减法”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教师可以先展示几道小数加减法,让学生计算出这几道小数加减法。再将小数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引导学生观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学生通过对这几个算式的观察,发现在同分母的情况下,将两个分数相加或相减,分母不变,将分子相加减后就可以得出答案,引导学生总结同分母情况下分数相加减的计算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获得提升,让学生养成自主计算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扩展延伸,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对数的运用能力,通过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教师要创新计算教学方式,在计算教学中,以判断题、选择题、训练题等不同的训练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感受数学计算的乐趣,增强解题训练,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3]。例如,在加减法计算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基础的知识外,还可以进行拓展练习,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习题训练方式。如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简单、基础的习题训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借助木棒等数学工具,理解算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基础较好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更加灵活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训练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多练习、少理论的原则,合理运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此外,在学习中,学生容易受教师和教材的限制,根据教师的思路进行计算,缺乏独立思考,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思维固化,一味地依赖教师,不利于学生思维和习惯的培养。为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要渗透数学思想,使教学摆脱教材的限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让学生多角度思考,掌握多样化的计算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加深学生的理性认知,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加强学生对数的感知,锻炼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加深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数感意识的提升,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重视问题的引导,将问题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利用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例如,在《比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教师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如教师可以设置路程问题: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以每小时60 米的速度匀速行驶,经过四小时,到达乙地,从乙地返回时,以每小时50 米的速度匀速行驶,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回到甲地?以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思考。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不变的,在行驶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是因为行驶的速度不一样,速度越快,需要的时间就越短,因此,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和时间就成反比例关系。以此类推,在相同速度下,时间越长,行驶的路程也越长,因此,时间和路程成正比例关系。通过问题,让学生从问题和现象中发现数字信息,并采用有效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构建数学情境,让学生直观感知数量关系变化,在情境中获得新的学习思路,掌握学习方法,加强对数的认识。例如,在“简易方程”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初步了解简易方程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相遇的情境,让学生分别用列方程和猜想法解决问题。通过设计矛盾性问题,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有效提升计算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构建多样化的情境,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找到合适的计算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让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式,并能够根据自身的思维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在教授乘法知识时,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思考,发散思维,寻找有效的计算方式,优化算式,提高计算效率。以乘法分配率为例,教师可以展示例子,向学生讲故事,构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直观感知数字之间的关系,理解乘法分配率。在教授乘法结合率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用朋友举例,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此外,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优化算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分享教学资源,共同探究知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此,教师要构建开放式课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对数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如在“分数的大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出示简单的同分母分数,让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了解判断分数大小的方法,再设计不同分母的分数,让学生思考:当分母不同时应该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教师可以适当提点学生,让学生将分数、小数的知识相互联系,如将分数转化为小数,根据小数判断分数大小,也可以将小数转化为分母是100 的分数,再进行比较,启发学生的思维,在面对不同分母的分数时,先将其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学生的整体意识,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养成良好的思考和解题习惯,发现问题的本质,高效解决问题。
由于数学抽象性的特点,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开展递进式教学,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独特的认知系统,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增强学生的推理能力。例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将新旧知识相联系,先让学生回顾整数的乘法计算,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再将整数与小数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整数与小数的异同点,由浅入深,开展递进式教学,由整数引出小数,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不同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小数的计算原理,加深学生的认知。通过递进式教学,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基础,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由表及里,一步步深入探究,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感意识的培养,通过发挥教材优势,构建高效数学课堂;重视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数感;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加强学生对数的感知、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