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河北教育”微信公众号转载了题为《孩子玩的“流行梗”家长越来越听不懂》文章,文章调研发现超过95%的人不支持孩子说“烂梗”,他们认为这些“烂梗”会对孩子的语言表达、价值观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网络“烂梗”的问题逐渐被媒体关注,人民网、《人民教育》等媒体怒斥网络“烂梗”毒害了学生。
如今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孩子,早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状态,他们经常与手机亲密接触,对网络语言颇感兴趣。尤其对那些网络“流行梗”表现出好奇,尽管未必全懂,但却能很快应用于口语或作业,其中自然不乏生拉硬扯、毫无营养甚至粗鄙低俗的“烂梗”。
按理说,作为一种新兴表达方式,网络“流行梗”当属时代发展产物,并随网络发展而涌现和流行。不少能准确、生动地描述人们生活状态的新兴词汇,不仅颇受年轻人追捧,有些编辑进新版字典,比如“给力”“雷人”“逆行者”“内卷”等。不过,大潮之下也不乏污泥浊水,这需要人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甄别、扬弃与遴选,而不应是不辨真伪、不分良莠的照单全收。
中小学生正值语言学习期和身心成长期,长期接触“烂梗”,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正常语言学习和正确语言表达,变得不会好好说话,而且会在不知不觉间对其价值认知和精神世界产生负面影响,危害不容小觑。超95%的家长不支持孩子说“烂梗”的压倒性意见,表达出社会对此的否定认知和鲜明态度。
“烂梗”流行于未成年群体,看似“病”在孩子,实则根在成人与社会。让孩子们远离“烂梗”、回归正途,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合力共治。
第一,监管方要履行好自律与责任担当。网络平台对网络热梗要有选择应用,尽可能让网络语言和情绪表达规范化、大众化、文明化,针对网络“流行梗”,平台要加强审核把关,谨防低俗“烂梗”过审。
第二,教师要多做引领、疏导的教育工作。引导学生规范用语,少用网络语言、禁用“烂梗”;鼓励学生学习优美的表达方式,培养“雅言”语感,比如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来描述烦恼情绪,逐渐积累“良币驱逐劣币”的正能量。
第三,家长要做好示范和疏导工作。与孩子交流沟通时,家长应以身作则规范用语,避免出现恶俗语言;一旦发现孩子使用负面网络用语,须及时指出。但家长切忌态度粗暴,避免激起孩子叛逆心理;同时,家长也要与时俱进,走进孩子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