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世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析

2023-10-02 20:53王雪坤
山西青年 2023年9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

王雪坤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Z 世代”是中国未来发展中最有希望、最具活力的生力军。新时代环境中,加强对“Z 世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目标、内容等变化以及“Z 世代”的思想行为特点,适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导“Z 世代”树立正确的“三观”,使之成为信仰坚定、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的新时代接班人。

一、“Z 世代”的精神谱系及个性特征

“Z 世代”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即Generation Z,是参照欧美对人口代际的划分方式,按照15年为一个世代周期,将1995—2009 年这一时间段出生的人群称之为“Z 世代”,即正处在12 ~26岁之间的“95 后”和“00 后”。随着时间推移,“Z世代”在世界人口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从青少年成长为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当代中国“Z 世代”呈现出其以下特点:

(一)人员结构多元,“代际”差异较大。据2018 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1995—2009 年中国境内出生的人数约为2.6 亿,约占2018 年人口总数的19%。从年龄结构来看,“Z 世代”正处在12 ~26 岁之间,大部分还是在校学生,有中小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年龄稍大的“Z 世代”也有不少已经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其中存在多个“代际”的“鸿沟”,处于这个年龄段“两端”的“Z世代”实际上完全是两代人。那些已走上工作岗位并获得独立生存能力的“Z 世代”,他们有着较为独立的判断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理性。从性格特点来看,多数“Z 世代”比较固执而自我,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热衷于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式文化,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消耗在刷微博、看微信、逛抖音等娱乐消遣活动上,“机不离手、网不离身”已成为“Z 世代”的生活常态,“信息茧房”和“泛娱乐化”的现象更加严重。

(二)主体意识强烈,追求个性自由。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全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为我国“Z 世代”提供了物质和文化生活比较充裕的成长环境与时代氛围。“Z 世代”规模庞大,个性鲜明,充满青春和活力,大都受过比较完整的现代基础教育,其中有相当大比例受过高等教育,在多种文化氛围熏陶下成长,思维更具主动性、独立性,拥有开阔的眼界,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多元开放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他们既注重物质与财富的追求,也注重追求精神自由,不喜欢被灌输说教,追求个性化发展彰显自我意识。很多“Z 世代”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人格特征,充满了智慧和现代意识,对于美好事物保持着热情,譬如喜爱汉服、二次元等事物。但由于“Z 世代”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时期,没有深入了解和接触社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成型,既缺乏独立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过于追求个性化价值,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

(三)生活方式网络化,网络活跃度高。作为数字时代和网络用户的主力军,“Z 世代”对于网络的运用和掌握都远远超过其他世代,不论思维方式还是娱乐方式都贴上了互联网一代的标签。网络承载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元的内容文化,为“Z 世代”获取信息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对“Z 世代”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等都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他们享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例如“Z 世代”借助快递将入学行李寄送到学校,自己则轻松前往学校;平日的换洗衣服也大都用快递方式寄回家里,由父母洗干净再快递回学校。“Z世代”在老一代人看来是“浅薄的电子土著”,但他们对科技产品的谙熟以及广阔的信息渠道,让他们能够保持更为开放的头脑,进行更具创意性的思考,勇于追求和尝试各种新生事物[1]。在中国的“Z 世代”思想中,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秉着理性处事的态度,他们注重性价比,很少会冲动消费,价格合适价值比较高的产品往往是他们的最佳选择。“Z 世代”活跃于网络最前沿,通过各类数字媒介积极参与网络互动。据Quest Mobile 研究院发布的《2022 Z 世代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6 月,“Z 世代”群体线上活跃用户规模已达3.42 亿[2]。

二、“Z 世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网络里面的内容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呈现出大众化与低门槛,使得传统思政教育与受者之间信息量的平衡性被打破。一方面,以教师为信息主体,以课堂学习、主题班会、宣传栏等为载体的传统思政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Z 世代”的学习及受教育需求;另一方面,“Z 世代”是开放式社交媒体应用的主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缺位、内容和方式单一,致使“Z 世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陷入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设计存在“短板”。当前,不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机构的日常教学活动,还是企事业等社会机构的培训教育工作,都没有将针对“Z 世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与教学科研或岗位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多数学校都没有针对“Z 世代”的校级思想政治教育规章制度;体制内社会机构的常规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落实上级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体制外社会机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盲点”,很多“Z 世代”一旦从校园走向社会,只要不是在体制内单位,就基本上与思政教育“绝缘”了。虽然体制内的各级机构都有网络平台,但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单打一、缺乏整体规划,顶层设计明显不足。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待完善。现阶段,各种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呈几何式爆发,虽然很多“Z 世代”已是成年人,但是他们的社会阅历较浅,缺少社会的洗礼和打磨,心智尚不成熟,自制力和自律能力较差,面对利益诱惑或精神蛊惑时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和网络低俗文化的腐蚀。一些“Z 世代”很少把网络用于提升学习能力、自我修养等方面,沉浸于低俗恶搞的短视频、喜剧短片、直播、游戏和某种不健康的“圈层文化”,作为粉丝进入这种独特的社会群体和“圈层”之中,极容易受到引诱和误导,沦为网络“喷子”。在当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缺位,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导致“Z 世代”的主体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之间没有形成良好育人生态,“Z 世代”对体制内网络平台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不买账。

(三)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单一。目前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平台推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大多是任务式机械推送,点击量不高,难以引起“Z 世代”兴趣。一些各高校设置的官方网络平台,主要有微博、微信公众号,甚至使用“抖音”和“快手”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声音,但是因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教育目的。也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了吸引人而一味追求形式新颖,忽视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误入世俗化、庸俗化、娱乐化的歧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贴近“Z 世代”的学习工作生活实际,认真研究“Z 世代”的个性特征和兴趣偏好,设计、创造、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和形式,引导“Z世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网络生态有效管控机制不健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生成及舆情传播越来越呈多元化、碎片化、虚拟化、去中心化趋向,网络舆论引导及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网络生态对“Z 世代”存在着很多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的虚拟性极易形成自我封闭并与现实脱节的双重人格;网络文化的开放和互动性,尤其是那些不健康的信息,例如封建迷信、谣言、不当言论,以及低俗的网络游戏,容易导致“Z 世代”“三观”偏离和人格扭曲;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自由性以及来自某些国家的价值观的渗透,容易导致“Z 世代”的道德法律观念淡化。总之通过技术手段监控、限制网上不良信息对“Z 世代”的影响缺乏有效的管控机制和应急机制,方式上主要靠简单化的封、堵为主,没有给“Z 世代”合理表达的机会和方式,不利于引导“Z 世代”身心健康成长。

三、“Z 世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3]。从一定意义上说,未来青年一代将都是“Z 世代”。因此推进“Z 世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实现“Z 世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站在培养接班人的高度,将“Z 世代”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国家战略。近年来,各种国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利用网络平台跟我们争夺中国“Z 世代”的主导权。因此,我们必须直面挑战,将“Z 世代”思想政治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坚决守牢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实现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的多重培养。一是要从“Z 世代”在校期间的源头抓起,全力创新传统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渠道、方法和载体,实现从中小学到大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二是重点加强具有可持续性的校园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Z 世代”的政治素质、政治站位、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辨别力。三是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有效监督和管控,为“Z 世代”提供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

(二)树立互联网思维,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Z 世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互联网时代和“Z 世代”的特点,构建“Z 世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是引入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场所,打造教育平台,汇聚多种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让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灵活性和机动性,构建伴随“Z 世代”各个不同成长阶段、生活场景的全过程、全覆盖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进“Z 世代”思政教育成效的全面提升。二是在“内容为王”原则下,以思想引领为立足点,在线上线下教育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为多个应用功能、网络作品和讨论议题,以此深度挖掘其内涵并利用微信、微博、社群网站等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推广,用优质的内容吸引“Z 世代”。三是针对“Z 世代”学习、生活、就业等实际需求,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植入满足“Z 世代”学习、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内容,构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智慧教育平台和综合互动平台,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在线服务。

(三)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合力支撑“Z 世代”全网式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坚持开放、共建、共享的理念,利用整体优势,在资源聚合、力量整合和协同配合等方面协同合作,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系统工程的创新。一是加强“Z 世代”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为主体,打造具有高度引领性、综合性的“Z 世代”主题教育网站和较强趣味性、展示“Z世代”风采的网络互动社区,采用微信、微博、QQ、线上课堂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满足“Z 世代”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需求。二是积极整合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对“Z 世代”进行教育教学的新机制。例如将文化、科技、国防教育及体育等各种教育资源全面融合整合。将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形成家庭、高校、社区责任共担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形成针对“Z 世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培养其更好地成长与成才。

(四)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建立有效、可持续的激励机制,在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唤起“Z 世代”生活学习热情方面有着极为突出的意义。一是建立“Z 世代”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基金,制定专项支持政策,支持针对“Z 世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建设、活动开展、内容创作、师资培训等工作,补齐已走上社会的体制外“Z 世代”思想政治教育“短板”,建立MCN 机构,培养专兼职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红”,通过组织新媒体内容评奖、比赛等方式,鼓励短视频、音频、图文、动画、H5 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品创作,对民间优秀创作者、优秀作品进行重奖。二是建立针对教师群体的激励机制,支持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等教师群体,开设教师工作室、辅导员博客等网络载体,引导和激励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教学名师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全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间。三是建立针对“Z 世代”的激励机制,把已成年、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Z 世代”作为建设主体,充分发挥“Z 世代”的首创精神和主观能动性,支持他们自主开发各类网络应用功能、创造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作品,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和引导更年轻的“Z 世代”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