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破解路径探析

2023-10-02 20:53:57任学敏
山西青年 2023年9期
关键词:生涯考研三全育人

任学敏

江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今,线下校园招聘也已陆续开放,但校招规模逐年下降,岗位数量较往年也大幅度锐减,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这种形势下,毕业生求职紧迫感却不增反降,“慢就业”现象悄然凸显,并逐步常态化。为了削弱“慢就业”带来的不良影响,本文站在“三全育人”视阈下,通过“全员”“全方位”“全程”推进高质量就业,扩大学生覆盖面与受益面,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一步丰富和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路径,为解决高校“慢就业”现象提供一些建议与意见。

一、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现状

高校是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场所,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就业的过渡期,高校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技能给学生的重任,还要帮助他们明确未来职业发展道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企业裁员、岗位减少、毕业生人数增多,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相较于往届毕业生,后疫情时代的毕业生主动求职的意愿相对较低,“慢就业”“懒就业”现象凸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越型:自身定位不准,就业预期过高

“95 后”“00 后”大学生多数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没吃过苦、受过累,缺乏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求职应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创业缺乏热情和动力,此外,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和目标定位不准,对薪酬待遇、工作环境、企业规模、发展前景等要求较高,企业的岗位供给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存在一定偏差,自身的综合实力又难与就业期望相匹配,最终导致“高不成、低不就”,企业招不到优质人才,学生找不到心仪工作。

(二)逃避型:热衷考公考编,逃避就业压力

近几年,不少实体经济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风险,许多毕业生目睹了太多企业倒闭、大厂裁员、“双减”政策方面的新闻。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比较宽裕,不急着赚钱养家的毕业生而言,体制内收入稳定且体面的“铁饭碗”工作成为不少毕业生的期待和向往。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上考公考编的道路,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2023 年国考报名情况来看,总报名人数已突破100 万,超过去年同期,资格过审最大竞争比达3585∶1,事业单位以及中小学招聘的基本要求也水涨船高,考试的成功率下降,待业备考、逃避就业,只会使就业压力逐渐累积。

(三)准备型:升学门槛提高,上岸遥遥无期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读书和学历的重要性,但随着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学历贬值也愈发明显,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优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纷纷加入考研的队伍中,考研的人数逐年增加,呈直线上升趋势。刚结束的2022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总人数为457 万,而院校招生人数仅为110 万,录取比例24.2%,2023 年考研报名人数预计突破500 万,这意味着考研上线越来越难,而其中不乏很多一直准备考研的“二战”和“三战”选手,为了考取理想的学府,一直在家中准备考研,虽然是为了提高自身就业的竞争力,但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慢就业”的步伐。

二、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原因剖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如今就业门槛提高,就业难度变大,国民经济与社会运行受到了严峻挑战。所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把稳就业放在了首位,但是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还是愈发突出。个人层面上看,“慢就业”可分为“主动慢”和“被动慢”,前者多集中在考研、考公、出国的群体,大多有清晰的生涯规划和较高的个人追求,只是碍于能力不足、机遇欠佳暂未就业,一般都有周密的计划和努力的方向,后续一般能实现高质量就业;后者多集中在就业积极性不高、综合能力较差、家境优越的“啃老族”群体,缺乏就业紧迫感,很容易从“慢就业”状态变为失业状态。从宏观层面上看,“慢就业”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社会层面:生活水平提高,就业选择“多元化”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富裕的物质基础和优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更高的精神追求,使得就业不再是毕业后首要的选择,更多的父母期待孩子能实现高质量的择业。因而会在毕业离校后一定时间内为孩子提供生活所需的经济支撑,这也为毕业生求职提供了较舒适的“缓冲期”,成为大学生“慢就业”的资本[1]。此外,对于“00 后”毕业生而言就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就业选择的多元化也导致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不急于马上投身人力资源市场。

(二)学校层面:生涯教育欠缺,职业定位“不清晰”

目前高校开设的生涯就业课多采用“集中制”模式,缺乏“个性化”指导,主要按照教学大纲完成规定的授课任务,课程内容同质化且以理论学习为主,未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金融局势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系统性教学,缺少有效的课外扩展和个性化生涯辅导,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人才,学生课堂信息获取量有限,毕业生找工作时常因岗位需求与生涯规划不匹配接连失利,自信心受打击,被动性沦为“慢就业”成员。

(三)家庭层面:父母干涉过多,缺乏就业“自主性”

在父母的建议和个人的职业规划相冲突时,不少毕业生缺乏个人主见,盲目听从父母提议,部分传统家庭就业观念固化,从小就给孩子灌输“铁饭碗”的理念,希望孩子在毕业后从事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体面待遇好工作。而这类岗位通常竞争较大,大部分毕业生主观上并无考公意愿,也不具备相应的素质能力,在校招时本已找到和专业背景相吻合的工作,但迫于家庭压力毁约走上了考公、考编之路,这样的选择带来了无形压力,无疑进一步加剧“慢就业”,年复一年的备考也导致新型“啃老”现象的出现。

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针对“慢就业”的对策研究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升就业率要量质齐优、标本兼治,不仅让毕业生“好就业”,更要“就好业”。当前形势下,高校更应该以“三全育人”理念开展就业工作,改善“慢就业”现象,培养出能坚持思维创新、紧跟时代号角、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拓宽育人主体,推动“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

1.夯实高校育人核心渠道。要想让学生有更好的职业发展,首先,需要组建专业化、规范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通过“求职工作坊”“导向就业训练营”等形式聘请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定期答疑,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其次,让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担负起指导学生就业的重任,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一生一策”指导帮扶,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等渠道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帮助毕业生广开信息渠道、理性决策就业、积极主动求职;最后,充分挖掘校友的宝贵资源,持续深入推进“名企有约”高层次优质企业交流走访机制,邀请优秀校友返校开展“职场‘聆’距离”分享会,为准毕业生提供更多求职机会。

2.家校联动营造育人氛围。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坚实后盾,很多未就业的毕业生因为家庭可以提供经济支撑,从而选择“慢就业”[2]。因此,这就要求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一方面,减少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摒除传统所谓的“铁饭碗”的陈旧观念,避免眼高手低,教会子女脚踏实地、客观评价自身能力[3];另一方面,配合学校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充分尊重孩子兴趣爱好基础上,结合自身职业规划,寻找与自身专业能力匹配的岗位,“先就业,再择业”,防止就业“等、靠、要”的现象发生。家校联动,齐抓共管,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丰富育人内涵,构建“全过程”生涯教育体系

1.完善“生涯教育+职涯体验+朋辈指导”生涯教育体系。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载体,凝练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完善教学课件,打造精品公开课;以学校职业导航季活动为载体,从职业规划、政策导航、职前培训、实战模拟、招聘活动等几个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契合学生发展阶段的生涯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生涯成熟度和求职准备度;指导朋辈化,发挥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的朋辈力量,搭建“雏凤清音”“职场‘聆’距离”“康康学霸有话说”等平台,聘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分享有榜样引领示范的故事,激励在校生针对求职目标有意识地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积累实习经验、提升求职竞争力,提早做好生涯规划。

2.融合“一级一策+生涯微课+专栏推送”生涯指导方式。不同年级“一级一策”,大一大二借助转型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就业前景,组织社会实践和认知实习,大三大四为学生提供职业探索、求职应聘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尽早树立目标,做好充分准备迈入职场;同时根据同学们不同的生涯规划去向,大致分流为就业、创业、国内读研、国外深造等几个方向,开展差别性、针对性、专业性生涯辅导,减少就业盲目性和随意性。此外,运用数字资源和多媒体教学环境制作“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系列微课,同时推出“生涯热点100 问”短视频,便于快捷迅速地解答同学们的生涯疑问;开设“一研为定”“奔跑的追梦人”“职来职往”等专栏,推送考研经验、求职技巧,助力学子精准就业。

(三)搭建育人平台,提升“全方位”就业服务质量

1.打造“云端招聘+灵活就业+直播带岗”多元求职渠道

后疫情期间企业的招聘多转为线上进行,因而高校应因时制宜地对毕业生开展关于“云就业”“云招聘”的指导,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精准匹配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与毕业生的应聘需求,调动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使就业指导更契合“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网络主播、线上培训、互联网医疗等灵活就业形式越来越受毕业生青睐,因此高校应形成既符合时代特色又紧密依托专业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灵活就业理念[4]。此外,可以联合政府就业相关部门搭建线上直播招聘平台、多频次多维度发布企业招聘信息,用“直播带岗”招聘的形式让就业“触屏可及”。

2.依托“认知实习+生涯实践+企业实习”深耕校企互联

实践育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涯实践基地可以更好地契合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唤醒激发学生生涯意识。但“人职”不匹配的实践实习很容易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失去对专业的兴趣和求职的动力。学校应选取符合学生专业需求、求职导向的优质企业作为认知实习、生涯实践的基地,制定规范化的实习方案和考核标准,实习过程中及时“问诊”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挖掘“校友企业”优势,持续推进高层次、高质量校友企业交流走访机制,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设立了企业奖学金,挖掘、选拔、培育优质项目,培养优秀人才,加速构建“产学研就”育人共同体,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业和就业。

综上所述,应理性看待“慢就业”现象,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三全育人”的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使学生成为来之可战,战之必胜的虎狼之师,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使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猜你喜欢
生涯考研三全育人
吐槽退役生涯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56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6:56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00: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