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与传媒学院,江苏 无锡 214053
“双高计划”背景是2019 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意见”中提出,高职院校应当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充分借助办学资源,促进社会服务能力的综合提升。通过改革治理水平,引进专业人才,加大师资建设等多种渠道,不断为社会以及国家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发展标准,要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通过探寻和遵循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有效融入立德树人等教育理念,始终以服务发展为基本引导方向,促进产教学互相融合,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始终以培养学生立足根本,服务社会的意识为主要方向[1]。高校通过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能够提高办学质量,建立办学特色,并且还能坚持依法治校,使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为人才的多样化及综合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环境支持,资源支持,要结合社会市场发展规律,始终围绕国家制定的各种战略计划精神。例如,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高职院校管理者还应当重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者,各个行业、专业顶尖技术人才之间的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不断促进技术创新。
第一,增强人才服务功能。高职院校的存在与发展始终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为基本标准,因此,在育人体系建设中,高职院校管理者要时刻了解社会行业以及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并将其与高职院校办学体系互相融合[2]。由于高职院校本身具有地方性特点,因此培养人才也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方向,通过探索和构建具有鲜明优势的课程专业体系,使学生能够在该专业达到全面发展,再融合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等,为地方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各个领域培养优秀人才。
第二,增强地方技术服务功能。地方高职院校不仅可以输送人才,同时也会为企业甚至行业的发展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服务支持。而高职院校本身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环境资源,借助这一优势,可以在科研工作中大放光彩。再加上现阶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各种技术的创新,研发和使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高职院校可以将自身研发的技术投入到地方经济发展中,从而攻克技术难关,推动产品研究,有力彰显高职院校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
第三,增强振兴产业链功能。高职院校具有高水平专业群体,例如高水平教师群体、高水平学生群体、高水平科研团队群体,能够为地方特色行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更多力量。在地方经济不断发展融合与改善的过程中,借助高职院校的各项资源,能够形成产业联盟,产业学院等多种教育组织,促进人才与社会行业的快速接轨。不少高职院校也开始探索校企合作的多重形式,通过将高职院校资源与企业运行资源互相融合,真正构建人才培养基地,从而使地方产业链得以振兴。
第四,助力中国制造,促进产业升级。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支撑是在科研技术水平中,每一所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技术水平,直接决定高职院校的具体层次。若能将科研技术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大师工作室,产品研发中心,技术改造基地等多种平台,可以让企业的科技发展拥有更多可能。例如,高职院校优秀教师可以和企业优秀专家进行合作,通过研发专项内容,改造设备性能,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等形式,让学生参与更多层次,更多内容,更多方式的技能培训服务,使学生真正将所学专业与技能深度融合,不仅可以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同时还能缩短人才转型周期,使学生毕业之后就能投入到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3]。
第五,立足国际视野,彰显中国方案。我国高职院校要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就要从根本上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每一个管理者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加快与国际接轨速度,使高职院校具备与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各种能力,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发展[4]。
第一,区域之间高职院校整体发展差异较大。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发展方向以及标准各不相同,同时,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数量多,科研水平较高,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缺少优等高职院校,因此科研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待提升。再加上师资队伍分布不均,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等,都会阻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第二,高职院校关于社会服务的投入力度有待增加。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设置的经费或政府补贴主要用在院校内的教学工作以及教师培养工作中,很少有高职院校对社会服务设立专项基金,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时,也会由于受到资金影响而停滞不前。再加上教育工作者缺少对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整个学校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氛围。
第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意识普遍较低。由于从管理者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均没有意识到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在评价教师工作和思政水平时只以论文为主,导致教师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在教授学生社会服务相关内容时也无法做到更加专业以及合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主动性也会持续降低[5]。
第四,高职院校未能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管理机制。高职院校任何一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均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体制作保障,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也应如此。但通过观察现阶段一些高职院校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可发现,高职院校并没有健全社会服务管理机制,继续教育分院在招生工作,合同洽谈工作,结算财务工作中也会存在各种财务风险。
第五,高职院校缺少先进的高新技术。教育工作的滞后性使得多数高职院校依旧关注优秀人才的培养,而在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中,并没有投放相同的精力,整个学院的科研能力,社会服务建设水平也会受到影响。例如,缺少相应的实训设施,科研设备不仅陈旧还会有缺失现象。一些高职院校即使能够引进相应的设备,但由于缺少专业人才的加入,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作依旧停滞不前。
“双高计划”的提出,对每一所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当立足现代高校发展理念,使用现代管理思想,充分重视国家战略服务精神。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碰撞,经济碰撞也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已经与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社会发展速度,而社会发展规律也在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扩展社会服务范围,使高职院校持续拥有核心竞争力。例如,通过发展股份制办学方式或混合式办学方式,允许部分社会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具体运行和管控中,这样能够始终坚持依法办学的原则,促进人才培养多元化发展。此外,高职院校还要积极与地方经济发展、各个行业的发展形成联合力量,通过将二者互相融合,构建各种合同或责任体系,在利益分明的背景下,互相制约,互相融合,使办学形式向着多模式发展,这样也能够使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渗透在社会各个行业中。
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服务能力时,既要关注自身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要始终与学校发展水平高度吻合,这样才能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使整个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质的飞跃。高职院校管理者也应当重视教师队伍的组建工作,通过构建专业人群,让社会服务能力达到针对性提升。例如,可以联合当地经济发展格局,产业建设具体要求,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对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培训和规划,借助师徒制、老带新制,让高职院校的科研队伍不断增加人才。
“双高计划”背景下,每一所高职院校要提供新兴技术、新型产品、新型工艺为主,让社会的运行出现新的活力和面貌。为此,高职院校就可以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共同结合,通过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让产教结合成为可能。高校可以针对地方产业发展,构建专属人群,还可以建立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例如企业技术服务基地、产教学融合中心、院士工作服务中心、地方政府决策咨询中心等,让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范围更加广泛。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高职院校内的课程规划和设置也要与人工智能、现代化制造业互相融合,为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而提供更多支持。
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当充分解读“双高计划”的内涵和精神,立足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标准,通过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有效把握企业用人需求,从而为企业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人才、创新人才、科技开发人才。而高职院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也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顺利就业提供各种帮助。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改善服务方式,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氛围。另外,教师也应当充分借助各种资源和方式,积极投入到科研创新工作中,使技能鉴定服务获得更多成果。高职院校也应当为教师的育人工作提供更多环境支持、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等,例如,可以构建隶属于高职院校特有的特色课程,培养相应人才。这些方式均能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自身服务水平的综合提升,并且还能定向培养社会需要的服务型人才,进而从根本上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巨大优势。
“双高计划”的提出,也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执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充足的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对企业运转模式和市场发展规律并不了解,这必将制约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为此,高职院校管理者可以从人才招聘环节通过提高门槛,确保优秀教师的补充。例如,可以在校企合作中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符合相关要求的教师前来任教,或者请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走进学校兼任教师。
高职院校要通过调整薪资结构、福利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仅提供住房补贴,同时还要及时解决配偶或子女的上学问题及工作问题。这样能够通过物质支持和人文关怀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归属感。高职院校还可以设立兼职教师聘任制度,通过与企业互享人才的形式,也可以让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影响范围。高职院校自身也应当重视具有高水平、高能力、高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有效结合校内一切有利资源,通过创设工作室,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建立实训基地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为高职院校自身培养人才。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离不开完善科学的评估机制做保障。高职院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善于发挥教育资源的配置,在“双高计划”的指导下,努力解决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符的各种矛盾,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力度,开展产品研发工作、技术研发工作以及专利发明工作。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存在绩效水平较低,社会反馈不重视的问题,高职院校管理者也要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建立社会服务能力绩效评估体系的形式,改变教师的认知态度,重视自身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以及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帮助等,从而助力教师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在“双高计划”的要求下,每一所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并非仅是迎合社会时代发展要求,更能彰显高职院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到这一紧迫形势,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与日常教学工作,使学生管理工作互相结合,再通过积极发挥企业的帮助作用,开创新型办学模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