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探究

2023-10-02 18:21陈庆国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6期
关键词:竞技竞赛育人

陈庆国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四平 136000)

2020 年10 月16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高校体育课程教育改革提出新的挑战。置身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应结合自身育人特点,从体育强国梦的高度出发,深化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积极寻求符合体育课程教育要求的发展路径,全面提升体育的教育质量,无疑是当前亟须解答的问题[1]。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竞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方法。这种模式将竞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参与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体育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竞赛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的平台,又被视为拔尖创新人才评价和选拔的手段之一[2]。“竞赛育人”人才模式提供了一种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体育竞赛既是学生展示自己体育才华和实力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挑战自我的机会。高校体育教育是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对国家圆梦、民族振兴和青年成长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3-4]。“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竞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提升他们的体育水平和竞技能力。然而,该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应试化倾向、学生负担过重等[5-8]。因此,对“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推动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 “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应用中的困境与挑战

1.1 教学目标的失衡

“竞赛育人”作为一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它侧重于通过参与竞赛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竞技精神。尽管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但过度强调竞赛可能导致教学目标的失衡。“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通常将学生归类为竞技优秀者和非竞技者,“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会过度关注学生的竞技成绩和比赛结果,过度关注竞赛结果可能使教学过程中的其他重要目标被忽视,比如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的多样性,忽视体育教育的普及性和全民健身的目标。体育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健康意识等方面。然而,竞赛育人模式可能使教师和学生过于注重获胜,而忽视了这些综合目标的培养。重点放在比赛成绩上,可能导致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技能培养受到忽视。

1.2 教学资源不均衡

“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可能导致教学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首先,一些高校可能拥有优质的教练团队和专业训练设施,能够更好的培训和指导学生,因此,为了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高校可能会将优秀的教师和教练团队调配到竞赛项目上,而非竞赛项目则可能缺乏同等水平的师资支持。这导致非竞赛项目的学生无法得到高水平的指导和教学。其次,高校还会将更多的资金、设备和场地等资源投入竞赛项目上,以提高竞赛成绩。这就导致竞赛项目的学生能够享受更好的教学设施和教练团队的支持,而非竞赛项目的学生则可能缺乏相应的资源和支持。最后,由于有些高校过于强调“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可能会减少或取消非竞赛项目的课程。这使得非竞赛项目的学生无法获得全面的体育教育,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发展。

1.3 过于注重成绩和结果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可能导致过度注重成绩和结果的问题。“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将学生的竞技成绩作为评价和衡量的重要标准。这种情况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和成长被忽视,重点放在了取得好成绩上,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有些学生在竞赛中无法获得好成绩,而这并不代表他们在体育方面没有潜力或价值。同时,过于注重成绩和结果会给学生带来过多的竞争压力。学生会为了取得好成绩而牺牲身心健康,忽视兴趣发展和个人发展。这样的竞争压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负面影响。“竞赛育人”模式往往会把个人成绩和荣誉放在首位,忽视了团队合作和体验的重要性。

1.4 压力和焦虑增加

“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压力和焦虑增加。“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会创造一个激烈的竞争环境,该模式通常以成绩和排名为评价标准,学生需要在竞技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才能得到认可和奖励。这种成绩和排名的压力可能导致学生过度焦虑,害怕失败和失去。学生需要不断努力,追求更好的成绩和表现。这种竞争压力导致学生感到压力增加,焦虑情绪增加。比赛成绩往往会作为衡量学生价值的重要标准,当学生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或失败时,他们面临自我价值受损的困境,从而增加了焦虑和压力。同时,学生在学业和竞技之间保持平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训练和比赛。学生也面临时间管理的困难,因而感到压力增加,焦虑情绪加剧。

1.5 缺乏对学生兴趣的疏导

“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兴趣的疏导。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竞赛育人”模式往往将竞技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这导致学生只关注取得好成绩,而忽略了自身的兴趣和乐趣。如果高校体育教学仅仅注重少数几个热门项目的竞赛培养,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天赋的体育项目,这将限制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动力。若体育教学过于依赖传统的训练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创新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一些学生可能更倾向于个人兴趣的体育项目,而不是竞赛项目。“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过度强调竞技成绩,会忽视学生对其他体育项目的兴趣和需求,从而使他们失去对体育的热情。

2 “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的路径与对策

2.1 做好教学目标平衡

新时期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在“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应该平衡专业竞技水平的培养和全民健身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身心健康,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项目选择和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平衡不同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是关键。因此,在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除了注重竞技成绩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这包括身体素质、技能水平、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发展。其中,在培养学生技术和战术的同时,还要培养其道德品质、自我管理能力、创新思维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另外,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目标和能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培训计划,帮助他们发展潜力,实现个人目标。体育教育不仅仅能强身健体,更应该强调健康和乐趣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享受运动乐趣,注重身心健康的培养,培养他们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让他们明白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竞技成绩,更是为了终身参与体育运动和保持健康。学生应理解体育的长远价值,并持续发展和提升自己。综上可知,通过平衡不同的教学目标,高校体育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提供全面的教育体验,并培养出具有多元素质的人才。

2.2 做好均衡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学校体育教育中需要重点改革的问题[8],高校应该注重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每个学校和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应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通过制定公平的资源分配政策和机制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而且也可以向资源相对较少的高校和学生提供补充性的资源支持,包括提供补助金用于器材购置、提供外部培训机会、组织巡回比赛等方式,确保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高校之间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和合作,共同利用教练团队、训练设施和比赛机会。通过合作,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学生受益。高校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终身体育素养,不要局限于竞技成绩,这样可以减少对于高水平教练团队和专业设施的过度依赖。

2.3 做好学生竞赛评价

将竞技成绩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发展。教学过程应该强调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体育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体验和乐趣。鼓励学生参与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和活动,让他们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健康的益处。强调体育教育的终身意义,鼓励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和锻炼。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关注健康,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同时,高校应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包括技能水平、身体素质、体育知识、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等多个方面。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和素质,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综合发展。体育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体验和乐趣。鼓励学生参与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和活动,让他们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健康的益处。

2.4 做好竞赛心理辅导

“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时,需要在实践中做好学生的竞赛心理辅导。首先,建立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对学生进行竞赛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资源,帮助学生应对竞争压力和焦虑情绪[9],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教授学生有关竞争心理和应对压力的技巧。这包括情绪管理、注意力调控、自信心培养、目标设定和良好的比赛准备等方面的内容,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进而提升他们的竞技表现。其次,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反应方式。通过培养自我认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生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竞赛策略。最后,建立学生支持体系,包括教师、教练和同伴的支持。教师和教练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挫折和困难。同伴间的支持和团队合作也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2.5 做好学生竞赛指导

高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项目选择,了解学生对竞赛的兴趣和意愿,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不应将竞赛视为唯一的出路,而是给予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发掘他们的潜力和兴趣。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根据他们的兴趣、天赋和发展需求,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和训练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乐趣和体验的重要性,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竞争,注重个人成长和进步。教育学生竞争的重要性,并强调比赛过程中的道德、公平和团队合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确保学生能够在竞赛和学业之间取得平衡。教育学生合理规划时间,合理安排竞赛和学业的时间分配,避免竞赛过度,影响学习和综合发展。

3 结语

“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些困境和挑战。首先,过度强调竞赛结果和应试成绩,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应试化倾向,忽视学生的兴趣和全面发展。其次,由于竞赛活动的要求和压力,学生可能承受过重的学习负担,影响其身心健康。此外,“竞赛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平衡竞技成绩和学生兴趣、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兴趣引导,以及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的培养。高校应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项目,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发展他们在不同项目上的潜力和才能。确保教学资源的均衡分配,不仅要注重竞技项目的培养,也要关注基础设施、教练团队的建设,以及课程和培训计划的完善,以提供全面的体育教育。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强调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的意识,注重培养积极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应对竞争压力和焦虑情绪。同时,提供专业指导和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在“竞赛育人”模式下寻求平衡,重视学生的兴趣、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项目选择,并注重学生的健康和乐趣。通过综合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同时享受体育教育的过程。

猜你喜欢
竞技竞赛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竞技精神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