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杰艳 单 超
高校后勤教学楼劳动教育探索新途径研究——以清华大学学生社区教学楼为例
柳杰艳 单 超
[清华大学]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劳动行为和劳动价值。教学楼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也逐步成为高校后勤育人的重要阵地,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以清华大学学生社区教学楼为例,提出要立足劳动教育现有模式,通过调查研究和劳动实践活动等,不断深入探索教学楼劳动教育新途径,让青年在劳动中成长,得到实践锻炼。
教学楼;劳动教育;新途径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积极探索构建符合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和劳动教育体系,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使学生强化服务性劳动,自觉参与到教室、食堂、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让学生在公共服务方面主动作为、积极奉献。[1]新时代下,教学楼逐步成为高校重要的育人阵地,在学生社区内让学生发挥积极作用,参与共建共享,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综合发展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深入探索教学楼劳动教育新途径,建立有效举措,对三全育人工作开展和价值引领方面有重要意义。
《教育大辞典》中定义劳动教育为“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2]。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劳动实践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观点和价值,尊重热爱劳动,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展现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面貌。
目前清华大学学生社区以教学楼为阵地,以勤工助学和志愿服务为依托,在各教学楼定期开展劳动教育工作,以短期和一学期活动周期为主,覆盖多媒体运维、教室打扫、行为引导、文化宣传等多个方面。
为深入开展学生劳动教育,自2021年9月,经过学生社区与团委、教务处注册中心讨论确定方案,开展了“清”年爱劳动教学楼值日志愿者招募工作,通过招募教室值日生志愿者、岗前培训和劳动上岗,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学期内每晚在教学楼闭馆前,到部分教室内卫生清理、桌椅归位、垃圾分类整理、教学设备检查、报修及关闭设备、遗留物品处置和督导占座等不文明行为等工作,每次工作时长为40分钟,班级内学生轮流负责,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不断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和行为,在教学楼设置教学楼行为引导助学岗、教学设备运维助学岗和教学楼文化宣传助学岗,通过招募队员、队伍培训和教学楼内上岗,队员在教学楼内进行文明行为引导、劝导不用餐和私自挪动桌椅,检查教学楼自习和关灯情况,进行运维值班、现场技术支持和清洁设备,以及设计宣传海报、拍摄视频等文化宣传工作,积极参与学生社区工作和建设。
学生社区以教学楼为阵地,定期招募志愿者,岗位包括:教学楼行为引导志愿者、运维技术志愿者、校庆志愿者等岗位,在各教学楼进行秩序维护、疏导自行车、提醒师生戴口罩、解答疑问、多媒体技术支持和校庆期间校友接待等志愿服务,让学生参与劳动,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让学生综合全面掌握必要劳动技能,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劳动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地探索一条劳动教育新途径。
为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探索育人新途径,学生社区组织开展关于劳动教育的调研问卷。调研发放100份,收回100份有效问卷,调研对象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在校教职工,来自学校20余个院系,题目为多选题和单选题。通过调研了解到60%以上的同学都是通过班级组织、勤工宣传和志愿服务宣传,了解并参与劳动实践的,说明班级组织和宣传引导在劳动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而少数来源于院系引导、个人爱好和家庭影响。通过调研问卷发现80%以上的同学都参加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只有2%同学没有参加过任何劳动活动,可见劳动教育在大学阶段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覆盖面广,宣传力度大,大多数同学乐于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
针对需要通过哪些方式加强劳动教育,调研显示,70%以上的同学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岗位,同时增加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等教育宣传,通过同学们的调研反馈可知,在校园内相关部门需要挖掘劳动强度适中,具有育人意义的服务或技术岗位,能够让同学们在不同岗位掌握不同技能,收获不同于书本的劳动经验,这也是今后探索劳动教育新途径的重要方面。
同时,调研问卷还显示,相比金钱、认证证书等,84%的同学更希望获得劳动技能,其次是帮助他人的快乐,综合全面发展,志愿工时和职业体验等方面。新时代下高校学生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学生而言,何种劳动技能更加具有吸引力,更有实践意义,是探索劳动教育岗位的难点,这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方向,调研让我们了解到学生更愿意了解掌握值日打扫、校园绿化和设备设施操作等方面,以此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
针对教学楼场景下加强劳动教育,同学们表示需要提供一定量的劳动实践体验岗位,丰富教学楼内的劳动教育宣传引导形式,同时加强劳动教育与教学及课程任务的结合,有部分同学提出想要参与楼内保洁、安保、多媒体设施维护和周边绿化工作。在开设劳动实践活动周期方面,根据调研,48%同学认为一个学期为宜,其他活动周期依次为一个月、两周和1—3天,只有2%同学认为开展一年为宜。通过调研,在活动周期、设置岗位、宣传方式和渠道、激励方式等方面,为探索高校劳动教育新途径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学生社区教学楼实际工作,我们认为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积极为同学提供平台、岗位、资源、培训机会和部分岗位的薪酬,根据教学楼工作和同学需求,增加劳动实践岗位,开展以一学期为周期的固定岗位劳动实践活动,拓展实践范围和教学楼,劳动教育覆盖面更广,让同学们沉浸式体验劳动过程。同时增设劳动体验岗位,活动周期为1—3天为宜,今后可以探索保洁、安保巡视和多媒体设备等志愿服务岗位,拓宽劳动教育平台。在学生队伍中建立负责人制,让同学更有责任感和认同感,扩大队伍规模和数量,逐步形成学生队伍自治模式,制定完善相关制度,让劳动实践岗位更具吸引力。
劳动实践是一个与同学互动的过程,要对同学进行适时引导,使他们体会到劳动意义和带来的成就感及快乐。劳动过程中每个人都发挥着作用,包括保洁员、保安员、管理员、主管老师,要增强同学与工作人员、教学楼的互动,细化管理流程和片区管理,让人人有机会参与管理和指导,启蒙同学对劳动的向往和探索,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细化管理流程和片区管理,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激励机制分为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激励,激励必不可少,同学们希望得到劳动后的认可,在精神奖励中可以颁发认证证书、优秀队员等荣誉证书,物质奖励可以是部分助学岗位的薪酬或者小纪念品,对于同学来说都是劳动过程的记录。同时联合学校多个部门和院系,不断加强师生共建,在院系部门的倡导下,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保障工作,在共建中促进管理服务水平和育人工作,让同学在劳动中成长,体会和感悟劳动。
评价机制是对劳动结果和劳动过程的评估,可以一定程度反应出同学的劳动效能、态度,评价不是单纯地为了给同学打分,而是通过评价帮助同学成长和提高,也为教学楼今后工作开展和劳动育人工作提供依据和改进方向。同时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增加岗位介绍、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及奖惩制度的建立,逐步建立考核评价机制,邀请院系、学生处老师现场打分和考核,注重劳动教育效果,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做好相关记录,让学生切实看到自身的成长。
在开展劳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和主题,增强劳动技能的掌握,让同学在社区内获得个人成长和良好劳动习惯,组织开展感情建设,让同学对队伍有归属感。同时要利用视频、推送、海报等宣传形式,广泛介绍教学楼劳动岗位、工作内容和标杆榜样,在党支部引领下开展劳动故事分享和座谈,扩大影响力,在学生社区发挥正能量。
在学生社区,要以教学楼为阵地,以班集体或学生个人为主体,组织开展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劳动体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教学楼文化的独特功能,以师生共建为依托,导学思政,不断探索教学楼劳动教育工作新途径,提升师生在学生社区内的参与率,将学校文化与后勤文化相结合,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社区建设。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逐步养成勤劳、乐观的品质,在实践过程中感知劳动的美,创造劳动的美,推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使劳动教育成为大学的必修课,为国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力量。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发表日期,2020-07-0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 /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百度文库.劳动教育的内涵[EB/OL].[引用日期,2023-03-16].https://wenku.baidu.com/view/ cfeae7dc13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1?fr=sogou&_wkts_=1675303200775.
(责任编辑: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