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德华
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理论研究
谢德华
[常州大学]
高校学生化工设计协会社团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社团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将“三全育人”的理念有机地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中,学生思想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得到充分的融合,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社团的育人功能。本文主要介绍高校社团的特征、育人功能及其育人价值,针对当前高校社团遇到的问题,提出高校社团育人功能的提升路径。
高校社团; 育人功能; 提升路径
高校社团是大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学生组织,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以学习、科研、竞赛和学生活动为主要诉求,按照社团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作为一个自发性团体,高校社团不同于学生会组织,在学生选择层面更灵活、更主动、约束更少,学生进出相对容易和随意。[1]高校的管理体制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的自发性是指社团的建立是由学生发起组织的,社团的参与也由学生自主决定,整个活动过程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因而自发性是高校学生社团的首要特性。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部门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做出新的调整。培养学生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累积,还要综合知识、能力、素质三合一发展,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要做到多样化、多元化,鼓励大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参与可培养或展示自我才能的学生社团。
高校学生社团的多元化是指社团形式或规模呈现多种的样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学生社团具有自发性,且活动内容和形式贴合高校学生需要,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吸纳不同水平、专业的学生参加,活动主体具有差异性;其二,由于学生社团实践的主体兴趣爱好不一,呈现出广泛性,使得社团类型不一、活动内容丰富。社团活动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学生实现兴趣爱好、理想理念并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据资料显示,仅以公益实践类的社团为例,其类型和内容十分丰富,如按活动对象划分有关注女性地位的“女性促进发展协会”、关注后勤员工子女发展的“蒲公英公益团队”、关注建筑工人生活状况的“学在交大服务建工”实践团,以活动区域划分有关注西部发展的厦门大学西部梦想协会、关注宁夏西海固地区教育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爱心天使”支教团,以活动目的划分有致力于民间防“霾”和空气保护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子”公益实践团、致力于校内外白色污染解决的厦门大学“绿乐会”社团等。
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同辈关系是参加团体的各成员在差异化较小的年龄段内具有相同的水平。同辈群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对于处在大学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同辈群体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会超过老师和父母所给予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团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同龄人团体,具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交流的互动性、关系的平等性和沟通的民主性。在参加社团的过程中,由于兴趣、理想、特长等方面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从而对社团活动着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彼此的交流和相处中相得益彰,并保持一种平等的组织关系形态。此外,由于其组织结构相较于其他学生组织来说较为简单,内部管理层次较少,民主性强,因此社团易保持高度的团结。
高校学生社团的松散性是指社团组织和成员所带有较高灵活性和自由度。高校社团总体上具有人数少、目标简单、灵活、管理自由、自发组织、独立参加等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团规章不够严密,组织结构不够健全;二是社团活动以成员自愿为前提,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三是社团成员流动性大,只有少数骨干社团成员相对而言较为稳定,社团组织文化难于稳固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重在以思想引领行动、以行动感化价值、实现育人元素与社团活动的相互交融,带领各社团成员主动学习,让他们能够自发投入到社会服务活动之中。[2]实际上,社团活动会与当前党和国家的新政策或精神密切相关,要引导社团成员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坚守正确的政治舆论方向,用正确的方式看待事物,让社团成员能够充分了解当前国家基本方针政策,强化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这种价值传递功能为社团营造良好的政治思想环境,这也是“社团思政”最基本、最深刻的推动力。
所谓社团育人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平常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大学生在相对开心、幸福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简言之,就是在组织仪式、管理体系、社会实践中,积极地宣传和弘扬协会的精神,使会员在组织中产生一致的文化趋同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使有理想、有情怀的大学生能快速地参与到社团管理、活动中去。
社团育人旨在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精神,达到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积极性和创造力并弘扬社团的先进思想与自我意识。社团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用自己的价值取向、情感偏好、认知水平和文化取向来认识和领悟到他们的德育内涵,并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自我调节,达到促进社团成员均衡、全面和协调发展的目的,促进社团成员的沟通协调。
高校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舞台,能拓宽其成员的知识面和学习视野。高校的各类社团活动要以大学生为主导,在探索实践的道路上磨砺意志、克服困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社团活动的理性实践,用社团实践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高校社团应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给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成员提供舞台,释放自己的激情与活力。
高校学生社团突破专业、年级和性别的限制,社团成员多元化,是一个即自由灵活、又严肃活泼的交流平台。社团成员通过社团活动这个载体,结合历史趋势和时代特点,围绕前沿问题、社会热点、行业焦点等进行头脑风暴、艺术沙龙,既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又拓展了视野、扩大了知识半径。一些社团通过“校企合作”,依托专业开展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有机统一,进一步提升了青年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社团活动“百家齐放、百家争鸣”,不断丰富和充实了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学生、专业和兴趣爱好的多元化也带来学生社团的多元化。[3]通过多元化社团活动,社团成员在“多元碰撞”中学习研讨、交流合作,一定程度上不断激励社团成员增强对学习的认同感和提高能力的紧迫感,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形成浓厚学习氛围,有助于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又能促进学生开展更高水平、更高档次的社团活动,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内涵建设。
新时期的青少年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作为“主渠道”的“第一课堂”之外,“第二课堂”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社团活动是“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支撑。青年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不断锤炼协调沟通技能,提高交际能力;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能锻炼个人自身张力,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也增强了抗击打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独立、自主、善思考等品质;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能够释放压力、缓解情绪,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社团为青年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夯实核心竞争力奠下基础。
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在全校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是高校内涵式发展主要内容。与全国各大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类似,由于社团人员流动频繁、社团意识淡薄、经费短缺、场地不足等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制约了社团的育人作用。
虽然学生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实现了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作用,但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社团的整体发展缺乏长期规划。主要表现为:一是上级领导不够重视且缺乏规划指导,部分社团缺少指导教师,使得社团处于“自给自足”“自生自灭”的状态;二是发展社团的保障机制不健全,有些社团组织因为缺乏经费和场地,出现开展社团活动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三是社团活动开展缺乏整体规划、统筹管理,“单打独斗”多,使得一部分社团活动“浮在面上”,形式单一,缺乏内容、缺乏品位,尤其是依托学院开办的社团,社团成员和活动开展仅仅局限于学院,失去社团应有的“全覆盖”功能。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社团组织能否可持续发展,社团活动能否高质量开展,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当前仍有很多高校社团的制度建设不健全,甚至存在“无制度”现象,导致社团出现责任不明、组织管理机构松散、执行力差、社团活动创新能力差等问题。例如,一些社团从规划、组织到最后的回馈,都是由学生会会长一人“承包”;一些社团成立多年,但“一成不变”;有些组织在没有调查情况下进行各种形式的组织和组织形式。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只要不懂得尊重自己的思想和文明,这个国家和民族是不能立足的。”学生社团亦是如此,没有思想文化的社团是没有“灵魂”的社团,没有强有力的社团思想文化作指导,社团就缺失了凝聚力、向心力,社团成员就没有了获得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团是不可能走远的。一些学生参加学生社团主要是为了在评优评选、综合测评等方面加分,具有一定的实用主义色彩;一些则是“随波逐流”,同寝室或者老乡加入什么社团自己就加入什么社团,而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一些学生参加社团后由于社团文化氛围不高,导致社团成员不参加活动或者退出社团,从而形成了“僵尸”的组织。
高校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乐于接纳新鲜的东西,但是如果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取向,就会被其他的文化所左右,因此要整合多方资源,强化社团的价值引领。第一,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组织和政治上的优势,从整体上进行学校的党建工作,在管理体制上把思想政治理念纳入到社团的工作框架中,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既可以让社团健康发展,又可以增加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素质。第二,加强学校党建工作方式的改革,加强对各大社团的指导,并根据当前的社会热点,将先进思想和理论成果运用于学生社团管理,鼓励社团骨干和社团中的学生党员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第三,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教育和管理,使其成为榜样作用,时刻了解大学生社团的动态情况,及时把握好舆论方向和思想动态,提高社团成员的思想觉悟,强化共青团组织的育人效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建立健全社团制度是维护社团组织内部秩序和组织行为的根本保证。要在社团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思想引领是确保高校学生社团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凝聚育人合力的根本保障。要以党团组织带动社团发展,强化社团组织育人功效。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完善高校学生社团治理体系、评价体系、监督机制,增强学生社团运行的协调性、有效性,适度调控社团增长规模、优化存量社团结构,及时清理“僵尸社团”,激发学生社团活力,是学生社团规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从改善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严谨、规范的考核评估制度,对社团活动的开展要进行严格的审查、评估,对社团成员的业绩或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并对成绩优异的社团成员予以奖励,进而激发更多的社团成员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提升社团育人功能的内在动力,使社团育人功能深入地融入“三全育人”,从而增强社团育人功能的实效[4]。
要树立正面的榜样作用,高年级学生要鼓励低年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不退后、不落后。首先,重视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通过适当的时间组织开展一些社会调研或专题讨论的活动,充分发挥党团干部对社团学生的辐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增强社团成员的政治觉悟。其次,注重社团骨干力量的培养。学生社团骨干是社团的核心力量,要借助骨干成员的先进性和示范性,将先进思想和正能量传递给社团成员,提升社团成员的政治觉悟。最后,组织开展“星级社团”评比活动,在“星级社团”评比中,可适当加入党建工作成效的指标,对年度表现较好或进步较大的社团予以奖励;同时可以组织经验交流会,将先进的社团管理经验及管理方式推广出去,促进其它社团的发展,形成团结务实的学生社团群体。
[1]冯昭昭.大学生社团的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6.
[2]封莎,吴秀林.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1,20(03): 37-39.
[3]张韵君.论校园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生社团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8(3):2.
[4]封莎,郭君忻.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 2021, 7(21):3.
常州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22-2024年申报课题:高校社团育人功能提升路径(项目编号:22DJSZ54)
(责任编辑:胡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