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英,钟金花,陈丽坤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人民医院 (江西 赣州 342100)
吸痰为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常用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呼吸道痰液堵塞及无法有效咳嗽患者中[1-2]。普通吸痰器为临床常用吸痰设备,但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吸痰管误入食管、呼吸道黏膜损伤及呼吸骤停等现象。急诊内科危重症患者由于诊断或治疗原因常需进行院内转运,保障转运安全的关键在于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故及时有效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显得尤为重要[3]。转运中途无法连接中心吸引器,临床常规采用50 ml 注射器连接一次性吸痰管的方式进行吸痰,但此方式的吸痰效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具有吸引不连贯、吸力不一致等不足,会对抢救效率造成极大影响,延误抢救时间[3-4]。近年来,便携式吸痰器在急诊内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装置结构简单、便携小巧,可优化护理操作,提高吸痰效率。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便携式吸痰器在急诊内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1 月医院收治的80 例需要院内转运的急诊内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吸痰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0 例。观察组男26 例,女14 例;年龄19~78 岁,平均(39.64±5.29)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2~29.4 kg/m2, 平均(23.69±1.40)kg/m2。对照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21~79 岁,平均(40.16±5.82)岁;BMI 18.1~29.6 kg/m2,平均(23.74±1.38)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并由于诊断或治疗原因需进行院内转运;转运途中具有吸痰指征,即咳嗽有痰,但痰液难以咳出,喉中痰鸣,查体呼吸急促,听诊肺部呼吸音低、痰鸣音明显。排除标准:存在心、肝、肾疾病;患有精神疾病。
对照组采用50 ml 注射器连接一次性吸痰管的方式进行吸痰:操作者面向患者,嘱患者头略后仰,一手将吸痰管插入患者口腔或鼻腔适当深度左右旋转向上提拉,另一手抽吸注射器抽出痰液,吸痰完毕后弃去注射器和吸痰管[5]。
观察组采用便携式吸痰器(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型号:7E-A)吸痰:首先接通电源,连接吸痰管至吸引软导管,打开负压开关,依据患者痰液黏稠度调节负压,一手将吸痰管末端折叠,另一手将吸痰管插入患者口腔或鼻腔合适深度,而后放松吸痰管末端,左右旋转向上提拉吸出痰液;吸痰完毕后,吸引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吸痰管和吸引软导管,而后弃去吸痰管,关闭负压开关。
比较两组生命体征、单次吸痰时间、单次痰液量(观察组依据便携式吸痰器的储液瓶刻度线显示情况记录痰液量,对照组根据注射液的刻度线记录痰液量)、耐受率和并发症发生率。(1)生命体征:记录两组吸痰前、吸痰后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血氧饱和度(oxyhemoglobin saturation,SpO2)。(2)耐受率:吸痰期间出现轻微呛咳、憋气、恶心,吸痰后呼吸困难症状缓解,为耐受;吸痰期间出现剧烈呛咳、憋气、恶心,吸痰后呼吸困难症状未缓解,为无法耐受。(3)并发症:记录两组吸痰过程中胸闷、呼吸抑制、恶心或呕吐等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吸痰前,两组MAP、HR、RR、PaCO2、PaO2、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两组MAP、HR、RR、PaCO2均低于吸痰前,PaO2、SpO2均高于吸痰前,且观察组MAP、HR、RR、PaCO2均低于对照组,PaO2、Sp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s)
表1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s)
注:与同组吸痰前比较,aP<0.05;MAP 为平均动脉压,HR 为心率,RR 为呼吸频率,PaCO2 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O2 为动脉血氧分压,SpO2 为血氧饱和度
组别例数MAP(mmHg)HR(次/min)吸痰前吸痰后吸痰前吸痰后对照组 40 109.85±14.10 98.63±10.57a98.74±13.06 84.73±10.36a观察组 40 110.61±13.97 91.67±7.25a99.15±12.83 78.49±8.41a t 0.2423.4340.1422.958 P 0.8090.0010.8880.004组别例数RR(次/min)PaCO2(mmHg)吸痰前吸痰后吸痰前吸痰后对照组 40 30.59±10.04 26.41±6.30a71.15±9.63 56.62±7.04a观察组 4029.68±9.7621.65±5.97a71.04±9.58 49.68±6.32a t 0.4113.4690.0514.640 P 0.6820.0010.9590.000组别例数PaO2(mmHg)SpO2(%)吸痰前吸痰后吸痰前吸痰后对照组 4051.04±6.3769.71±7.13a91.17±1.25 94.08±1.30a观察组 4050.86±6.2476.64±6.49a90.83±1.18 97.12±1.04a t 0.1284.5461.25111.549 P 0.8990.0000.215 0.000
观察组单次吸痰时间短于对照组,单次痰液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单次吸痰时间、单次痰液量比较(±s)
表2 两组单次吸痰时间、单次痰液量比较(±s)
组别例数 单次吸痰时间(min) 单次痰液量(ml)对照组406.02±2.146.28±2.71观察组403.35±1.279.07±2.49 t 6.7864.795 P 0.0000.000
观察组耐受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耐受率比较[例(%)]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吸痰作为一项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抢救中,可清除气道分泌物,保证气道引流通畅[6-7]。医疗机构目前常规采用中心吸引装置吸痰,即将吸引管道连接至各病床,使用时连接吸痰管,打开吸引开关,即可进行吸痰操作。但急诊内科危重症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常需进行院内转运,转运途中无法连接中心吸引装置,仅可采用50 ml 注射器连接一次性吸痰管的方式进行吸痰。此方式虽具有一定的吸痰效果,但无法保证合适的负压,且抽吸频率和力度受操作者经验影响较大,极易导致患者产生各种不适,不仅影响吸痰效果,甚至可影响转运安全[8]。
本研究结果显示,吸痰后,两组MAP、HR、RR、PaCO2均低于吸痰前,PaO2、SpO2均高于吸痰前,且观察组MAP、HR、RR、PaCO2均低于对照组,PaO2、SpO2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单次吸痰时间短于对照组,单次痰液量多于对照组,耐受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显示,与50 ml 注射器连接一次性吸痰管的方式相比,便携式吸痰器更利于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缩短吸痰时间,提高吸痰效果,且患者舒适度高,并发症发生风险低。分析原因如下:(1)便携式吸痰器体积小巧,吸痰操作可在无电源与气源的状态下实现,装置结构简单、便携,操作者手持即可操作,尤其适合外出巡诊和各种急救场合使用;(2)便携式吸痰器具有高负压、大流量的特点,可依据患者情况调节吸痰时所需的负压,有利于减轻黏膜损伤,提高患者的耐受性[9-10];(3)便携式吸痰器的储液瓶可明确显示每次吸痰量,方便准确、直接记录、汇总,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11-12]。
综上所述,在急诊内科采用便携式吸痰器有利于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可在较短时间内吸除痰液,提高吸痰效果,且患者耐受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